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伯勞簡介,|牛頭伯勞價格
1 牛頭伯勞價格
牛頭伯勞野生鳥比較多,市面上還是比較少見的,價格所以不是很明確。
雄性成鳥:額頭頂至上背栗色;背、腰、尾上覆羽以及肩羽為灰褐色;眼先、眼周及耳羽黑褐色,內(nèi)側(cè)飛羽及覆羽的外沿及羽端有淡棕色緣;第4枚以內(nèi)的各初級飛羽基部為白色,構(gòu)成鮮明的翅斑;中央尾羽以及相鄰數(shù)枚尾羽的外沿黑褐色,其余尾羽灰褐,各羽均具淡灰褐色端緣,寬者達(dá)3mm;所有尾羽上均有間隔及寬度各約2mm的不明顯橫斑。頦、喉污白,喉側(cè)、胸、脅、腹側(cè)及覆腿羽棕黃;腹中至尾下覆羽污白;頸側(cè)、胸及脅部有細(xì)小而模糊不清的黑褐色鱗紋。
雌性成鳥:上體羽色似雄鳥但更沾棕褐;白色眼上紋窄而不顯著;眼先至耳羽的過眼紋為黑褐色;翅羽似雄但不具白色翅斑。下體頦、喉白色,胸、脅、腹側(cè)及覆腿羽比雄鳥更染黃棕;頸側(cè)、下喉、胸、腹側(cè)有細(xì)密的黑褐色鱗紋。 幼鳥:額、頭頂至上背棕栗,以后直至尾上覆羽的栗色稍淡;整個上體滿布黑褐色橫斑;眼先至耳羽的過眼紋黑褐,不具白眉紋;尾羽黑褐具淡棕端;翅覆羽及飛羽黑褐,內(nèi)側(cè)飛羽具淡棕色緣及一黑色槳端緣。下體污白色,自頦、喉至尾下覆羽有黑褐色鱗紋;在胸、脅部的橫紋較粗重,各羽染有灰色及淡棕黃;尾下覆羽沾淡棕黃。虹膜褐色;嘴黑褐,下嘴基部黃褐色;腳黑。
2 牛頭伯勞飼養(yǎng)方法
牛頭伯勞,型態(tài)為喙粗短有力,先端向下,頭大,尾略長,腳強(qiáng)壯、爪銳利;以昆蟲、爬蟲類、小型動物為主食;多單獨停棲于突出之枝頭木樁上,有將剩余食物串掛于枝頭上之行為;常棲息于草叢樹林地帶,筑巢于低枝上,雛鳥為晚熟性,在中國大陸分布于自甘肅向東北擴(kuò)展、達(dá)于河北、越冬在甘肅、四川等地,臺灣為罕見迷鳥。
牛頭伯勞體長僅約20厘米,翼展約23厘米,伯勞是小猛禽,牛頭伯勞是其中最猛的,哪里有肉吃就到哪里去,是個小殺手。
習(xí)性:棲息于海拔1200~3000m的山地闊葉林及針閥混交林的林緣地帶,喜次生植被及耕地。冬季向低地移動。以蝗蟲、螻蛄等昆蟲為主食。繁殖期5~7月,在樹杈上以草莖、細(xì)根等編成碗狀巢;每窩產(chǎn)卵4~6枚,孵化期14~15天;雛鳥留巢期約13天。
叫聲:粗啞似喘息的叫聲,似沼澤大葦鶯;吱吱的ju ju ju或gi gi gi聲及模仿其他鳥的叫聲。
3 牛頭伯勞產(chǎn)地
牛頭伯勞分布于東北亞、中國東部。中國國內(nèi)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甘肅,寧夏,四川(夏候鳥、旅鳥);陜西,河南,湖北,湖南,貴州,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臺灣(旅鳥、夏候鳥)。國外分布于俄羅斯烏蘇里斯克(雙城子),朝鮮,日本。
常見于山地稀疏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林緣地帶,遷徙時平原可見,筑巢于山丁子等有刺棘的樹及落葉松、紅松的枝杈間。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日本。
分布狀況:甚常見留鳥。指名亞種繁殖于中國東北自黑龍江南部至遼寧、河北及山東,冬季南遷至華南、華東及臺灣。山區(qū)亞種sicarius僅限于甘肅的極南部。迷鳥在臺灣。
4 牛頭伯勞簡介
牛頭伯勞(學(xué)名:Lanius bucephalus)為伯勞科伯勞屬的鳥類,俗名紅頭伯勞。分布于俄羅斯、朝鮮、日本、臺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甘肅、寧夏、四川、陜西、河南、湖北、湖南、貴州、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常見于山地稀疏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林緣地帶、遷徙時平原可見以及筑巢于山丁子等有刺棘的樹及落葉松、紅松的枝杈間。該物種的模式產(chǎn)地在日本。
牛頭伯勞鑒別特征:額、頭頂至上背栗色;背至尾上覆羽灰褐;尾羽黑褐;下體污白,胸、脅染橙色并具顯著黑褐色鱗紋。雄鳥初級飛羽基部白色,開成翅斑。
(1)指名亞種 Lanius bucephalus bucephalus Temminck et Schlegel 國內(nèi)分布于黑龍江帽兒山,吉林長白山以及遼寧(夏候鳥);遷徙時途經(jīng)東部各省,包括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廣東及福建,臺灣(旅鳥及冬候鳥)。國外分布于俄羅斯,朝鮮,日本。
(2)中國亞種 Lanius bucephalus sicarius Bangs et Peters) 雄鳥與指名亞種相比,體形顯著瘦小;前額至上背的栗色羽較為暗褐;背羽的灰褐色沾青,所染的棕色調(diào)比指名亞種淺淡;翅覆羽及飛羽黑褐色,內(nèi)側(cè)飛羽外沿及羽端具近白色的淡黃緣(不若批名亞種更顯棕黃);第4枚以內(nèi)的初級飛羽基部白色,構(gòu)成翅斑,但幾全部被翅覆羽掩蓋,外觀不可見,與指名亞種顯著不同;中央尾羽黑褐,外側(cè)尾羽色較中央尾羽稍淡,并具有明顯的白色端斑;指名亞種尾羽上的陷橫斑,在本亞種不可見;眼上白眉紋較窄,不似指名亞種顯著;黑色過眼紋在耳羽區(qū)雜有少量褐羽,但亦較指名亞種少。下體污白,頸側(cè)、胸側(cè)及脅羽所染的棕色,比指名亞種顯著的淡,范圍也小;自頸側(cè)、下喉至脅部,滿布密而清晰的黑褐色鱗紋;胸、腹羽的底色沾灰,與指名亞種不同。綜觀本亞種與指名亞種相比是棕色調(diào)較弱、暗黑色較著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