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狐的品種簡介及形態(tài)特征
赤狐(學(xué)名:Vulpes vulpes):共有47個亞種。成獸體長62 - 72厘米,肩高40厘米,尾長20-40厘 ,體重5-7千克。毛色因季節(jié)和地區(qū)不同而有較大變異,一般背面棕灰或棕紅色,腹部白色或黃白色,尾尖白色,耳背面黑色或黑褐色,四肢外側(cè)黑色條紋延伸至足面。雄性略大。
赤狐
赤狐聽覺、嗅覺發(fā)達,性狡猾,行動敏捷。喜歡單獨活動。在夜晚捕食。通常夜里出來活動,白天隱蔽在洞中睡覺,長長的尾巴有防潮、保暖的作用,但在荒僻的地方,有時白天也會出來尋找食物。它的腿腳雖然較短,爪子卻很銳利,跑得也很快,追擊獵物時速度可達每小時50多公里,而且善于游泳和爬樹。主要以旱獺及鼠類為食,也吃野禽、蛙、魚、昆蟲等,還吃各種野果和農(nóng)作物。
分布于整個北半球,包含歐洲、北美洲、亞洲草原以及北非地區(qū)。是食肉目中分布最廣者。其中有三個亞種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保護動物——附錄Ⅲ。
中文學(xué)名:赤狐
拉丁學(xué)名:Vulpes vulpes
別 稱:紅狐、草狐、南狐、火狐,銀狐,十字狐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 綱:真獸亞綱
目:食肉目
科:犬科
屬:狐屬
種:赤狐
亞 種:47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Red Fox, Silver Fox, Cross Fox
形態(tài)特征:
赤狐是體型最大、最常見的狐貍,成獸體長約70厘米,后足長13.5-17.2厘米,頭骨之顱基長13.4-16.9厘米。體形纖長。吻尖而長,鼻骨細長,額骨前部平緩,中間有一狹溝,耳較大,高而尖,直立。四肢較短,尾較長,略超過體長之半。尾形粗大,覆毛長而蓬松,軀體覆有長的針毛,冬毛具豐盛的底絨。耳背之上半部黑色,與頭部毛色明顯不同,尾梢白色。足掌長有濃密短毛;具尾腺,能施放奇特臭味,稱“狐臊”;乳頭4對。
毛色因季節(jié)和地區(qū)不同而變異很大,南方地區(qū)如廣西所產(chǎn)毛被薄而短,北方所產(chǎn)毛長而豐密。一般背面毛色棕黃或趨棕紅,或呈棕白色,毛尖灰白,變異甚多,北方干旱地區(qū)所產(chǎn)富白色毛尖,故色調(diào)淺淡。雙耳背面上部及四肢外側(cè)均趨黑色延伸至足面,吻部兩側(cè)具黑褐色毛區(qū)。喉及前胸以及腹部毛色淺淡,呈烏灰及烏白色。從耳間自頭頂至背中央有一栗褐色明顯帶,背中央且滲有白色毛尖。后肢較呈暗紅色。尾部上面紅褐色而帶黑、黃或灰色細斑,尾梢白色,尾下面亦呈棕白色。幼年毛色呈淺灰褐色。[2]
此外,赤狐中還有不少體色的變異類型,如全身毛色為黑色的叫黑狐或黝狐;全身底毛為黑色,但毛尖帶有白色,在光照下呈現(xiàn)出銀色光輝的,叫銀狐或玄狐;全身為赤褐色,肩部有黑色十字形毛的叫十字狐,此外還有倭刀狐等,但不同的色型并不代表不同的亞種,而且不管是什么色型,尾巴的尖端均為白色。產(chǎn)銀狐較多的地區(qū)是美國東北部和加拿大,其次是北歐和西伯利亞北部。在不同地區(qū),銀狐與赤狐的比例是由1∶20到1∶5,這種突變與產(chǎn)地的濕度和光照等氣候條件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