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貝爾倉鼠的形態特征及生活習性
坎貝爾侏儒倉鼠是W.•C.•坎貝爾在1902年于蒙古的圖瓦共和國內發現的,1905年有正式的書面描述記載。坎貝爾亦被稱為“有袋的圖瓦族”,這物種也可以在中國北部、中亞和俄羅斯的某些地方上發現。
1982年以前,坎貝爾倉鼠和加卡利亞倉鼠一直被科學家認為是互為彼此的亞種,但經大量研究發現其雙方的染色體存在巨大差異,后于1984年正式修正這兩個品種屬于獨立的倉鼠品種。
![](/d/cwbk/20220508/eojozkezkc215.webp)
坎貝爾侏儒倉鼠的形體特征
坎貝爾侏儒倉鼠屬于侏儒倉鼠屬。這個屬的倉鼠最大的特點在于其腳背與腳底都布滿毛,其他種倉鼠則只有腳背有毛,因為這個特點所以侏儒倉鼠屬又被稱為毛足屬。
在外型上,雄性坎貝爾侏儒倉鼠體型較雌性大,觸感較硬,富有肌肉,呈長條狀,在成年雄鼠尾巴前可以清楚辨別出藏在腹腔內的睪丸。而雌性坎貝爾侏儒倉鼠體型較雄性略小,觸感較軟,皮毛與皮下脂肪層較厚,呈水滴狀。最準確的分辨方法是觀察倉鼠的生殖洞與肛門之間的間隙,雌鼠這生殖洞與肛門是緊鄰的,雄鼠則有間隙。
坎貝爾侏儒倉鼠可以從毛皮分為“一般型”、“亮毛型”、“波浪型”及“雷克司型”。一般型的毛短而平順,亮毛型倉鼠的毛皮感覺濕潤或滑溜的,實際上它的基因只是增進了毛色及使之豎起。波浪型的倉鼠幼年時期毛較長而有波浪狀,胡須是呈卷曲狀,而后毛色會因為換毛而變成一般型,但胡須終生會保持卷曲。雷克司型則是柔軟稍微卷曲的短毛,有光澤且平滑,胡須是呈卷曲狀,終生毛皮呈卷曲狀,亦是占倉鼠大部分。部分坎貝爾侏儒倉鼠會隨年齡增長背部顏色會逐漸變淡變白,而腹部兩側的毛色則不會明顯改變。
![](/d/cwbk/20220508/gu33vhp4enj16.webp)
坎貝爾侏儒倉鼠的生活習性
坎貝爾侏儒倉鼠生活于東亞和中亞的草原,挖掘洞穴達地下三英尺深。這些洞穴會以羊毛及干草包圍,以維持洞內平均溫度在16.67℃。
它們是曙暮性動物,所以它們大多在破曉和黃昏時最活躍。它們的天敵包括有貓頭鷹、狐、隼和黃鼠狼等。不像敘利亞倉鼠,坎貝爾侏儒倉鼠有著社交互動,可以以群落聚集的方式來飼養。如果倉鼠是在年輕時,通常是八周前聚集,它們能夠以同性或雌雄混居的形式共存。但因倉鼠是會不斷繁殖,尤其是作為寵物培育的坎貝爾侏儒倉鼠已經慢慢失去了這種交際天性,所以必須注意避免混居。
坎貝爾侏儒倉鼠的視力很弱,而對于深度的感應就更弱。為了補償這項缺陷,它們有許多氣味腺體分布在臉、耳后、頰袋上及接近直腸與生殖器官。倉鼠會在不熟悉的環境下梳理自己,這是為了嗅聞足跡借此找出一條回到巢穴的路。這種行為也會用在為了重返充滿食物的地點,嗅跡可持續高達八天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