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產養魚技術|高產養魚的九大技術
1. 高產養魚的九大技術
一、綜合養殖水庫綜合養殖主要建立一個以魚為主,畜禽為輔的水陸有機結合的生態體系。實行庫邊建舍養豬、鴨、雞或鵝,水中養魚的立體綜合利用。豬、鴨、鵝糞入庫肥水,可增加水中有機物含量,促進浮游生物的繁衍生長,為魚提供豐富的餌料,使物質能量得以多重利用和形成良性循環。一般每畝養魚500尾-600尾,養豬7頭至10頭,養鴨20只或養鵝10只。 二、投放魚種投放大規格、多品種、足量的優質魚苗(種)是水庫養魚獲得高產的關鍵。 1、投放大規格魚種。其規格為:鰱、鳙魚50-75克/尾,草魚70-100克/尾,鯉鳊魚50克/尾,鯽魚30克/尾。 2、多品種混養。根據魚類彼此間食性和生活水層的不同進行選擇和搭配。其搭配比例為:鰱、鳙魚50%,草、鳊魚26%,鯉、鯽魚24%。 3、魚種放養量。要根據水庫條件而定,但不要超過水體的承受能力。實行合理密養。一般每畝500尾左右。 三、投餌和施肥小型水庫養魚要獲得高產、高效,單靠水庫中的天然餌料是不夠的,必須增投人工餌料。施肥時,豬、鴨糞不得直接施放,要先經發酵殺菌。 四、攔魚設施設施要建好,否則會造成水庫魚類大量逃逸,影響成魚回捕率。水庫攔魚設施可用尼龍網、竹梢、鐵絲網、鋼筋柵等建造。其網目或間距視放養魚種的規格而定。 五、魚病防治一是堅持用生石灰清毒。二是魚種下庫之前用5%食鹽溶液清洗魚體。約5分鐘,草魚種需注射疫苗進行免疫預防。三是定期潑灑藥物。四是投喂藥餌和食場掛簍。 六、輪捕輪放小型水庫實行輪捕輪放,一般采取一次多放,分次捕撈,捕大留小,邊捕邊放。
2. 高產量養魚
答:使用活水養魚最大的優點就是產量高,大大減少了飼養成本,并且水質不易被污染,水中的含氧量較高,魚兒成長快。
但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是容易傳染疾病,因為魚類疾病大多數都是通過水流來傳染的,在水循環的過程中,很容易將疾病傳染給其它魚類!
3. 高產養魚養殖技術
"水"一一養魚的水體環境條件,包括面積、水深、土質、水源水質及周圍的環境等。
"種"一一要有數量充足,規格適合,體質健壯符合養殖要求的優良魚種。
"餌"一一供應飼養魚類充足的,營養成分完全的飼料,包括施肥培養的天然餌料生物。
"混"一一實行不同種類、不同飼養齡與規格魚類的混養。
"密"一一合理密養,魚種的放養密度既要高又要合理。
"輪"一一輪捕輪放,在飼養過程中始終保持水體魚類較合理的密度。
“防"一一做好魚類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管"一一實行精細的科學管理工作。
“水、種、餌"是養魚生產的基本因素;"混、密、輪、防"則是養魚的生產技術措施;“管"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人為因素。實踐證明,凡按"八字精養法"的原則養魚就能獲得高產,為養魚高產提供了技術性指導,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并成為我國魚類養殖業的教條。
4. 高效養魚技術
隨著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養鴨的養殖戶越來越多,生態養殖的概念也隨之而來,生態養殖的好處有很多,那如何科學合理的進行生態養殖呢,記住以下幾點!
