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魯國國君養鳥啟示|莊子魯國海鳥
1. 莊子魯國海鳥
【寓言典故】魯王養鳥魯國的城郊飛來了一只海鳥.魯王派人把它捉來,供養在宮殿里,把宮里最美妙的音樂奏給它聽,用最豐盛的膳食招待它.可這只鳥被嚇得神魂顛倒,連一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沾,只三天便死了.[簡要分析]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具體認識在廣度上總是有限的.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質與規律.人們應當不斷地擴展認識,以便在更廣闊的領域內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否則,就會象這個魯王一樣,用他供養自己的那一套辦法來供養海鳥,而不是用養鳥的辦法來養鳥,結果是把一只鳥活活養死了.
2. 莊子海鳥道理
魯侯養鳥是則寓言,反映了一段歷史故事。
寓言諷刺了那些不以正確的養鳥的方法養鳥,而用供養自己的方法養鳥的國君。向人們揭示了這樣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須符合事實,如果只有主觀愿望而違背客觀實際,好事便會變成壞事。原文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出自《莊子·外篇·至樂》 從前,有一只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王迎接它并在宗廟里給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準備牛、羊、豬的肉作為它的食物。海鳥于是雙目昏花,心情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魯國國君的這種做法,就是用供養自己的辦法養鳥,不是用喂養鳥的辦法養鳥。3. 莊子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
魯候養鳥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譯文
從前,有一只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君用車子迎接它,(并且)在宗廟里對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準備牛、羊、豬三牲全備的肉作為它的食物。海鳥于是眼花,憂愁悲傷,一塊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養鳥,不是用養鳥的方法來養鳥啊!
昔:從前。
止:停,停駐。
御:迎接。
觴:名詞動用,表示敬酒的意思。
以:用。
樂:使……樂,使……高興,使動用法。
具:準備。
膳:食物,飯菜。
眩:眼花。
4. 莊子 海鳥
從前,有一只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王迎接它并在宗廟里給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準備牛、羊、豬的肉作為它的食物。
海鳥于是雙目昏花,心情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魯國國君的這種做法,就是用供養自己的辦法養鳥,不是用豢養鳥的辦法養鳥。
出自戰國時期莊子《莊子·外篇·至樂》,原文: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5. 莊子魯王養鳥
1、視權貴如腐鼠 《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只鳥,其名為鹓雛,您可聽說過?這鹓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只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只腐爛的老鼠,恰好鹓雛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2、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鼻f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愿死后留骨而貴,還是寧愿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鼻f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3、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知不知魚之樂全矣?!鼻f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4、是貧窮,不是潦倒 《莊子·山木》載: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系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俊鼻f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梢窃谇G棘叢中,它們則只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并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5、人生本如是迷茫嗎 一天,莊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嘆,沮喪得如失魂落魄一樣。弟子侍立在旁,說:“先生為何噓嘆?人之形體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嗎?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嗎?”莊子道:“問得好。而今我喪失了自我,你可明白?”弟子道:“自我是什么?弟子愚鈍,實不明白?!鼻f子道:“天下萬物,都是彼此相對。故沒有彼就沒有此,沒有你就沒有我,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誰使成這樣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嗎?道又是什么樣子?骨骼、五腑六臟,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與誰親近些呢?都喜歡它們,還是有所偏愛?如此,則百骨九竅、五腑六臟彼此有臣妾關系嗎?如果皆是臣妾,這些臣妾之間到底是相互制約呢?或是輪流為君臣呢?難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嗎?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氣,成就形體,不知不覺中精力就耗盡了。天天與外物爭斗摩擦,精神耗盡象馬飛奔一樣,而自己卻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終身忙碌而不見成功,頹然疲役而不知歸宿,可不哀邪!雖說身體不死,有何益處?心神也隨身體消亡,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時,本來就這樣茫然嗎?亦或只我獨覺迷茫而別人都不迷茫嗎?”
