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的外形|大熊貓的外形食物分布生存狀況
大熊貓的外形特征,也是大熊貓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們的眼睛圓圓的,看起來非常可愛,而且還有黑白相間的條紋,這些條紋就是它們的身體顏色。除此之外,大熊貓的耳朵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因為它們的耳朵是豎起來的,所以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耳朵一樣。除此之外,大熊貓的鼻子也是非常獨特的,因為大熊貓的鼻子是圓圓的,而且還有一個小孔,這個小孔就是它們的呼吸孔。
一:大熊貓的外形
熊貓有黑白相間的皮毛,圓圓的臉上嵌著一對大大的黑色眼圈和閃閃發光的小眼睛。頭頂上有著兩只黑茸茸的耳朵,四肢黑乎乎的,尾巴大而短小,身體圓圓的、胖乎乎的,樣子十分憨態可掬。大熊貓生活在森林茂盛、箭竹豐富的高山峽谷之中。它天生是個近視眼,什么都看不清,就只能靠它靈敏的聽覺和嗅覺來尋找食物。在冰雪覆蓋的冬天,大熊貓卻不冬眠。
熊貓剛出生只有150克左右重。相當于媽媽體重的千分之一。但是,過了一個月以后,熊貓的體重可達2公斤,過三個月后,體重可達5、6公斤重了。
熊貓以竹子為主食。它們最喜歡吃箭竹了,他們吃竹子是先剝皮,看看有沒有纖蟲,經過一番檢查之后才吃的。
二:大熊貓的外形動作性格生活特點
??視覺較差,行動緩慢,但能 快速而靈活地爬上髙大的樹木,并能洇渡湍 急的河流。主要以竹類的竹筍、竹葉為食, 偶爾也捕食小動物。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 貓的極盛時期。古代大熊貓以食肉為主,它 曾廣泛分布于中國東部,后來同期的動物相 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并保持了原有 的古老特征,因而有“活化石”之稱。三:大熊貓的外形特點描寫三年級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 大熊貓胖乎乎的,呆呆的,懶洋洋的,很是可愛 黑白分明 呆頭呆腦 憨態可掬四:大熊貓的外形特點描寫資料
1. 大熊貓的兩個黑眼圈,就像一對粗體的大“八”字。
2. 大熊貓的鼻子像一塊小蛋糕一樣,倒三角的鼻頭像一塊黑色的巧克力,下面有白色的奶油,好想咬一口。
3. 冬天的時候,大熊貓豎起它那圓圓的黑耳朵,像戴了一頂風雪帽,四肢穿著黑絨的大“皮靴”,肩上披著勻稱的黑“披肩”,真是憨態可掬。
4. 大熊貓圓潤的身子,胖嘟嘟的四肢,深邃的黑眼睛,可愛的小耳朵,厚重的黑眼圈,像戴著一副特大號的太陽鏡。
五:大熊貓的外形食物分布生存狀況
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是聞名世界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大熊貓保護管理工作一直備受社會各界
秦嶺大熊貓已經生存了約70萬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光美于1964年正式報道了大熊貓在秦嶺的分布,從此秦嶺大熊貓才被外界廣泛知曉,尤其是秦嶺大熊貓都分布在其主峰太白山以南的現象更是引起很多學者的興趣,太白山是否分布有大熊貓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一直是個謎。
太白山發現大熊貓
有關太白山大熊貓分布和活動情況在以往資料中已有報道,西北大學馬乃喜教授在《秦嶺主峰太白山》書中提到“太白山南麓的黃柏塬和厚畛子一帶,是世界上稀有動物大熊貓常來覓食的地方”。北京大學潘文石教授對秦嶺大熊貓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他在《秦嶺大熊貓的庇護所》一書中對太白山地區大熊貓及其竹林資源的分布亦有報道。
陜西省1974年、1983年、1987年大熊貓調查和陜西省林業廳1982-1985年組織開展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綜合考察時,均未將大熊貓列入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的調查范圍。