一、漁池養殖數量
漁池養鴨一畝地養殖100-150只鴨子左右,漁池養殖草魚、青魚為主。如果養殖200只以上鴨子,漁池養殖鰱魚、羅非魚、鯉魚、鯽魚、鳙魚和雜食性魚類為主。養鴨每畝不要超過250只,不然會造成魚產量下降。
每只鴨子年產糞一般為40-50千克,養鴨漁池比不養鴨的每畝地增加4800-7500千克肥料,可以繁殖大量浮游生物,為魚類提供充足的飼料。
養鴨漁池可以鰱魚、鳙魚為主,每畝地可以投放魚種50-75千克,1000-1500尾,以養草魚、青魚為主,每10畝地可以放魚種75-1500千克,1000-1500尾。總結每畝地大約凈產魚400千克以上。
5. 高產養魚的九大技術有哪些
1.保持水質的清新。良好的水質是稻田養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是水源要有保障,使用清新、無污染的外河或湖蕩水,進排水方便且分開。用死水或村莊生活污水養殖,這些水溶氧低或水質富營養化,易滋生有毒病菌,蝦蟹易患病而難脫殼,最終導致死亡。
二是保持良好的水環境,根據養殖對象的生態習性保持其最適宜的生活生長環境,適時地調節水的溫度,根據季節變化凋節水的深淺(春0.8~1米,夏1.2~1.5米,冬1.2米以上)。
三是防止水質污染。經常加注新水或換水(一般上午10~11時,河水和池水溫差不大),可以定期使用PSB(光合細菌)或EM調水王(有效微生物群)等新型復合性生物制劑降解氨氮和硫化氫等,提高水體溶氧量,促進有益浮游生物成為優勢種群,促進水體營養物質良性循環,保持養殖水體鮮、活、嫩、爽。
2.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良好的光、氣、水、土等自然資源,采用生態共作方式,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的生物鏈,合理循環利用資源。
一要清淤消毒,在冬春季節,先清除老塘口過多的淤泥,后翻塘曝曬,促使有毒物氧化;在養殖15天前,每畝再用150千克生石灰消毒;新挖塘口也要注意消毒,最好在養殖前排干池水,注入新鮮水,再排干,再加水,消毒數日后,注入新水。
二要栽植水生植物,控制移植覆蓋面積,一般在30%~50%,把沉水、挺水、浮水等水生植物巧妙地進行結合,深水區宜栽種苦草、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伊樂藻等沉水植物,淺水區宜栽種稗草等挺水植物,有條件的可栽培茨菇等經濟水生植物。
3.選擇養殖對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發展以及消費意識的變化,人們對名特優水產品的消費安全和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名、特、優”的內涵和對象也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一要了解養殖對象的生態習性,了解其最適宜生長的生活環境(水溫范圍、水質肥瘦、耐氧能力、食性等),注意稻田養殖的特點(水層淺,在水稻沒有長高以前和收割后水溫變化劇烈,水質較肥,有時需使用無機肥料和農藥,養殖周期短等)。
二要開發新品種,推出特色品種,充分了解養殖品種的合理性、前瞻性及市場前景。
三要人無我有,人有我精,要注意與各個養殖戶具體的物質條件、技術水平、養殖場所的特定條件結合起來,根據商品需求和市場經濟的特點,建立自已的優勢品種和品牌(如銀鯽、鱖魚、泥鰍、彭澤鯽、褐塘鱧、南美白對蝦等),選擇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商品比例高的品種,開發一個品牌,形成一個產業。
4.合理投喂餌肥。
一是投喂好的餌料,選用那些農村自產的農產品或平時容易采收的野生飼料,也可以自己制作配合飼料,或選用正規、名牌廠家生產的優質配合飼料;要索取質量保證書,嚴防污染和鼠害、蟲害,注意保質期,謹防氧化、霉變和變質,要求較好的適口性和較高的營養價值(如鮮活的野雜魚、貝類等),要降低每千克魚產品的耗飼量,較貴的配合飼料不宜多用。
