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鲼魚品種介紹及形態(tài)特征
蝠鲼(Mobulidae;devil rays),又被稱為魔鬼魚與毯魟。屬于軟骨魚綱、蝠鲼科,它包含兩個屬,前口蝠鲼屬和蝠鲼屬。體呈菱形,寬大6m余。體青褐色。扣款大。眼下側(cè)位,能側(cè)視和俯視。頭側(cè)有1對有胸鰭分化的頭鰭,向前突出。背鰭小,胸鰭翼狀。尾細(xì)長如鞭,具尾刺。平時底棲生活,但有時上升表層游弋,并做遠(yuǎn)程洄游,行動敏捷。以浮游甲殼類和小魚為食。卵胎生。分布于熱帶和溫帶各海區(qū),中國見于東海、南海和臺灣沿海。常見的如日本蝠鲼(Mobula japonica)、雙吻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肝富含脂肪,可提煉魚油。
前口蝠鲼屬包含兩個種,即雙吻前口蝠鲼和阿氏前口蝠鲼,目前這兩種前口蝠鲼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蝠鲼屬包含九種,包括日本蝠鲼、姬蝠鲼、長尾蝠鲼、褐背蝠鲼、印度蝠鲼、芒基蝠鲼、短尾蝠鲼、下口蝠鲼和古氏蝠鲼,這九個種類的蝠鲼也被國際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IUCN)列入了“近危”和“易危”的類別。
【蝠鲼魚形態(tài)特征】
蝠鲼(fú fèn)一般體平扁[4] ,寬大于長,最寬可達(dá)8米,體重3000千克。體盤菱形,一頭寬大平扁;吻端寬而橫平;胸鰭長大肥厚如翼狀,頭前有由胸鰭分化出的兩個突出的頭鰭,位于頭的兩側(cè);尾細(xì)長如鞭,具一小型背鰭,一些種類的尾上具一個或更多的毒刺;口寬大,前位或下位;牙細(xì)而多,近鋪石狀排列;上、下頜具牙帶,或上頜無牙;鼻孔恰位于口前兩側(cè),出水孔開口于口隅;噴水孔較小,三角形,位于眼后,距眼有一相當(dāng)距離;鰓孔寬大;腰帶深弧形,正中延長尖突。卵胎生。化石見于第三紀(jì)至近代。
![蝠鲼魚品種介紹及形態(tài)特征](/d/cwbk/20220508/5ey55xhthfh08.webp)
蝠鲼魚外觀:
在它的頭上長著兩只肉足,是它的頭鰭,頭鰭翻著向前突起。在英語中,被錯稱為“魔鬼魚”,主要是其形狀嚇人。蝠鲼游泳時,扇動著三角形胸鰭,拖著一條硬而細(xì)長的尾巴,像在水中飛翔一樣。蝠鲼成魚的體長可達(dá)7米,體重有5000千克,可是它能作出一種旋轉(zhuǎn)狀的跳躍。隨著旋轉(zhuǎn)速度越來越快,蝠鲼迅速上升,跳出海面。蝠鲼一般能跳出水面1.5米。在繁殖季節(jié),蝠鲼有時用雙鰭拍擊水面,躍起在空中翻筋斗。
最小的蝠鲼是澳大利亞的無刺蝠鲼(Mobula diabolis),體寬不超過60公分(2尺)。大西洋的前口蝠鲼(Manta birostris)是本科中最大種類,寬可達(dá)7米(23英尺)。體黑或褐色,強(qiáng)大但不傷人。
蝠鲼不像傳統(tǒng)魚類那樣具有紡錘形的身段,它們沒有背鰭,其寬大的三角形胸鰭和圓盤一樣的身體構(gòu)成了巨型扁片狀軀體,宛若一只“海中風(fēng)箏”。它們的皮膚摸起來遠(yuǎn)沒有看上去光滑,背面多為黑色或灰藍(lán)色,腹面灰白且散布著零星的深色斑點(diǎn)。巨大的胸鰭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與鳥類的雙翼相似,兩片胸鰭間的距離稱為“翼展”,即為體寬,長度大于其體長,這是衡量蝠鲼體型大小和鑒定種類的標(biāo)準(zhǔn)。
![蝠鲼魚品種介紹及形態(tài)特征](/d/cwbk/20220508/ya4wifrlxq308.webp)
蝠鲼魚特征:
蝠鲼是鰩魚中最大的種類。雖然它沒有攻擊性,但是在受到驚擾的時候,它的力量足以擊毀小船。它的個頭和力氣常使?jié)撍畣T害怕,因?yàn)橐坏┧l(fā)起怒來,只需用它那強(qiáng)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骨頭,致人于死地。蝠鲼的習(xí)性也十分怪異。它性情活潑,常常搞些惡作劇。有時它故意潛游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體翼敲打著船底,發(fā)出“呼呼,啪啪”的響聲,使船上的人驚恐不安;有時它又跑到停泊在海中的小船旁,把肉角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把小鐵錨拔起來,使人不知所措;又或是它又用頭鰭把自己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拖著小船飛快地在海上跑來跑去,使?jié)O民誤以為這是“魔鬼”在作怪,這實(shí)際上是蝠鲼的惡作劇。
蝠鲼(魔鬼魚)的“尾巴”或有微弱電流但并沒有毒,而在形態(tài)上有點(diǎn)類似的魟的“尾巴”就帶有劇毒,注意區(qū)分以免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