6.莊周夢蝶。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叢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暢,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周了。但是,莊周突然醒來之后,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蝴蝶變成了自己。到底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
李煜曾有詩: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生死之間,是否只是一場大夢?莊子借夢蝶,模糊了真實和夢幻的界限。夢里是真的,還是現在是真的?如果我們活在一場夢里,那么夢醒時分才是我們回歸真實的時刻吧。
7.匠石運斤。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個人讓白堊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蠅的翅膀那樣大小,讓匠石用斧子砍削掉這一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漫不經心地砍削白點,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卻一點也沒有受傷。
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態?!彼卧懒诉@件事,召見匠石說:“你為我也這么試試”匠石說:“我確實曾經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雖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經死去很久了。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
人生在世,歷經坎坷,每個人都會煉成一把鎖,千奇百怪,形狀各異。鎖里都鎖著自己那顆心,日復一日,孤獨難解。每個人都會孤獨,而孤獨的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各自的鑰匙,無論是棋逢對手,還是高山流水,只要有一種,孤獨也就有了解藥。
8.魯王養鳥。有一天,魯國的城郊飛來了一只海鳥。魯王從來沒見過這種鳥,便以為是神鳥,就派人把它捉來,親自迎接供養在廟堂里。魯王為表示對海鳥愛護和尊重,馬上吩咐把宮廷最美妙的音樂奏給鳥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鳥吃。
可是鳥呢,它體會不到國王這番招待盛情,只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連一片肉也不敢嘗,一滴水也不敢沾,這樣,只活了三天就被餓死了。
魯王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養鳥,不是用養鳥的方法來養鳥。人總是一廂情愿,覺得自己喜歡什么別人也一定喜歡什么,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不懂如何去換位思考關照別人。人心百結,人與人千差萬別,交往之中,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尊重別人才是最好的選擇。
9.鼓盆而歌。莊子的妻子得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責問道:“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對,她剛死時,我怎會悲傷呢?
然而,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她雖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還悲哀地隨而哭之,自以為是不通達命運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p>
在莊子看來,生老病死就像四時交替,都只是自然現象而已,人不必有什么憂慮,也不必有什么痛苦。人源于自然,再回歸自然,說到底,不過是正常的生死輪轉,他依然在天地之間,只要懷著這樣的想法,人又有什么好痛苦的呢。
10.望洋興嘆。秋天來了,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漲,眾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黃河,水流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一直來到北海邊,向東望去,卻看不到水的邊際。
于是河神改變先前得意洋洋的臉色,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神感嘆說:“原來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博大,無邊無際,要不是我親自來到你的門前,我將永遠不會懂得自己的淺薄無知。”北海神謙虛地說:“其實我存在于天地間,就好像大山上的小石頭而已。
而天與地也并不能說是最大的領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斷定是最小的限度。時空的變換根本沒有窮盡。而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到底有多強悍。
人可以有傲骨,但是不可以有傲氣。人生大部分的失敗都源于兩個字,一個是懶,另一個就是傲。驕傲的人,眼界偏狹,不知天高地厚。
6. 海鳥落在魯國
講述的是一只海鳥受到了魯國魯侯的迎接,并且在廟中給它敬酒,為了讓它高興還準備了牛等作為食物。但海鳥卻雙目昏花,心情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最后因為饑餓而死亡。
向人們揭示了這樣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須符合事實,如果只有主觀愿望而違背客觀實際,好事便會變成壞事。
7. 莊子海鳥的故事
一、莊周夢蝶
有一天,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暢,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周了。但是,莊周突然醒來之后,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蝴蝶變成了自己。到底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
李煜曾有詩: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生死之間,是否只是一場大夢?莊子借夢蝶,模糊了真實和夢幻的界限。夢里是真的,還是現在是真的?