二是投喂好飼料,根據天氣的變化和水溫的升降,結合當地的飼養方法,把握好飼料的種類、結構配比、質量與使用量,達到量足、適口、適需和營養全面,做到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和看天氣、看季節、看生長與吃食性情況、看水質變化。蝦蟹養殖一般一天投喂兩次,上午8∶00左右,下午5∶00~6∶00,投喂量占蝦蟹體重的3%~1.0%,上午投喂30%,下午投喂70%,投喂地點與脫殼地點分開;為了讓河蟹及時足量吃到螺螄,后期投喂的螺螄大多用機械碾碎,可以先把螺螄沖洗干凈后煮熟再碾碎,以防變質和污染。青蝦上午以深水區為主,下午以淺水區為主,每隔20~40厘米設一投餌區;以天然餌料為主,青、粗、精結合,保證蛋白質含量,確保新鮮適口,建議投配合餌料、全價顆粒餌料,嚴禁投腐敗變質餌料。
5.改革養殖方式。以優質、高效及高產為目標,以規模化和產業化為方向,建立和完善生態漁業系統,充分利用系統的剩余能量,進行全面合理的利用,使優勢互補,形成結構合理、能量轉換率高、效益好的良性循環。
一是稀放大養。一次性放足,放大規格,放齊規格,養大規格蟹,壓縮小規格,控制中規格、發展大規格,要求放養密度控制在扣蟹500只/畝,V期幼蟹800~1000只/畝,幼蝦5~10千克/畝,蝦苗2000~2萬尾/畝。
二是反季節河蟹與稻蝦共養。改變傳統稻田養殖的缺點,單季稻栽插時間6~7月,控制在10月中、下旬收割,稻栽插一個月后,畝放蝦苗(規格2厘米)3萬~4萬尾,8月中旬畝放(規格為1000~1500只/千克)幼蟹600只左右、養殖面積以5~10畝為宜。
三是80∶20養殖。利用稻田養殖名特優品種,其產量中的80%左右是由一種攝食人工顆粒飼料、受消費者歡迎的高價值的溫水性魚類組成,即主養魚(如銀鯽),其它20%左右的產量是由“服務性魚”所組成,即搭配魚(如鰱、鳙、鱖)。主養鱖魚,畝放500~900尾,搭養鰱鳙畝放50尾左右,搭養銀鯽畝放100尾左右。
四是健康養殖。依靠科技進步,推行“良種+理想的生態環境+科學管理”,重點是良種、生態平衡和無公害投入(飼料、藥品等)。
五是建立產業化體系。按生產區域或生產類別,組織行業協會,提高組織化程度,培植“公司+基地+農戶”,變分散為集中,增強競爭力。
6. 養什么魚產量最高
池塘養草魚長得最快。這種魚是一種草食性魚類,幼魚時期主要吃幼蟲和藻類,長大后才吃各種草類,偶爾也會吃葷食,比如蚯蚓、蜻蜓等。它的飼料來源廣,而且生長速度快。平時需要注意池塘清理和消毒,以免魚兒患病,隔三天需要換一次水源,定期還要加水提高溶氧。
一、池塘養什么魚長得最快
池塘養草魚長得最快。這種魚是一種草食性魚類,屬于四大家魚之一,幼魚時期主要吃幼蟲和藻類,長大后才吃各種草類,偶爾也會吃葷食,比如蚯蚓、蜻蜓等。它的飼料來源廣,而且生長速度快。平時需要注意池塘清理和消毒,以免魚兒患病,隔三天需要換一次水源,定期還要加水提高溶氧。
二、池塘適合養哪些魚
1、鰱魚:鰱魚和草魚同屬于四大家魚,而且是濾食性魚類,也是我國主要養殖的淡水魚,在各大水系中都有分布,生長速度快,而且不容易得病,產量還很高,通常和草魚、鯉魚等套養。幼魚時期主要吃浮游動物,長大后可以喂豆渣粉、麩皮和米糠等。
2、鯉魚:鯉魚是一種底棲雜食性的魚類,本身葷素兼食,而且餌譜廣泛,喜歡在水底拱泥找吃的。人工飼養可以和草魚、團頭魴等混養,也可以和斑點叉尾鮰養一起,由于在水底活動,所以不會影響其它魚兒的生長,也不容易爭食。
3、鯽魚:鯽魚是我國重要的養殖魚類,在很多地方都能見到。它的食性較雜,生長速度快,主要以植物性餌料為食,而且適應能力強。本身的肉質肥美,深受人們喜愛,池塘飼養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7. 高產養魚的九大技術是什么
