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怎么帶幼崽的 ?大熊貓幼崽視頻
大熊貓怎么帶幼崽的?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動物,在世界范圍內都有分布,它們的祖先是食肉目熊科動物,后來演化成了食草動物,但是它們依然保留了熊貓的些特征,比如大耳朵、黑白相間的毛發等等。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大熊貓不像其他動物一樣繁殖后代呢?難道它們不想要后代嗎?今天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首先,大熊貓是食肉動物,它們的祖先是熊,所以它們不可能生出小熊貓。
一、大熊貓是怎樣繁殖的?
優質答案1:
雌體大熊貓懷孕3~5個月,在秋高氣爽時節,熊貓媽媽找一個陰暗背風的樹洞或巖洞作產房,銜一些竹枝枯葉作鋪墊,準備產仔。產出的熊貓嬰兒十分可憐,閉眼、光身、肉紅、尾長、纖小而不能站立,平均只有100克左右(36~200克),是一只發育不全的早產兒,體重只有母體的千分之一,可以想象,要把這樣的嬰兒哺育成活是多么艱難。
熊貓媽媽靠孕期多吃竹子積蓄的營養,整月在產房哺育著早產兒,除非排糞便才走出產房,直到小寶貝滿月后由于饑渴交迫而離開產房,匆匆在附近找食竹子和飲水,又賡即返回。熊貓媽媽幾乎整天抱著它的孩子,用體溫溫暖自己的小寶貝,不斷地親它、舐它,等待它慢慢長大。
一個月左右的熊貓幼仔長出黑白相間的毛,體重約有1公斤了,但仍不能行走,眼不能感光,直到三個月,幼仔才開始學走步,視力達到正常。春天,半歲后的幼仔體重已達13公斤左右,它可以跟著母親,學吃竹子,還要吃些奶補充營養,同時開始學習野外謀生的本領。滿一歲時幼仔己長到40公斤左右,到一歲半體重可達50公斤以上,這時熊貓幼仔才開始結束依附母親的兒童期,告別母親獨自生活。
優質答案2:
大熊貓一生中產仔數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熊貓生殖能力和育幼行為兩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貓的種群增長十分緩慢。
圈養條件下雌性大熊貓4歲左右,雄性大熊貓6歲左右進入性成熟,野外大熊貓性成熟稍晚。 大熊貓妊娠期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大熊貓繁育最奇特的一點是它的新生兒在出生時發育相當的不成熟,體重僅僅是其母親體重的0.1%。照顧孩子對于雌性大熊貓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通常歷時18個月,有時甚至長達兩年,直到她的下一個孩子出生。
優質答案3:
在野外,雌性大熊貓在發情期間會增加活動量,會發出咩咩叫、狗叫、牛叫等特殊叫聲,...
配的季節在春季三至五月份,通常不超過2-4天。懷孕期大約為5個月。
野外偶爾會有孿生的情況出現,但是雌性熊貓一般只喂養一只幼崽。圈養種群中,孿生的情況較多。
二、熊貓媽媽如何保護小熊貓?
優質答案1:
熊貓媽媽常把小熊貓摟在懷中,輕輕撫摸,外出時也把它銜在嘴里,或用背馱著。等到它們五六個月大時,媽媽就開始教它爬樹、游泳、洗澡和剝食竹子等本領。兩年后,它們才離開母親,開始獨立的生活。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中國的國寶,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四川、甘肅、陜西省的崇山峻嶺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于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優質答案2:
聽到叫聲。
大熊貓育幼期間,幼仔的叫聲是母仔間聯系非常重要的通訊工具,幼仔想吃奶、想排便、受冷或過熱或其他原因的不適,幼仔都通過不同叫聲提醒母獸滿足其不同需要。在1-2周后,長黑毛的地方開始變深。在一個月內,它們慢慢長出黑色的耳朵、眼眶、腿和肩帶,變的更像媽媽了。當幼仔6-8周大時,它們可以睜眼了,并開始長牙;三個月后就可以慢慢的爬動了。
優質答案3:
熊貓媽媽會把小熊貓摟進懷里面保護。
三、小熊貓剛出生吃什么?
優質答案1:
熊貓幼崽是吃母乳,大熊貓 母乳里面的 酶是其奶里面沒有的 。
優質答案2:
新生的小熊貓身長一般只有十幾厘米,體重僅300克左右,身上無毛,眼睛沒睜開,腸胃脆弱很容易拉肚子。小熊貓出生之后喝母乳,三四個月左右才可以少量進食竹葉和水果,四到五個月大方可獨立進食。以上這些特點都導致了小熊貓的繁育過程困難重重
優質答案3:
剛出生的熊貓以母乳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