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么那么愛打狂犬疫苗 國內接種狂犬病疫苗人多
中國人打狂犬疫苗是不是真的太多了?
最近的疫苗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人們在關注疫苗質量的同時,又開始重提疫苗濫用的話題。有自媒體文章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直言不諱,狂犬病的宣傳在中國是一個巨大騙局,是疫苗公司與某些不良媒體以及所謂專家合作的成果!”這些文章在朋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讓人覺得中國人的很多疫苗接種存在陰謀,是醫生或者官方宣傳的誤導結果。于是有人發問了:中國人打狂犬疫苗是不是真的太多了?
答案是:并沒有。
疫苗浪費,是疾病預防的必然
我們接種疫苗是為了以防萬一,而接種的結果很可能是其中的大部分疾病我們一生都不會遇到,因此可以說是“浪費”了,但就像我們購買保險一樣,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保險“被浪費”而不愿意有機會用到這份保險。
疫苗種是否屬于浪費只能事后諸葛亮,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很難提前知道哪些人的哪些疾病不需要通過接種疫苗的方式來預防,除非是像天花這種在全球范圍內被消滅的疾病,或者可以通過治療來消滅的傳染病(例如丙型肝炎),否則我們只能寄希望于疫苗。而疫苗接種策略是針對大規模人群的,很難采用個體化方案,因此只能根據大部分人的情況制定防控策略,再重點關注特殊人群(例如妊娠期婦女,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人,具有先天性或者獲得性免疫缺陷的人)。
因此,“超過99%的疫苗是不需要用的”,是一句正確的廢話。而這種浪費,也不是只有中國才有的現象,發達國家同樣存在。
狂犬病暴露后的預防,需要接種疫苗4針到5針,疫苗消耗量大,直接和間接成本都很高,如何選出真正需要接種疫苗的人群、減少不必要浪費,也是人們一直關注的焦點。但是由于狂犬病的特殊性,進一步優化接種策略是非常困難的,因為誰都不愿意承擔風險,如果讓一個本可以預防的疾病由于接種延誤而造成悲劇,是誰都無法承受的壓力。因此,有專家指出:考慮到狂犬病100%的病死率,決不能用經濟指標來衡量值不值得。
疫苗接種,是有效的疾病預防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成功的狂犬病控制規劃由三個支柱組成:社區參與;教育、公眾意識和大規模犬只疫苗接種;以及在咬傷后獲得治療。
在世衛組織東南亞區域,許多國家開展了消除活動,例如孟加拉國于2010年啟動了狂犬病消除規劃,采取了管理犬類咬傷、大范圍犬類疫苗接種和增加免費疫苗供應等措施,使得2010~2013年期間人類狂犬病死亡病例下降了50%。
世界衛生組織計劃2030年消除以狗為媒介的狂犬病導致的人類死亡,為實現這一任務,我們必須加強狂犬病防治策略的推廣,加強狂犬病知識的宣傳。因此,現在狂犬病預防的主要問題仍然是不夠重視,而不是宣傳過頭的問題。
被貓、狗舔傷口以及與狂犬病患者接觸一定要打預防針嗎
有媒體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數據說事,認為“犬咬傷、貓舔舐、犬舔舐、在醫院與狂犬病患者接觸這4種情況的發病概率最高為1/10萬”,因此就“通常不必進行暴露后處置”。但是這種說法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以上情形限定于“非狂犬病流行區”。而后還有提問:“被狗咬傷后必須要在24小時之內注射狂犬疫苗嗎?”
而給出的答案也是我們最擔心的錯誤答案——“狗咬后的處理方法應該參照WHO給出的‘10天觀察法’,傷口處理消毒之后,對咬人的貓狗進行隔離觀察,如果貓狗在咬傷人后的10天內沒有死去,就證明它們咬人時唾液中沒有狂犬病毒,不用打疫苗”。這樣的誤導,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專家不敢廣泛宣傳“10天觀察法”,其中部分原因就是怕有這樣的自媒體自以為是地如此誤解“10天觀察法”而延誤疫苗接種時機。
那么,被狗咬傷后必須要在24小時之內注射狂犬疫苗嗎?
答案是必須的,而且不要以為24小時內接種就能高枕無憂。暴露后疫苗接種,應該越快越好,因為病毒一旦與人的神經結合,再接種疫苗就不能保證預防成功了。如果咬傷部位是神經密集的頭、面、頸部,留給人們的預防接種時間會更短,所以這些部位的暴露和其他部位的嚴重暴露,還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來保障預防成功率。另外即使暴露后超過24小時,只要還沒有發病,都應該積極接種疫苗進行暴露后預防。
但是在現狀下,我們決不能因為疫苗消耗量巨大而盲目夸大疫苗浪費的觀點,發生狂犬病暴露后,如果不能確定動物健康,就必須盡快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