池塘養魚是指在人工修建或天然形成的靜水池中從事的魚類養殖,又稱內塘養魚。池塘水體較小,易于人工控制,管理方便,可采用綜合技術措施進行精養,以提高單位水域的產量。生產過程分四個階段,通過人工繁殖取得魚苗,當年或翌年將魚苗培育成魚種,魚種養一定時間成商品魚,部分魚繼續培育成親魚,也可根據需要專門從事其中一個階段的養殖生產,中國池塘養魚的養殖面積、單產和總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世界上進行池塘養魚的國家主要有印度、東南亞諸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池塘養魚主要飼養技術包括混養和密養、輪捕輪放、日常管理和綜合經營。
1、混養和密養
同一池塘里混養和合理密養習性不同、食性各異或同一種類而規格不同的魚種,是中國池塘養魚技術的核心。鰱、鳙生活在水體上層,草魚、團頭魴生活在水體中、下層,青魚、鯪魚、鯉、鯽、非鯽等生活在水體底層。將這些不同種類的魚混養在同一池塘中時,不但可增加池塘單位面積的放養量,而且由于各種魚類所需的餌料不同,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種餌料資源,產生互利關系,又防止了水體的富營養化和改善池塘生產條件。將同一種類不同規格的魚進行混養,可在生產食用魚的同時生產大規格魚種,從而減少培育魚種的池塘,擴大了食用魚的飼養面積。在合理的密度范圍內,只要水溫適宜、水質良好、混養魚類的比例和放養魚種的規格適當、餌料質優充足、飼養管理細致,就會提高產量。
2、輪捕輪放
即一次放足魚種,飼養一個時期后,分批捕出其中部分達到商品規格的成魚,再適當補充魚種。采用這種方法能使池塘單位水體始終保持適宜的密度,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的魚產量。
3、日常管理和綜合經營
控制池水顏色是日常管理的主要技術措施。豆綠、茶褐等良好水色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它標明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隱藻、硅藻及其他藻類為優質種群,如這些藻類形成水華,表明各種營養鹽類充足,代謝中間產物分解快,溶氧狀況良好。為使水色良好需適時適量施肥和注入新水,排出池水。餌料主要是水草、旱草和藻類,另補充配合餌料、油餅類、谷類和糠麩或田螺、貝類等。投餌要適時、適量、定點,以便檢查魚類攝食情況。施肥的目的在于培養池中的浮游生物,以禽、畜肥和綠肥為主。高產精養池內由于魚類放養密度大,投餌施肥量多,易導致溶氧量下降,威脅魚類生存,必須及時注入新水或氧氣,以避免魚類泛池、浮頭現象發生。
中國常以池塘養魚為主,與家畜、家禽飼養、養蠶、種菜等綜合經營,以充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廢棄物,節約能源,維持生態平衡,提高經濟效益。如廣東的桑基,蔗基、果基,魚塘,就是在魚池堤埂植桑、桑葉喂蠶、蠶沙和蠶蛹等養魚,魚糞肥塘,塘泥肥桑,使魚、桑、蠶都能很好生長,形成水陸相互促進的多種經營的良性循環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8. 高產魚養殖
一、重視種鴿品質品種
種鴿是生產乳鴿、鴿蛋的重要生產力,養鴿戶應該及時淘汰生產能力較差的種鴿,與大型正規育種如:河南天成鴿業等企業合作,引購品質優良,高產健碩的肉鴿品種,有利于從根本上增加種鴿產量。
二、合理的日糧配比
日糧是種鴿寄汲取營養,維持正常生產的重要來源。養鴿戶應該重視日糧的配比,使用原糧混合顆粒料喂養,從而保證其營養。正確掌握保健砂的配比及使用方法,從而有利于種鴿營養的全面吸收,利于種鴿產量的提升及乳鴿、鴿蛋品質。
三、科學的車間管理
科學的車間管理也是提高種鴿產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通過記錄產量記錄牌、適當的調窩并仔等科學化、數據化的車間管理,種鴿達到增產同時還能延長其可利用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