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魚常見病大全及治療方法
鸚鵡魚的常見病:白點病、黑斑病、膚霉病,主要都是因為水質的惡化導致霉菌孳生,或是魚體皮膚受傷,被水中的寄生蟲侵襲破壞皮膚而引致的。歸根到底,水質是這些常見病出現的導火線。由此可見,保持水質的清潔至關重要!為讓鸚鵡魚能在好的水質環境下健康成長,一般2~3天換一次水,每次換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水。
1.白點病。傳染性很強的外寄生蟲病;一年四季都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癥狀:早期,各鰭及身軀有個別的小白點,有食欲,精神沒有多大變化;中期,鰭、身軀到處是白點,沒有食欲,不愛活動,到處蹭癢,顏色變暗;晚期,白點布滿全身,魚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魚有氣無力,左右搖擺,體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治療:此病要綜合治療,只用藥收效不大,加強飼養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減少污染;同時保持水溫恒定,升溫比原水溫高2~3℃為佳。在沒有水草的情況下可適當投藥,因水草對各種藥物敏感很快枯死。
1)早期可投入0.5%~1%食鹽,可取得一定效果。
2)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劑灑全箱。用火柴棍蘸甲基藍結晶粉,涮入病魚箱內變色即可,都有較好效果。
3)早期、中期,將紅汞放入水中,變成淡紅色即可,有很好的消滅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復使用,因汞有毒,魚不易排出體外。
4)中期、晚期,特效藥為硝酸亞汞,但魚對此藥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況下不采用。90×45×60(厘米)箱放綠豆粒大小一塊即可,此藥也不能反復使用。北京動物園治療此病治愈率較高,一般損失不大。
2.黑斑病。極為常見的觀賞魚疾病,一年四季皆會出現此病。
癥狀和病變:魚體長出“黑斑點”,呈灰白色,菌絲與傷口的細胞組織纏繞粘附,使組織壞死。同時病魚食欲減退,最后死亡。
治療:放養新魚的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的發生、投放活餌料時注意清潔消毒。水質保持清潔以隔絕水霉菌的生長。一般可以防止此病的發生。
1)用食鹽250克加小蘇打250克混合液潑灑于100cmx55cmx45cm的魚缸,堅持數次,效果顯著。
2)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綠0.3克或次甲基藍,浸洗魚體10~20分鐘,數日后可見菌絲脫落。
3)2%~3%的鹽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鐘。
4)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加上1%的鹽水混合后將病魚浸泡20~30分鐘。
5)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并且可用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的抑制和消滅水霉菌。
3.膚霉病。又稱水霉病、白毛病,為觀賞魚最常見疾病之一。膚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現,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見。
癥狀:受霉菌感染的魚體,通常皮膚布滿白翳一層,尤其是黑色、紅色魚最為明顯,從而失去魚體應有的光澤。隨后活動遲鈍,常呈呆滯狀,浮于水面,若不及時治療,魚體霉菌蔓延,患處肌肉腐爛,食欲減退,最終導致死亡。
治療:為了防止水霉病的發生,應注意操作時盡量防止損傷魚體和寄生蟲咬傷,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鹽,以抑制水霉病的發生。當發現魚體感染水霉病時,
1)可用3%食鹽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鐘,
2)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加l%食鹽浸泡20~30分鐘,
3)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20~30分鐘,
4)或用百萬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甲基藍溶液浸泡20~30分鐘,
5)或用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
6)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二(0.02ppm)的孔雀石綠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三(0.3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潑灑入水族箱,以抑制霉菌的孳生。
7)可用提高水溫以抑制水霉的生長。在水族箱頂端安裝一盞15瓦的紫外線燈,每日照射數小時,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