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樹蜥特征_價格_習性_有毒嗎?
變色樹蜥,是鬣蜥科樹蜥屬爬行動物,俗名馬鬃蛇、雞冠蛇,全長有40厘米左右。分布于印度、安達曼群島、中南半島、阿富汗、斯里蘭卡和中國大陸的云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后引進到阿曼、新加坡和美國。主要食物為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包括嚙齒動物以及其他蜥蜴。雌性變色樹蜥,每次產卵10-20顆,埋在潮潤的土壤中,孵化期有6-7周。1歲性成熟。
一、變色樹蜥的外形特征
變色樹蜥頭體長10-12厘米,尾長約有30厘米。變色樹蜥的背面為淺棕色,雜有深棕斑塊;眼睛四周有輻射狀的黑紋。繁殖期的雄性頭部是紅色。體色是跟隨環境干濕以及光線強弱而變。鱗片十分粗糙;背部有一例像雞冠一樣的脊突,所以又叫做雞冠蛇。頭較大,吻端鈍圓,吻棱明顯。眼堿發達。鼓膜裸露,無肩褶。體背的鱗片有棱并且呈復瓦狀排列;背部的中線上,由頸至尾基部有一列側扁而直立的鬣鱗,頸部的較長,形如馬鬃。四肢發達,前后肢有五指、趾,均具爪。
二、變色樹蜥的習性特征
變色樹蜥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印度(包括安達曼群島,特別是在印度大陸)、斯里蘭卡(錫蘭)、緬甸、泰國、西馬來西亞、馬爾代夫、越南、南中國(云南,廣東,廣西,香港,海南島)、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毛里求斯(留尼旺島,羅德里格斯島)。后引進到阿曼、新加坡和美國。
變色樹蜥多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常見于林下、山坡草叢、墳地、河邊、路旁、住宅附近的草叢或樹干上,適應力強,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其生存的海拔范圍為80至2000米。主要以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包括嚙齒動物和其他蜥蜴。它們沒有牙齒,會把獵物整個吐下去。雄性繁殖季節變得具有領地意識。
變色樹蜥晝間活動,壁虎多在薄暮至破曉之間活動,并能發出大聲(而大部分變色樹蜥不能發聲)。變色樹蜥的捕食方式為靜候或搜尋。許多變色樹蜥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變色樹蜥得以逃脫。許多變色樹蜥有領域行為(包括領域表演)或求偶表演。許多種有股孔,可能用來分泌化學物質以吸引異性。
三、變色樹蜥的飼養方式
飼養時箱子環境必須保持在75%的高潮濕環境,溫度約保持在25~30°C,箱子最佳大小為150X80X120cm。蜥蜴是變溫動物,在溫帶及寒帶生活的蜥蜴于冬季進入休眠狀態,表現出季節活動的變化。在熱帶生活的蜥蜴,由于氣候溫暖,可終年進行活動。但在特別炎熱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現象,以度過高溫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惡劣環境。可分為白晝活動、夜晚活動與晨昏活動三種類型。不同活動類型的形成,主要取決于食物對象的活動習性及其他一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