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魯侯養鳥|魯侯養鳥中的魯侯是一個什么人
1. 魯侯養鳥中的魯侯是一個什么人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運行法則。一旦超出了自然運行法則。其結局注定悲哀。我們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否則,將一事無成。
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根據對象的特性,采取相應的方式,而不能想當然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對方身上。
2. 《魯侯養鳥》
《魯侯養鳥》告訴我們好的愿望必須符合事實,如果只有主觀愿望而違背客觀實際,好事便會變成壞事。
魯侯養鳥是則寓言,反映了一段歷史故事。寓言諷刺了那些不以正確的養鳥的方法養鳥,而用供養自己的方法養鳥的國君。
我們從莊子的寓言中,可以學習到的東西很多。莊子這篇寓言之所以成功、方法之一就是突出重點,在細節上也不放松,尤其當這一細節與表達寓意有關時,尤其是這樣,在這種時候,莊子下筆如有神,功夫加深,用筆加勤,一字千鈞,使寓言的寓意表達得淋漓盡致。
《魯侯養鳥》原文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魯侯養鳥》翻譯
從前,有一只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王用車迎接它并在宗廟里給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準備牛、羊、豬的肉作為它的食物。海鳥于是雙目昏花,心情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
魯國國君的這種做法,就是用供養自己的辦法養鳥,不是用豢養鳥的辦法養鳥。
3. 魯侯養鳥是誰寫的
這篇寓言的深層寓意在于啟發人們不管做什么,都要努力掌握事物的規律性,絕對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絲毫也不顧及工作對象和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它們有些什么特點,有些什么規律。如果我們的工作對象是生物(動物或植物,如這篇寓言故事中的海鳥),還要進一步了解它們的個性,與同類或不同類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點和不同之點,它是怎樣適應它長期生活的環境的,到了新的環境,該怎樣幫助它適應新的環境。如果對于事物的特點和個性以及它過去生活的環境,一點也不了解,就盲目地去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習慣,就不可能把事物處理好。
這個故事揭示了道德實踐中的一個困境,即當一個人以他所認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對方時,這種方式對對方而言可能是壞的、糟糕的。它提醒我們,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尤其在文化背景差異比較大的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需要去充分地了解對方、容忍對方,以此尋求到正確的對待方式。這種了解、同情、容忍,以及打破自身狹窄立場的待人方式,對一般人的設身處世而言,是一種成熟而有睿智的表現。
4. 魯侯養鳥魯侯是個怎樣的人
這個故事揭示了道德實踐中的一個困境,即當一個人以他所認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對方時,這種方式對對方而言可能是壞的、糟糕的。
它提醒我們,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尤其在文化背景差異比較大的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需要去充分地了解對方、容忍對方,以此尋求到正確的對待方式。
這種了解、同情、容忍,以及打破自身狹窄立場的待人方式,對一般人的設身處世而言,是一種成熟而有睿智的表現。
5. 魯侯養鳥魯侯犯了什么錯誤
魯國國君這是用供養自己的一套做法來養海鳥。他不知道世上萬事萬物皆有自身的特點和所應遵循的規律。而魯侯卻不看場合不分對象,只憑自己的想當然去辦事,他不懂得用養鳥的辦法去養鳥,結果事與愿違,做出了適得其反的蠢事來。
6. 魯侯養鳥中魯侯養的鳥都飛走了嗎
莊子講的三個經典深刻的故事
>>>>
射箭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決定成敗勝負的,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技術水平,而是一個人的心態。當我們患得患失時,當我們心有所慮時,你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表現。
莊子在《田子方》說了這樣一個故事:列御寇,就是那個御風而行的列子,為伯昏夫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時候,志滿意得,滿是驕矜之卸,拉滿了弓弦,然后在自己的胳膊肘上,放了滿滿一杯水,彎弓射箭。第一支箭剛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緊跟著發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經在弦上等著呢,手臂上那杯水紋絲不動,而列御寇這個人也正像個木頭人一樣站在那里,巋然不動。
像列御寇這樣的射箭技巧,不可謂不高,但這樣的人真正達到大境界了嗎?伯昏夫人不以為然,說:你這種箭術,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術,而不是無心射箭的射術。"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伯昏夫人說:我現在要邀請你,我們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我看看你射得如何?
伯昏夫人就當先走上高高的山崗,腳上踏著風化的危石,身臨百丈深淵,然后轉過身來,倒退著向深淵退步,一直走到自己的腳掌有一部分已經懸在懸崖之外。站在這個地方,伯昏夫人請列御寇上來射箭。而此時此刻,列御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腳后跟了。
這時,伯昏夫人說:"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人世間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蒼天,向下可以看清黃泉,世界萬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時刻都可以神色不變,氣定神閑。他對列御寇說:你現在心驚目眩,再讓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
這個故事說明,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永遠不要過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說,沒有人可以擺脫環境而生存。當我們都面對惡劣環境的時候,就要看我們內心所醞釀的心境如何。當一個人的心境可以抵消外在恐懼的時候,這個人才成為真正的勇者,這個人的技巧才有發揮的空間。如果你的心境已經被環境挫敗的時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將一事無成。
>>>>
斗雞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么,規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莊子又講了一個斗雞的故事:紀清子為大王培養斗雞。大王顯然很喜歡斗雞,希望紀清子能養出一只友霸四方的斗雞,能夠盡快出戰。十天過去了,大王就去問這個紀清子:我那只雞能斗了嗎?
