虎鯨的基本資料介紹及外形特征|棲息環(huán)境
虎鯨(學(xué)名:Orcinus orca)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頭部略圓,具有不明顯的喙;背鰭高而直立,彎曲長達1米;身體黑、白兩色。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齒列有10~12枚圓錐形的齒。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于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虎鯨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有一些群體組成的家族是動物界中最穩(wěn)定的家族?;ⅥL的一些復(fù)雜社會行為,捕獵技巧,和聲音交流,被認為是虎鯨擁有自己的文化的證據(jù)。分布于幾乎所有的海洋區(qū)域,從赤道到極地水域。水溫或深度沒有限制其范圍。分布延伸到許多封閉或半封閉的海域,如地中海,鄂霍次克海,加利福尼亞灣,墨西哥灣,紅海和波斯灣。
【虎鯨的外形特征】
虎鯨成年雄性身長最大記錄是9.75 米,體重9524 千克。是海豚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身體大小、鰭肢大小和背鰭高度有明顯的性二型。雌性最大體長達7.70米,雄性體長達9米。雄性成體的背鰭直立,高可達1.0~1.8米,雌性的背鰭明顯地鐮刀形,高不及0.7 米。頭部略帶圓,具有不明顯的喙。橢圓形的鰭肢位于體全長的前1/4處。雄性的鰭肢長可達體全長的20%,雌性的達11%~13%。尾葉寬可超過體全長的1/5。體背面黑色,在背鰭后方有1個淺灰色的鞍斑。下頜及從下頜前端到尿殖區(qū)的體腹面白色。有1個白色的葉狀斑從尿殖區(qū)向上伸到背鰭后的體側(cè)。尾葉的腹面白色或淺灰色,可能具黑色邊緣。在每側(cè)眼的后上方各有1個白色橢圓形斑。鞍斑在年幼時不明顯,性成熟后更顯著。
成體頭骨的髁基長可達1000mm。在眶前凹前方過兩前頜骨的寬小于吻突寬。兩翼骨遠隔開。顳窩大。下頜骨相對較短。在上、下頜每側(cè)都有10~12枚齒,其橫切面呈橢圓形,齒尖向內(nèi)和向后。在一些較老的個體,齒常被磨蝕或潰爛損壞。
虎鯨體形很大,呈紡錘形,表面光滑,皮膚下面有一層很厚的脂肪用來保存身體的熱量。體長約為600~1000厘米,體重5000~000千克。身體上的顏色黑白分明,背部為漆黑色,只是在鰭的后面有一個馬鞍形的灰白色斑,兩眼的后面各有一塊梭形的白斑,腹面大部分為雪白的顏色。頭部較圓,沒有突出的吻部,鼻孔在頭頂?shù)挠覀?cè),有開關(guān)自如的活瓣,當浮到水面上時,就打開活瓣呼吸,噴出一片泡沫狀的氣霧,遇到海面上的冷空氣就變成了一根水柱。前肢變?yōu)橐粚?,很發(fā)達,后肢退化消失。高聳于背部中央的強大的三角形背鰭,十分顯眼,雄獸的可達1.5米高,既是進攻的武器,又可以起到舵的作用。嘴很大,上下頜上共有40~50枚圓錐形的大牙齒,能把一只海獅整個吞下。
雄性虎鯨體長(最長):9.8米;體重(最重):9000千克
雌性虎鯨體長(最長):8.5米;體重(最重):5500千克
初生虎鯨體長(最長):2.1-2.4米;體重(最重):180千克
【虎鯨棲息環(huán)境】
虎鯨的生境為極地和溫帶海域為主。廣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海域日本北海、冰島,對于水溫、深度等因素似乎沒有明顯的限制。它們在高緯度地區(qū)有相當高的棲息密度,特別是在獵物充足的海域。它們的移動情形普遍與追蹤獵物或增加捕食率有關(guān),時間通常在魚類產(chǎn)卵季與海豹的生產(chǎn)期。到了夏天,大西洋中大多數(shù)的虎鯨都棲息于浮冰邊緣或有浮冰的水道,以須鯨、企鵝、海豹等為食。
它們會遷徙至何處、會移動多遠,仍未有定論。部分虎鯨會終年停留于南極海域,而在北極的虎鯨則很少接近浮冰。據(jù)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研究者指出,當?shù)赜卸ň有团c過境型兩種型態(tài)的虎鯨群,當?shù)亟K年皆可發(fā)現(xiàn)此二種群體。部分個體有非常大的活動范圍,由各地的照片辨識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些虎鯨的活動范圍自阿拉斯加一直到美國南方的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