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猜成語車貓證書 看圖猜成語車貓證書成語答案解析
看圖猜成語車貓證書》是2010年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一:看圖猜成語車貓證書成語答案解析
【解題過程】看圖片中的第三個:車是救火車,取火字;貓,諧音冒;三個圈,三;證書,諧音丈;將四個字連在一起,就是“火冒三丈”。【讀音】huǒmàosānzhàng
【釋義】形容怒氣特別大。
【出處】陶菊隱《籌安會六君子傳》:“章太炎以自己慘淡經營《民報》多年,一旦復刑,竟被擯斥,不由得火冒三丈。”
1、聽說兒子又在外面闖了禍,他氣得火冒三丈。
2、你太愛發脾氣,動不動火冒三丈,這樣怎么能搞好同志關系,干好社會工作?
3、你動不動就火冒三丈,別人是不會跟你合作的。
4、聽到這句話,他不禁火冒三丈,恨恨地罵了一句。
5、你太愛發脾氣,動輒火冒三丈,這樣怎么能搞好同志關系,干好社會工作。
二:看圖猜成語車貓蟲證書
撰文 | 朱琺
唯一會說人話的獸類
如今稱之為猩猩的那些動物,在大型動物園都可隔欄相看、凝神對望,也可隨處找到圖片的,乃是靈長目巨猿科的三四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僅紅毛猩猩一種原產于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又稱加里曼丹),以及第六大島蘇門答臘。與歷史悠久的漢文書籍傳統相比,“猩猩”兩個字用來指稱紅毛猩猩和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這幾種動物的時間實在太短暫。
起于近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那時候的博物學家和譯家常以古典時代即有的詞匯來容受新知,譬如用傳說中的食鐵之獸——貘,來指稱奇蹄目那種生活在南美洲與東南亞的丑陋動物,它耳朵像馬、體型像豬,而鼻子有一點點像大象,但又不完全相似,所以有人稱之為三不像。舊的傳統就這樣因為附會而斷裂。狌狌也是古典時期遺留下來的諸多還在使用、卻早已偷梁換柱的概念之一。我沒有統計過這些概念的數目,也許是絕大多數,甚至是全部。
在我們的祖先那些不曾見過紅毛猩猩的眼睛里,狌狌是一種出產于交趾(如今的越南北部,漢唐曾隸屬于中國,初稱交趾,唐時起又稱安南,宋初才自立成國。清時才有越南這一名稱)的動物。后漢楊孚《交州異物志》、東晉郭璞《山海經注》和常璩《南中記》、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和李冗《獨異志》等書甚至更加具體地指證,乃是交趾封谿縣的特產。而不曾抵達過南方的北朝酈道元稍持不同意見,他在《水經注》中認為其產地在交趾的平道縣。這些縣的名字后來都不見了,因而抽象而不關宏旨。大致上,這幾本書反復提到了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漢代有一個叫黃霸的人在交趾任縣令時,有人背了一個蠕動的口袋來,云是送他土特產。黃霸問,里面是什么東西啊?那個行賄者還來不及開口,就聞得那個封閉的口袋里發出一聲幽幽長嘆,說:只有一斗酒和我罷了。打開口袋,長官看到,里面居然是一頭渾身散發著酒味的狌狌。
狌狌。
有關狌狌會說人話的記載一直可以追溯到《禮記》,因其是儒家經典,而為后世文獻引用不絕。書中把鸚鵡與狌狌并列后指出:雖然這兩種動物會說人話,但我們還是得公事公辦,決不能把它們算作人類。這種不屑以聽覺、以語言來劃分族群,而訴諸視覺乃至進行道德考察的觀念,合乎儒家對社會內部進行分層的一貫做法。
曾有人認為,除了錄音機等人造物,這個世界上只有個別鳥類能夠模仿人的語言,包括鸚哥(鸚鵡的別名)、八哥、鷯哥、“行不得也哥哥”(鷓鴣的叫聲)等。而另有人舉證出獸類中的唯一例外,認為能不經修煉、不得長生、不獲奇遇、不傍仙人,不屬祥瑞異種而口吐人言的,大概只有狌狌一種而已。狌狌的語言能力,也許存在著一個進化過程可供考據癖們探挖捕捉。《交州異物志》一書旨在開創一種記怪異、錄博物的風氣,
狌狌。來自清朝成或因繪《山海經繪圖廣注·南山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也許,那只不過是因為當時大狌狌都被抓走了;也許,是
北魏時的博物學家郭義恭(舊說是晉朝人)在佚書《廣志》中曾提出質疑,說,這種啼哭并不能算作人言。我不知道《廣志》的失傳是不是與這樣的翻案意見有關,還有,作為北方人,他怎么敢自信地說他了解這種南方特有方物的習性細節?
