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矛頭蝮的特點,|原矛頭蝮價格
1 原矛頭蝮的產(chǎn)地
中國分布: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中國之外分布:印度(阿薩姆)、孟加拉國、緬甸、孟加拉國。原矛頭蝮12月上旬入蟄,至翌年4月上旬出蟄,冬眠期約4個月。卵生,多在7—8月產(chǎn)卵,每產(chǎn)5—13枚。卵徑(33x20)—(37x20)mm,仔蛇全長250mm,臍孔位于肛前17—19或24—26腹鱗片處,大約1星期后開始第1次蛻皮。原矛頭蝮為管牙類毒蛇,局血循毒。最大放毒量108毫克,對人致死量48毫克(干重)。萬分之一毫升(稀釋)蛇毒注射于10克體重的小白鼠,2小時內(nèi)即死亡;若用5000分之一濃度的蛇毒0.5毫升皮下注射,或取0.5毫升由腹腔注射,小白鼠均在24小時內(nèi)死亡,直接死因為呼吸麻痹。觀察標本最大全長/尾長:雄1158/213mm,雌988/170mm。頭側(cè)有頰窩的管牙類毒蛇.頭呈三角形,與頸區(qū)分明顯,頭背都是小鱗,只有鼻間鱗與眶上鱗略大;軀體粗細正常,尾稍短.色斑變異較大,一般有菜花黃色,故名"菜花"原矛頭蝮.但高海拔地區(qū)的黑化個體因體色深暗,菜花黃色不顯.頭背有特殊的斑紋。
2 原矛頭蝮的飼養(yǎng)方法
在野外原矛頭蝮喜歡在陰濕的環(huán)境中生存,如果要考慮家養(yǎng)的話,他喜歡盤踞在柴堆內(nèi),所以家庭飼養(yǎng)要給予它一個可以躲避的空間。由于原矛頭蝮的身體比較瘦長,因此在捕食與攻擊時都比較靈活。以魚、蛙、蜥蜴、鳥為食。小雪至次年清明為冬眠期,常利用樹洞,竹洞作為越冬場所。為卵生,每次產(chǎn)仔5-13枚,自然溫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原矛頭蝮在野外喜歡生活在丘陵及山區(qū),棲息地一般是茂密叢生的竹林地或小溪邊等,原矛頭蝮屬于夜行性動物,多在晚上活動。大多數(shù)蛇喜歡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原矛頭蝮也是如此,因為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它們喜歡的小動物最多,它們不喜歡在裸露的地面活動,因為那樣不利于隱蔽接近它的獵物。天氣太冷或太熱時它們都要休眠,秋天是它們最活躍的時候,會到處覓食,為冬眠積蓄能量。原矛頭蝮學名: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俗稱:烙鐵頭,原矛頭蝮 (Protobothrops jerdonii [Blyth, 1875] 是我國主要毒蛇之一,隸蝰科(Viperidae), 蝮亞科 (Crotalinae), 原矛頭蝮屬。它是山西省三種毒蛇之一,有一定危害,也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
3 原矛頭蝮的價格
一般1米左右的400-500,1。5米的就得600+,2米的就得900-1000左右了!不只這些,還得看花紋顏色如何!鄉(xiāng)城原矛頭蝮蛇頭長呈三角形,頭長約為其寬的1.5倍。頭背布有很多細鱗片,吻較窄兩鼻間鱗較小,隔有數(shù)片更小的鱗片。左右兩眼上鱗之間一橫排上有小鱗14--16片。鼻鱗與頰窩鱗前緣之間有1--數(shù)片小鱗。體長1米左右。體背顏色棕褐,在背部中線兩側(cè)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紋,左右相連成鏈狀。腹部灰褐色,有多數(shù)斑點,等等。第4枚最大;第5~8枚均較低。下唇鱗左13右12枚,第1對較寬而長,在頦鱗之后相接;前2對下唇鱗接第1對頷片,其后有兩對較短而窄的頷片;再后還有3對小鱗相對排列,其后到第1腹鱗之間有5枚逐漸橫向增寬的鱗片,它們及前述頷片與兩側(cè)下唇鱗之間相隔2~7列小鱗。背鱗25—25—18行,中段D1平滑,D2~5弱棱,其余棱強;腹鱗212;肛鱗完整;尾下鱗82/82+1。通身暗綠色,正背有一列暗褐色粗大逗點狀斑,兩側(cè)還各有一行較小點斑;腹面有灰、白間雜的斑塊頭背色黑,有略呈"人"字形淺色細線紋。
4 原矛頭蝮的簡介
原矛頭蝮(學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又名為龜殼花,為蝰科原矛頭蝮屬的爬行動物,俗名烙鐵頭、筍殼班等、老鼠蛇和惡烏子等,是臺灣六大毒蛇之一。頭長約為其寬的1.5倍。龜殼花常與無毒的擬龜殼花混淆,擬龜殼花的頭部較圓。原矛頭蝮為管牙類毒蛇,有劇毒。原矛頭蝮頭部典型的長三角形,頸部細小,形似烙鐵,故名烙鐵頭。體形細長,尾纖細,有纏繞性,善于攀爬上樹。最大全長雄性(906+218)mm,雌性(998+282)mm,體重50—250g。原矛頭蝮頭背具細鱗,棕褐色,有近倒"V"形的深褐色斑紋,上頜骨著生中空的管牙,頭兩側(cè)有頰窩,眼后到頸側(cè)有一暗褐色斑紋,上下唇色淺,頭部腹面灰白色,體背棕褐色或灰褐色,在背中線兩側(cè)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紋,左右邊相連而成波狀縱紋,在波紋的兩側(cè)有不規(guī)則的小斑塊。腹面淺褐色,每一腹鱗有1—3塊近方形或近圓形的小斑。原矛頭蝮每日17時至次日凌晨05時外出活動,雨天出現(xiàn)率較高,活動高峰在21時至次日1時;季節(jié)活動高峰為6—8月,最適活動氣溫為23—32℃;非冬眠期每日出現(xiàn)率為30%—70%,平均為52%。該蛇常利用樹洞、竹洞、巖石洞作越冬場所,一般不主動攻擊人,但遇黑影及燈光時可出現(xiàn)攻擊動作并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