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鼻龜生活習性及簡介
豬鼻龜(拉丁學名:Carettochelys insculpta)別名飛河龜,其分布局限于澳大利亞北部,伊里安查亞南部和新幾內亞南部。成龜背甲的長度一般可達46~51厘米,體重一般在18~22公斤,而目前為止最大的一只豬鼻龜的殼長達到了56.3厘米,體重22.5公斤。
![豬鼻龜生活習性及簡介](/d/cwbk/20220508/wsyvudlgzzu21.webp)
豬鼻龜是長相最為奇特的淡水龜之一。其背甲較圓,呈深灰色,橄欖灰或棕灰色,近邊緣處有一排白色的斑點。邊緣略帶鋸齒,由于外緣骨骼發育良好,結構完整,故而沒有像鱉那樣的裙邊。也沒有盾片,代之以連續并且略帶皺褶的皮膚。背甲正中有一列刺狀嵴。腹甲色淺,為白色,奶白色或淡黃色,略呈十字型。頭部大小適中,無法縮入殼內。眼睛的后方有一條灰色的條紋。鼻子豐厚多肉,並且很長,形同豬鼻。四肢為了適應水生生活而特化為鰭狀,也不能縮入殼中。在每一側前肢的近中點處都有兩枚明顯的爪甲,亦為其特征之一。尾部偏短,背面覆蓋著一列新月型的鱗片,這些鱗片從尾巴的基部至尖端逐漸縮小。尾部下方的兩側長有明顯的皮膚皺褶,經大腿根一直延伸到后肢。成年雄龜的尾部比較長大,泄殖孔的位置也比較靠后;而雌龜性的尾部則較短小。
豬鼻龜是十足的雜食動物,而略微偏向于植食,因此平時可投喂蔬菜,以及無花果,蘋果,幾維果和香蕉等水果,間或添加少量的魚蝦等動物性食餌。也可投喂人工合成的魚飼料或龜飼料,并要適當添加鈣質和維生素。健康豬鼻龜的食量很大,幾乎可以從早吃到晚。每次喂食結束后,應用網兜將食物殘渣打撈干凈,以保持水質的清潔。喂食香蕉等容易使水質變壞的食物時尤應如此。幼龜則偏向于肉食性,因此可多喂些魚蝦,牛肉,蚯蚓,紅蟲等動物性餌料,以滿足其生長所需。由于豬鼻龜的肢體特化呈鰭狀,不利于撕扯食物,故投喂前要切成適當的小塊,以便龜的吞食。幼龜一般不喜植食,但有些飼主認為它們會比較喜歡粟米,香蕉,梨等甜度較高的蔬果,另外也可試喂苦草,金魚藻,菊花輪藻等各種水生植物,以利平衡營養。
豬鼻龜是高度水棲的淡水龜類,能長期地在深水中生活,極少上岸,因此是龜類中的游泳高手,泳姿矯健優雅,倒游更是它的絕技。成年的豬鼻龜十分好斗,在飼養中如果沒有足夠的藏身地,會使它們在彼此的背甲皮膚上留下累累傷痕。
豬鼻龜沒有曬背的習性,也很少上岸,所以若非出于繁殖的需要,魚缸里可以不鋪設陸地。盡管在原產地,豬鼻龜生活于底部鋪著沙礫和淤泥的水域中,但人工飼養中不鋪底材亦無大礙。使用巖石流木等構建一些供龜藏身的地方,將會有助于龜的情緒穩定。而如果飼養了兩只以上的龜時,由于該龜的好斗性,就必須提供藏身所了。但選材一定要注意外形圓滑,不可帶有棱角,以免劃傷龜的皮膚,進而造成體表的感染。布置時也不要造成死角,以免食物殘渣和排泄物堆積,妨礙魚缸的清洗。由于豬鼻龜生性懶惰,很少主動捕食,故而也可混養一些體型中等的魚,以增加觀賞性,但龜的飼養密度一定要盡可能地降在最低限度。
對于豬鼻龜這樣一種常年生活在水中的龜類來說,水質的好壞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必須配備水過濾裝置,并可安裝紫外燈,抑制水中的細菌和霉菌的生長,以減少皮膚感染的發生。稍稍偏酸的水質也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至于水溫,則必須保持在26℃和30℃之間。
有研究表明,豬鼻龜喉嚨部位的乳頭狀突起能夠從進入口內的水中吸收氧氣,功能類似鰓。故而筆者推薦在水族箱里增加氣泵,提高水的含氧量,這會有利于龜在水下進行氣體交換。
在原產地,每年7月到10月之間的旱季是豬鼻龜的繁殖季節,成年的雌龜于夜間爬上岸邊的沙丘,然后挖出深約20厘米的洞,每窩產7~19枚卵(也有作者稱7~39枚),卵為圓形,形似乒乓球。胚胎發育成熟后,會在卵內進入休眠狀態,直到雨季洪水來臨或大雨之后,稚龜即會破土而出。人工繁殖豬鼻龜成功的報道極為少見,已經成功孵化豬鼻龜的那些飼養者發現它們呈現出溫度依賴性的性別決定現象,也就是說,性別決定于卵在孵化時的溫度。溫度保持在27.7~30℃時,卵里孵出的是雄龜(另有作者稱,32℃時雌雄各半,低半度即全為雄性,高半度即全為雌性,條件似乎過于苛刻,不太可信)。其孵化期由60到70天不等。人工飼養的龜苗生長十分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