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鯨的繁殖方式及種族現狀
虎鯨全年都可以交配,雌獸每3~5年生育一次,懷孕期為1年,每胎產1仔,哺乳期也需要1年左右,在出生后的1~2年內,幼仔在饑餓或者呼喚雌獸時,只能發出粗厲的聲音。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模仿成體的聲音,改進和豐富自己的叫聲,但由于虎鯨的語言復雜而多變,幼仔要完全掌握成體的“語言”,至少需要花上5年多的時間。
虎鯨為多配性的。在西北太平洋,多數在5~7月間進行交配。在東北太平洋,它們大多在10月至次年3月間產仔。雄性性成熟體長5.2~6.2米,雌性性成熟體長4.6~5.4米。雌性在 11~16年間生產第一個可存活的仔鯨,在北太平洋記錄的最小的新生仔鯨長2.28米。產仔間隔約5年。雌性約在40齡時停止產仔,其后生殖期平均約10年,可延長到30年以上。平均壽命估計達80~90年。雄性約在15齡達性成熟,平均壽命約29年,最大壽命約50~60年。
【亞種分化】
美國研究人員日前在《基因組研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對虎鯨線粒體的脫氧核糖核酸測序后發現了至少3個新的虎鯨物種,這也表明全球海洋中存在不止一種虎鯨。
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高度平行測序技術”對139只虎鯨線粒體的脫氧核糖核酸進行了測序。這批虎鯨來自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南極大陸附近海域。研究人員最終發現,在南極海域生活的兩種分別主要以魚和海豹為食的虎鯨可能屬于新物種,此外,北太平洋地區也存在新的虎鯨種群。
領導這項研究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遺傳學家菲利普·莫林表示,與其他鯨類一樣,虎鯨體內的線粒體也很少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因此不查看整個基因組很難發現新進化的虎鯨物種。但利用“高度平行測序技術”可以通過測量來自世界各地的虎鯨組織樣本完成對虎鯨線粒體的基因組測序,從而分辨出新物種。
【種群現狀】
歷史上,虎鯨在日本、挪威、和前蘇聯曾是直接捕獵的對象。已沒有直接捕獵虎鯨的漁業。20世紀60年代水族館中虎鯨表演的興起,促使活捕虎鯨的漁業迅速發展。隨著虎鯨飼養下繁殖技術的發展,活捕的需求已經下降。海上石油泄漏和其他有毒物質的污染對虎鯨的健康構成了一些威脅,海上交通對虎鯨獵物的干擾則是一個潛在的影響。在南極估計有70000頭虎鯨,對其他海域的虎鯨只有一些零星的數量調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虎鯨被列為低危(LR)等級。
虎鯨并沒有滅絕之虞,但人為獵捕可能已造成部分地區族群的減少。位于華盛頓州與英屬哥倫比亞的虎鯨,無論是定居型或過境型皆僅余數百頭,同時深受污染、重型船只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干擾虎鯨的生活,而那些為了保護鮭魚養殖場免受鰭腳類入只行駛,以及獵物減少等生存威脅。密集的賞鯨活動可能會侵的人們可能會將虎鯨驅逐出它們原本偏好的棲地。估計在太平洋東部熱帶海域約有8500頭虎鯨,在阿拉斯加水域至少有850頭,日本外海可能達2000頭以上,而夏季在南極水域約有8000頭虎鯨分布,分布范圍內的其他地區可能在數百至千余頭之間。當前在日本、印尼、格陵蘭、與西印度群島的捕鯨者仍持續捕捉虎鯨,雖然捕殺量少,但對當地族群卻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