如果我們活在一場夢里,那么夢醒時分才是我們回歸真實的時刻吧。
二、知魚之樂
莊子和惠子在橋上游玩,莊子說:“鰷魚游得從容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呀。”惠子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快樂。而你也不是魚,那你肯定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從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在哪里知道魚的快樂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
這個故事變成了后來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人心之間的不同,遠遠超過人魚的不同,人心七竅,混雜著生活的苦辣酸甜,喜怒哀樂。不同的軌跡給不同的人帶上不同的烙印,不同的習慣。
人心是一面鏡子,映照著身邊的人和事,只不過,有的被歲月打磨成哈哈鏡,有的被打磨成放大鏡,不同的鏡子看到不同的世界,彼此之間都是無法理解的隔閡。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人不應該輕易對任何人和事下判斷,人心各異,要懂得尊重不同,走好自己的路,已經很不容易了。
三、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p>
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愿死后留骨而貴,還是寧愿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p>
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p>
莊子還有一個故事叫“買櫝還珠”,一個人買了一個包裝精美的夜明珠,結果他留下的精美的外盒,把里面的明珠還給了賣家。
外面的盒子是名,里面的珠子是實。烏龜死后骨頭被珍藏供奉是名,在水中潛行曳尾是實。
買珠人看似愚蠢可笑,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因名棄實的事情發生呢?
為了名利而舍棄健康,放棄和父母的團聚,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是“買櫝還珠”嗎?
四、視權貴如腐鼠
惠施在梁國作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梁國是不懷好意,想取代您的相位?!被葑雍芑趴?,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只鳥,其名為鹓雛,您可聽說過?這鹓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只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只腐爛的老鼠,恰好鹓雛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這個世界上名利并不是唯一的指標,人生也不一定都要完成這個指標。
你汲汲于求的,可能是別人厭惡的死老鼠。
人生在世,不能被別人挾裹,為了大眾的目標去活,你得活出自己的樣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過,這樣的一生才算沒有白活。
五、無用之用
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莊子問伐木者,這么高大的樹木,怎么沒人砍伐。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于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干;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p>
聽了此話,莊子說:“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钡茏踊腥淮笪?,點頭不已。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同的標準下,有著不同的價值。
有時候看似無用也是用。
人不能總是用“利益”來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天生萬物,各有不同,不單為取悅人而存在。
樹木彎曲,雖不能用,但是卻不能妨礙他自由自在的生長,這遠比成為棟梁更有用。
就像教育孩子,雖然孩子不能成為社會棟梁,但是卻不妨礙他發展自己的興趣,他的成長本身就有價值。
六、匠石運斤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墓地,回過頭來對跟隨的人說:“郢地有個人讓白堊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蠅的翅膀那樣大小,讓匠石用斧子砍削掉這一小白點。匠石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漫不經心地砍削白點,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卻一點也沒有受傷,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無其事不失常態。
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召見匠石說:你為我也這么試試。匠石說:“我確實曾經能夠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點。雖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經死去很久了?!弊詮幕葑与x開了人世,我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我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
人生在世,歷經坎坷,每個人都會修煉成一把鎖,千奇百怪,形狀各異。鎖里都鎖著自己那顆心,日復一日,孤獨難解。
每個人都會孤獨,而孤獨的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各自的鑰匙,無論是棋逢對手,還是高山流水,只要有一種,孤獨也就有了解藥。
七、魯王養鳥
有一天,魯國的城郊飛來了一只海鳥。魯王從來每見過這種鳥,便以為是神鳥,就派人把他捉來,親自迎接供養在廟堂里。魯王為了表示對海鳥愛護和尊重,馬上吩咐把宮廷最美妙的音樂奏給鳥聽,用最豐盛的筵席款待鳥吃??墒区B呢,它體會不到國王這番招待盛情,只嚇得神魂顛倒,舉止失常,連一片肉也不敢嘗,一滴水也不敢沾,這樣,只活了三天就被餓死了。魯王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養鳥,不是用養鳥的方法來養鳥。