1990年前后,保護區了解到一些群眾見到大熊貓實體和活動痕跡,原林業部大熊貓工程辦公室于1992-1993年組織開展了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大熊貓專項調查。在南坡共布設26條樣線,調查大熊貓的活動痕跡,野外采集大熊貓的Ⅰ級糞便并進行咬節測定,初步確定大熊貓數量在10只左右,棲息地面積約6900公頃。
大熊貓分布最北界
2001年,保護區開展全國第三次大熊貓調查時,在黃柏塬、龍洞溝和萬泉溝3處發現大熊貓活體,采集70多個“糞樣”和“食痕”樣體。調查確認,太白山自然保護區有大熊貓11只左右,棲息地面積約1.7萬公頃。特別是,在太白山東北坡的陽臺、大蟒河一帶發現了大熊貓的活動痕跡,這一結果,將現今大熊貓分布的北界從湑水河南岸推移到了黃河流域的秦嶺北坡,即由原北緯33°50′00″北移到33°55′48″,向北水平推移了20公里。這樣,太白山就成為我國目前大熊貓分布的最北界,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2012年,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內有野生大熊貓16只,主要分布于保護區海塘河上游和太白廟區域,離散分布于紅崖河上游和大干河上游,棲息地面積12895.22公頃,受竹子開花和人為干擾等因素的影響,太白山大熊貓種群已向西移動和擴散。
獨特的生活習慣
太白山大熊貓主要分布于太白山南坡的紅崖河、海塘河、大小干河、欠開營、太白河和龍洞溝海拔1800-2900米之間落葉闊葉林、樺木林及巴山冷杉林中。這里竹林資源豐富,森林環境優越,為大熊貓提供了良好的食物
大熊貓洞穴
太白山海塘河冰凌溝區域因地處峽谷地帶,是最難開展調查的大熊貓棲息地,近年來,野生大熊貓頻繁出現在冰凌溝,說明這里大熊貓種群不斷壯大,受損棲息地恢復良好,生態廊道聯通。
在海拔1800米以下零星散生著巴山木竹,為太白山大熊貓的冬居地,海拔1800-2900米以秦嶺箭竹為主,是太白山大熊貓的夏居地。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內僅有秦嶺箭竹分布,構成了太白山大熊貓的單一主食生境。
太白山大熊貓棲息地作為最北部的邊緣分布區,是秦嶺大熊貓的外圍生境,斑塊化嚴重,受脅程度高,生境變化劇烈,具有秦嶺大熊貓核心分布區生境所沒有的特性,因此更值得
太白山大熊貓也有著獨特的生活習性。和秦嶺其他地方大熊貓一樣,每年4月,太白山大熊貓取食巴山木竹竹筍。5月底,太白山大熊貓向上遷移,轉移到秦嶺箭竹林中。9月份,前一年的秦嶺箭竹老筍已長到2米并木質化,太白山大熊貓便逐漸下移,返回巴山木竹林中取食竹葉和新莖,這種活動一直持續到次年3月。但通過保護區多年的調查和研究發現,太白山大熊貓還有不同于秦嶺其他地方大熊貓的生態習性:在海塘河等地,大熊貓長期在此活動而無季節性遷移現象。
通過2014-2020年利用紅外相機對海塘河區域大熊貓的連續監測,也證明了這一結果。紅外相機不僅拍攝到大熊貓長期在海拔2400米附近活動,還監測到大熊貓“玩相機”“梳理毛發”“倒立撒尿標記”和“吃開花的竹子”等許多行為特征。
大熊貓“玩”相機
大熊貓倒立撒尿標記
大熊貓吃開花的竹子
種群不斷發展壯大
20世紀60至90年代,保護區周邊陜西省太白林業局和周至縣厚畛子林場對南太白山地區的森林進行了大面積采伐,使大熊貓的棲息地大面積喪失、退化和破碎化,對太白山大熊貓的冬居地構成了嚴重威脅,已迫使這里的大熊貓退居到中山區和亞高山區棲息活動。
由于氣候條件影響,自1999年以來,在太白山南坡出現秦嶺箭竹成片開花死亡,竹類資源損失較大,這些均對大熊貓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
大熊貓伴生物種川金絲猴
大熊貓伴生物種羚牛
近年來,隨著陜西省秦嶺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立,太白山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大熊貓棲息地質量整體提升,受干擾程度下降,大熊貓數量與密度增加,種群不斷發展壯大,大熊貓分布更加聚集穩定在海塘河、紅崖河和欠開營上部的區域,并以此區域為中心,向西不斷擴展,與牛尾河種群交流加強。海塘河上部的大熊貓再繼續向上擴散而越過秦嶺主脊,極有可能擴散到北坡的白云峽區域活動。(魏寶艷 李先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