狌狌。來自清朝汪紱釋《山海經存·海內南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曖昧情色的幢幢疊影
早在《山海經》里,就說到了:“狌狌知人名”。高誘注《淮南子》也提到狌狌“知人姓字”,來印證《淮南子》所說“狌狌知徃而不知來”一句,指的是:狌狌通過熟諳人類的姓名而掌握了全部歷史,但是它們天生不會預測而且不能干預未來。狌狌的悲慘命運徃徃(即“往往”的異體字,為了靠近狌狌的字形,本文都用此字)因此而發生,我會在下文提到。
明末嶺南人鄺露可能是極少數真正見過狌狌的博物學者。在《赤雅》一書中,鄺露提到他在一個叫綠鴉山的地方與狌狌交際的徃事,那或許是離交趾不遠的廣西境內,據他觀察,狌狌“通八方語言,學蟲鳥語無不曲肖,聲如二八女子,啼最清越。”如果我們信任鄺露,就像鄺露信任狌狌們那樣,那么,狌狌幾乎可以稱之為語言的守望者,它們把包括昆蟲與鳥類那些常常在天空中切切相談的聲音在內,所有語言與全部句子都了然于胸了;同時——我覺得,至少在這里,我還是一個值得信任的轉述者——狌狌們將十六七歲少女的聲調作為是最美好的語音加以摹擬,至少在鄺露面前現身的那一群,它們做到了。
狌狌。來自清朝汪紱釋《山海經存·南山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五頁。
狌狌們開口說的是悅耳的女音,這不止《赤雅》一本書這么提到過。但在同時,這些文獻也經常會說到,它們的身體還是與猿類沒有區別,與曼妙的少女形成反差。我并不覺得這是親力親為的感受結果,即使親歷,那些
聯系它的女聲,狌狌的形象也許比原有的想象更加迷人。“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因此,有沒有人對這兩句唐詩提出新解呢,里面所說,其實是狌狌?人面被人先下手為強也?武則天時代的
狌狌。來自明朝蔣應鎬繪《山海經圖繪全像·海內南經》,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修訂本第六頁。
為什么要捕捉狌狌?《山海經》說吃了狌狌之后,人會善于行走;《南中記》提到它的血猩紅色,可以直接抹在布匹上作為染料。這兩種說法后來都被證否了,是相似律的巫術思維在信口肆談。而《荀子》貌似說得很血腥:罕有的君子雖然知道狌狌的美麗笑容,以及它們光滑的足;但是他們還是要喝狌狌羹,還要把它們肢解了吃肉!這樣的表達很容易就被人看出來,正籠罩著曖昧的幢幢疊影。而更多材料都說要吃狌唇,把狌狌的唇列入為山珍海味的最短清單名錄中,那是狌紅而性感的美味嘴唇呵,依然還是情色的廋辭。
所以,那些想要抓捕狌狌的人,多半乃是酒色之徒。所以,他們徃徃說,狌狌貪酒,還喜歡穿漂亮的紅鞋子——這與現在的美人們都保持著高度一致呢——所以,可以利用這兩點來抓捕。在荒野中坦然放上美酒,陷阱不用加任何掩飾,酒壇子旁邊放一些時尚的繡花鞋但是鞋帶都偷偷地系在一起。狌狌們尋味而來,見到酒和鞋子,就會痛罵獵人們的無恥與貪婪,甚至罵到他們的祖宗八代,口才無礙,那是因為再隱秘混亂的譜系對狌狌而言都不是秘密,它們知道所有人的名字和關系。狌狌是多么有智慧啊!可是同時,我也提到過,它們沒有節制自己與干預未來的能力——這是因為它們更加熱愛美酒。
因此,結果總是這樣的:它們互相說服,包括自我欺騙,要淺嘗輒止,卻忍不住酩酊狂飲,喝得半醉,還徃自己的美足上套繡花鞋……然后,埋伏已久的獵人們就沖出來啦,狌狌們行動不便,步履蹣跚,束足就擒。漢代時候黃霸得到的那只口袋里的狌狌,就這樣被人捉到;但聰明的黃縣令憐憫于狌狌的那句話,起了惺惺相惜之心,把它放歸于山水之間。
校對:趙琳
三:看圖猜成語貨車貓證書
看圖猜成語一個車一個貓一個蟲子一個證書
這個圖的謎底是:
火冒三丈
拼音:huǒ mào sān zhàng
【謎語說明】貨車的“貨”與“火”近音,“貓”與“冒”近音,三個圈代表“三”,最后是一“張”證書,“張”與“丈”近音。
【解釋】冒:往上升。形容憤怒到極點。怒火上升三丈高。形容十分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