人總是一廂情愿,覺得自己喜歡什么別人也一定喜歡什么,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不懂如何去換位思考關照別人。人心百結,人與人千差萬別,交往之中,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尊重別人才是最好的選擇。
八、鼓盆而歌
莊子的妻子得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責問道:“人家與你夫妻一場,為你生子、養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還鼓盆而歌,豈不太過分、太不近人情了嗎?”莊子說:“不對,她剛死時,我怎會悲傷呢?然而,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她雖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還悲哀地隨而哭之,自以為是不通達命運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p>
在莊子看來,生老病死就像四時交替,都只是自然現象而已,人不必有什么憂慮,也不必有什么痛苦。人源于自然,再回歸自然,說到底,不過是正常的生死輪轉,他依然在天地之間,只要懷著這樣的想法,人又有什么好痛苦的呢。
九、望洋興嘆
秋天來了,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漲,眾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黃河,水流洶涌而寬闊,兩岸與河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一直來到北海邊。向東望去,卻看不到水的邊際。于是河神改變先前得意洋洋的臉色,望著汪洋大海對北海神感嘆說:“原來我自高自大,以為誰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這樣博大,無邊無際,要不是我親自來到你的門前,我將永遠不會懂得自己的淺薄無知?!?北海神謙虛地說:“其實我存在于天地間,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頭而已。而天與地也并不能說是最大的領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斷定是最小的限度。時空的變換根本沒有窮盡。而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遠不知道別人到底有多強悍。人可以有傲骨,但是不可以有傲氣。
人生大部分的失敗都源于兩個字,一個是懶,另一個就是傲。驕傲的人,眼界偏狹,不知天高地厚。
看似張牙舞爪,其實不過是紙老虎。海納百川,成其浩大。山聚土石,成其雄偉。謙虛一點,總沒有壞處。
十、死亦可樂
莊子騎著一匹瘦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國的古道上。凜冽的西風撲打著莊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蕭瑟的鬢發。莊子顧目四野,但見哀鴻遍野,骷髏遍地,一片兵荒馬亂后的悲慘景象。夕陽西下,暮野四合。
莊子走到一顆枯藤纏繞的老樹下,驚起樹上幾只昏鴉盤旋而起,聒噪不休。莊子把馬系好后,想找塊石頭坐下休息,忽見樹下草叢中露出一個骷髏來。莊子走近去,用馬鞭敲了敲,問它道:“先生是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嗎?還是國破家亡、刀斧所誅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對父母妻子而自殺才到這地步的嗎?還是因凍餒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壽終正寢所致?”說完,拿過一骷髏,枕之而臥。不一會兒,便呼呼入睡。
半夜時,骷髏出現在莊子夢中,說道:“先生,剛才所問,好像辯士的口氣。你所談的那些情況,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則無此煩累了。您想聽聽死之樂趣嗎?”莊子答:“當然?!摈俭t說:“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容游佚,以天地為春秋。即使南面稱王之樂,亦不能相比也?!鼻f子不信,問:“如果讓閻王爺使你復生,還你骨肉肌膚,還你父母、妻子、鄉親、朋友,您愿意嗎?”骷髏現出愁苦的樣子,道:“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莊子曾言“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在道家看來,活著就像是勞苦,死去就像是休息。對于生死,道家一向看得很開,他們認為人生一世,酸甜苦辣都嘗過,生命最后的時刻,一切是非煩惱都一起化為泥土,隨著一把火歸于天地大道,又有什么不好。
8. 莊子外篇昔者海鳥止于魯郊
“御”在古代的意思如下:
1、用作動詞,意思是:駕車。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邴夏御齊侯?!?/p>
釋義:邴夏為齊侯駕車。
2、用作名詞,意思是:駕車的人。
出處:先秦·諸子《詩經?車攻》:“徒御不驚。”
釋義:駕車的馬夫一點也不機警。
3、用作動詞,意思是:駕著;乘著。
出處:北魏·酈道元《三峽》:“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p>
釋義: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4、用作動詞,意思是:統治。
出處:西漢·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p>
出處:以武力來統治各國。
5、用作動詞,意思是:治理。
出處:先秦·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釋義:給自己的妻子作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
6、用作動詞,意思是:駕御;控制。
出處:北宋·司馬光《赤壁之戰》:“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眾。”
釋義:用疲憊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軍隊,人數雖多,也很不值得畏懼。
7、用作動詞,意思是:使用;用。
出處:先秦·屈原《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釋義: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卻不能接近啊。
8、用作動詞,意思是:侍奉。
出處:先秦·諸子《尚書?五子之歌》:“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p>