紀清子回答說:還不行,因為這只雞"方虛靨而恃氣",大公雞盛氣凌人,羽毛張開,目光炯炯,非常的驕傲,胸中有股氣。我們一般人認為,這個時候斗雞不是正好嗎?但真正懂得訓練雞的人說,這個時候是根本不行的。
又過了十天,大王又問。紀清子回答說:還不行。盡管它的氣開始收斂了,但別的雞一有響動,它馬上還是有反應,還有去爭斗,這還不行。又過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問。紀清子說:還不行。他現在雖然對外在的反應已經淡了很多,但是它的目光中還有怒氣,不行再等等。
又過了十天,大王來問。紀清子終于說:這回雞差不多可以了。別的雞一些響動鳴叫,它已經不應答了。現在它像個什么樣子呢?這就引出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叫做"呆若木雞".紀清子說,這只雞現在已經訓練得像個木頭雞一樣,"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內聚,它的德性已經內化了,內斂了。所以,這只雞往那兒一站,任何雞一看見它,馬上就會落荒而逃。這個時候的雞可以去參加斗雞了。在《莊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發人深省的,因為它提供了與我們常人大相徑庭的判斷系統。
我們認為,一只雞如果去爭斗的時候,就像一個將士了陣三通鼓一樣,需要趾高氣揚,需要躊躇滿志,需要有必勝之心張揚顯露。而莊子給我們的境界是,當它一層一層把外在鋒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銳氣都納于內心。這并不是說,它沒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內斂。這種時候,才可以叫全德。真正的爭斗,取得勝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
>>>>
木匠
莊子在《達生》篇里,講了一個木匠的故事:這是一個魯國的木匠,名叫梓慶。他"削木為鑲".這鑲,是懸掛鐘鼓的架子兩側的柱子,上面會雕飾著猛獸。這鑲還有一種解釋,說它是一種樂器,上面雕成老虎的樣子。
這木匠把鑲做成了"見者驚為鬼神",看見的人都驚訝無比,以為鬼斧神工啊,怎么會做得這么好?那上面的猛獸栩栩如生。梓慶的名聲傳了出去,傳著傳著就傳到國君那兒去了,所以魯侯召見這個木匠梓慶,要問一問他其中的奧秘。
梓慶很謙虛,說我一個木匠,我哪有什么訣竅?根本沒有什么技巧啊!他對魯侯說:我準備做這個鑲的時候,我都不敢損耗自己絲毫的力氣,而要用心去齋戒。齋戒的目的,是為了"靜心",讓自己的內心真正安靜下來。
在齋戒的過程中,齋戒到第三天的時候,我就可以忘記"慶賞爵祿"了,也就是說,我成功以后可以得到的封功啊、受賞啊、慶賀啊,等等,這些東西都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說,齋戒到三天,我可以忘利。齋戒到第五天的時候,我就可以忘記"非譽巧拙"了,也就是說,我已經不在乎別人對我是毀是譽、是是非非,大家說我做得好也罷,做得不好也罷,我都已經不在乎了,也就是說忘記名聲了。
還要繼續齋戒。到第七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卻我這個人的"四肢形體",也就是說,到第七天,達到忘我之境。這個時候,我可以忘記我是在為朝廷做事了。大家知道,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雜念,就做不好了。這個時候,我就進山了。進山以后,靜下心來,尋找我要的木材,觀察樹木的質地,看到形態合適的,仿佛一個成型的鑲就在眼前。然后我就把這個最合適的木材砍回來,順手一加工,它就會成為現在的這個樣子了。梓慶最后說,我做的事情無非叫做"以天合天",這就是我的奧秘。
木匠的故事讓我們認識到,有一個坦蕩的好心態,就能達到最佳的狀態,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這就是'道'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規律的事情去應對規律,永遠不要和規律較勁兒,不要違背規律,不要做徒勞的努力,而應該用自己澄凈清明的心,用智慧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木匠齋戒七天,其實是穿越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忘記利益,不再想著用我的事情,去博取一個世間的大利;第二個階段,忘記名譽,不再想著大家的是非毀譽對我們有多么重要;第三個境界,忘記自己,人其實只有達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到最好。
在今天這樣一個資訊爆炸時代,如果要真正能夠打動人心,做的好,必要達到木匠告訴我們一個樸素而又玄妙的道理,要穿越三個階段:忘利、忘名、忘我。如果能做到這三點,你就會知道世間大道的規則,做到"以天合天".這個很難嗎?并不難!這只是需要我們在心中,把很多樸素的東西重新撿回來,這就是所謂的"見素而抱樸"。
7. 魯侯養鳥中的魯侯是一個什么人呢
1、譯文 從前,有一只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王迎接它并在宗廟里給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準備牛、羊、豬的肉作為它的食物。
于是海鳥(眼睛)昏花看不清楚,憂愁悲傷,一塊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死了。 這是用別人供養自己的方式來養鳥,不是用養鳥的方法來養鳥啊!2、原文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3、出處:《莊子·外篇·至樂》。
4、啟示 魯侯養鳥是則寓言,反映了一段歷史故事。寓言諷刺了那些不以正確的養鳥的方法養鳥,而用供養自己的方法養鳥的國君。向人們揭示了這樣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須符合事實,如果只有主觀愿望而違背客觀實際,好事便會變成壞事。
8. 魯侯養鳥主要內容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9. 魯侯養鳥什么意思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出自古詩《魯侯養鳥》,其古詩全文翻譯如下: 【原文】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翻譯】 從前,有一只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王讓人駕車迎接它,并且在宗廟里對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準備牛、羊、豬WwW.SLkj.orG的肉作為它的食物。于是海鳥(眼睛)昏花看不清楚,憂愁悲傷,一塊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死了。 這是用別人供養自己的方式來養鳥,不是用養鳥的方法來養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