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蝎的生長繁殖
帝王蝎的繁殖期約在每年的3,4月(實際上只要溫度高于25以上雄性遇上雌性都會發情),雄蝎會先將類似直立小樹枝的精莢置放在巖石表面,夾住雌蝎的螯,經由一陣推拉,再讓雌蝎把精夾插入殖泄腔,以達成交配目的.經過約6至9個月的懷孕期,時間長短會依蝎子種類不同而異,母蝎以卵胎生方式直接將幼蝎產下產下的幼蝎會待在母蝎的背上1至2周,而幼蝎則需2至3年才能達到性成熟. 剛生下來的幼蝎身體為白色狀態 剛產下的幼蝎全會爬到母蝎背上。
帝王蝎
成長與脫殼特征
因帝王蝎代謝慢,使其成長速度較為緩慢.蝎子為不完全變態動物,其成長必須靠脫殼,蝎子每次脫殼后,體型都會長大很多,帝王蝎成體一般為17厘米左右,成體至少在12厘米上下。帝王蝎屬雨林品種,一般雨林品種的蝎子的成長都較沙漠品種慢.
以其脫殼時間來說,幼蝎每次脫殼的相隔時間較短,相較之下成蝎會隨著體型的成長,脫殼時間會越長,脫殼后新殼變堅硬,恢復進食所經時間亦較長,而不管是成蝎或幼蝎,每次脫殼后體型都會明顯增大許多. 蝎子的脫殼過程
1.從吻部開始脫殼
2.接著抽出螯與尾巴
3.抽出尾巴的過程蝎子會呈躺著的狀態
4.一段時間后蝎子就完成其呈現躺著的狀態,此刻千萬不可觸動,此刻的蝎子身體相當弱,不能動它,以免造成傷害(注 脆弱,禁止觸碰,且不需要喂食,但需要補給水分)。
捕食行為食性相當廣,只要吃的下的東西它都會獵食,一般限于會動的比帝王蝎小的獵物,偶爾帝王蝎也會吃較大昆蟲的尸體。飼養時環境得保持適當 的溫度與濕度,必須及時清理食物殘渣。溫度方面一般在26~29℃,夜間保持在21~24℃,濕度維持在60%之間。餌料方面可喂食蟋蟀、蚱蜢與面包蟲,絕對不能喂食非節肢動物的其他動物 高營養脂肪帝王蝎是很難消化的還會嚴重折壽。食物不足的時候強壯的蝎子會殺死弱小的蝎子來維護整個族群的基因。
野外棲息地:它們是地棲性的。來自濕潤的熱帶雨林和草原。 體長:非洲帝王蝎的成體長度可達12-17厘米,而亞洲雨林蝎則可達到10-15厘米。 飼養箱:可選用比較寬闊而矮的飼養箱,因為它們不太喜歡向上爬。可以用訂制木箱或玻璃飼養箱或者塑料儲藏箱。要加蓋子確保它們不能逃脫飼養環境最好光線暗一些,避免強光照射。它們對空氣中的異味十分敏感,應盡量避免。墊材一般使用椰土即可質量輕盈,方便打理。墊底物的深度一般在5-10cm 因為帝王蝎不太愛挖掘,正常情況下都會使用一些廢棄的洞穴作為自己的巢穴。所以沒必要使用厚底材,環境最好簡單些 一個水盆 一個躲避 外加底材即可 太多裝飾物反而會影響蝎子捕食。
飼養帝王蝎最重要的是溫度和濕度,帝王蝎雖然可忍受低于20度的環境,但最好是25度或以上,濕度必須維持在60%左右,所以如果只噴水的話就要密切注意箱內的濕度。過高得濕度可能會導致蝎子患病和關節不靈活無法展開。帝王蝎相對于亞洲雨林蝎來說濕度較低些。實在不放心可以保持一個水盆長期有水供帝王蝎飲用。通風也非常重要。如果通風做得不好,這樣高濕度及溫暖的環境很容易滋生害蟲和病菌。如果覺得清理殘渣太麻煩可以將底材保持干燥水盆內的水定期注水防止帝王蝎渴死也一樣能讓帝王蝎活得非常健康甚至好過高濕,濕度過高蝎子在換氣過程中,會發生肺積水,外界進入體內氧氣受阻,使蝎子急性窒息死亡。幾乎所有蝎子壽命統一在3-8年 人工下一般會介乎于5-10年 在節肢動物中算比較長壽的。
蝎子的分布極為廣泛,從雨林到沙漠,幾乎整個熱帶地區都可見其蹤影,大家都認為蝎子既恐怖又邪惡,但在我們的觀察下,發現他們的行為,會因面對之對象不同而異,有些個體容易呈現緊張狀態,易受到外界影響而張牙五爪;蝎子是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的,只有在受到干擾時才會對人類有威脅.但是對許多小動物來說,蝎子還真是如其外表的恐怖,危險,蝎子步足上及螯上的細毛能清楚的感覺到獵物的動靜和位置,再加上他敏捷的動作,適時的攫住獵物,注射致命的毒液,讓獵物毫無逃脫的余地. 這樣的行為看似狠毒,其實不然,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有著屬于自己的生態地位,對生態的平衡往往有一定的影響力;由這樣看來,蝎子的捕食,只不過是循環中的一部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