釋義:帶著五個兄弟,一起侍奉母親。
9、用作動詞,意思是:抵御;抵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晉人御師必于肴?!?/p>
釋義: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
10、用作動詞,意思是:迎。
出處:先秦·莊子《莊子?至樂》:“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
出處:從前,有一只海鳥棲息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國國君(認為是神鳥)讓人駕車把它迎進宗廟里并向它獻酒。
9. 莊子昔者海鳥
1、屠龍之技:好高騖遠將一事無成
原文:姓朱者學屠龍于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譯文:有一個姓朱的人,一心要學會一種別人都沒有的技術,于是,就到支離益那里去學習宰殺龍的本領。他花盡了家里資產,用了整整三年時間,終于把宰殺龍的技術學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間哪有龍可殺呢?結果,他學的技術一點也用不上。
2、隨珠彈雀:做人做事,成本意識很重要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譯文:有一個喜打鳥的人,卻用隨珠作彈丸,去射飛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們看了,都嘲笑他。這是什么道理呢?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昂貴,而得到的東西太輕微。
3、魯侯養鳥:你所喜歡的,別人未必接受
原文: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譯文:從前,有只海鳥落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為這是只神鳥,令人把它捉住,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里,畢恭畢敬地設宴迎接,并將它供養起來,每天都演奏古時的音樂《九韶》給它聽,安排牛羊豬三牲具備的“太牢”給它吃。魯侯的這種招待把海鳥搞得頭暈目眩,惶恐不安,一點兒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死了。魯侯是用他自己享樂的方式來養鳥的,而不是按照鳥的生活方式來養鳥啊。這只鳥是被他嚇死的。
4、匠石運斧:交一個心靈相通的朋友有多難
原文: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苯呈唬骸俺紕t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p>
譯文:楚國的郢都有一個人,鼻子尖上沾了一點白泥巴,這層白泥巴薄得像蒼蠅的翅膀一樣。請一個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工匠石揮動斧子,只聽見一陣風響,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干干凈凈,鼻子卻沒有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傷。那個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點兒也不感到害怕。
宋元君聽說這件事后,就把工匠石叫了來,說:“你再削一次讓我看看吧!”工匠石說:“我的確是會削的,但是,那個敢讓我削的人已經死去很久了?!?/p>
5、猴子逞能:炫耀自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原文:吳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眾狙見之,恂然棄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見巧乎王。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狙執死。王顧謂其友顏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無以汝色驕人哉!”顏不疑歸,而師董梧,以助其色,去樂辭顯;三年,而國人稱之。
譯文:吳王坐船在大江里游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見了,都驚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荊棘叢中了;唯獨有一只猴子,卻洋洋得意地跳來跳去,故意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吳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飛箭接住了。吳王下令左右的侍從一齊放箭,那只猴子被射死了。吳王回過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靈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驕傲,以至于這樣死去了。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別人耍驕傲呀!”顏不疑回去以后,就拜賢人董梧為老師,盡力克服自己的驕氣,遠離美色聲樂,不再拋頭露面。過了三年,全國人都稱譽他。
6、邯鄲學步:生搬硬套別人,是要出丑的
原文: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譯文: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千里迢迢來到邯鄲,打算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樣子,而且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子也忘記了,最后只好爬著回去。
7、東施效顰:盲目模仿別人,就是有病
原文:西施病心而臏,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臏。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臏美,而不知臏之所以美。
譯文:西施長得很美麗,即使是心口痛的時候,緊鎖著雙眉,附近的一個丑女見了,仍感到她的樣子很漂亮。丑女回去以后,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捧著心口,皺著眉頭,想讓別人夸她漂亮。誰知道鄉里的富人看她這個樣子,趕緊關閉大門不出來;窮人見了,也拉著自己的妻子兒女遠遠地躲開。這個丑女只知道皺著眉頭的樣子美,卻不知道為什么皺眉的樣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