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藍綠藻治理 魚缸藍綠藻治理最有效的方法
魚缸藍綠藻治理方案。這是我市首次采用水質凈化技術治理藍綠藻。目前,該項目已進入收尾階段。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加大投入,進一步提升水質,確保保污水處理達標排放。同時,加強監管,嚴格執法,對不符合要求的企業堅決取締,確保藍綠藻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一:魚缸藍綠藻治理最有效的方法
大家好,歡迎來到一二水族。
今天咱們聊一下魚缸最難清除的藍綠藻,藍綠藻是地球上出現的最早的原核生物。出現在距今35-33億年前,可忍受高溫,冰凍,缺氧,干涸,高鹽度以及強輻射。
藍綠藻還是最早為地球提供氧氣的生物,這么看藍綠藻還是挺好的,但是,出現在我們的魚缸,就不會那么好了,不只是影響美觀那么簡單,它的氣味,可以讓你的家里充滿腥臭。
藍綠藻適應能力這么強,我們該怎么把它清除掉呢?下面給大家介紹一種最徹底的方法。
首先,藍綠藻不是藻,而是一種真菌,可以用紅霉素來消滅它,也有用慶大霉素的,效果很好。
其次,你可以把魚缸里的所有生物撈出來,關閉魚缸燈的情況下,每天給魚缸加1粒紅霉素膠囊,期間,要給魚缸每天更換四分之一的水,等藍綠藻徹底消失之后,再把觀賞魚放進魚缸。
其實還有一種生物處理方法,并不是草缸常見的黑殼蝦,小猴飛狐,小精靈之類的工具魚蝦,而是鮑魚螺,它是為數不多可以吃藍綠藻的生物,但是,有一個問題,大部分藍綠藻生長在魚缸底床與玻璃之間,鮑魚螺并不能完全將之清除。
二:魚缸藍綠藻用羅紅霉素
不能,紅霉素是抑止細菌藥物,有藍藻的水體千萬不要隨便換水,換水越換越多。有藍藻的水體的ph也高,用生石灰也會越殺越多。
殺藍藻可以用硫酸銅集中在下風口處灑,不要全池殺,藍藻死后容易產生毒素,對養殖水體有害。
殺藍藻也只是治標不治本,關鍵還是調節水體氮磷比,用微生物制劑分解過量有機物凈化水,用一些藥物調節ph。當然放花白鰱也是很好的主意。
施加磷肥,一是打破氮磷比,而是改變ph。
三:魚缸長藍綠藻
藍綠藻又稱藍藻,由于藍色的有色體數量最多,所以宏觀上現藍綠色,是地球上出現的最早的原核生物,也是最基本的生物體。魚缸中如果存在大量的藍綠藻,這對水族生物的生活勢必會造成影響。那么,魚缸有藍綠藻該怎么辦?應該如何清除治理?首先,要清除魚缸中的藍綠藻,其魚缸就不要讓陽光直射;還要控制好魚只的飼養密度,適當減少魚的數量;清除藍綠藻過程中,還要合理的減少魚餌的投放量;需要勤給魚缸換水,當然每次換水量不能過多,簡單的說就是勤換水而每次少換水;最后還可以動手,將附在缸壁上的藍綠藻及時清理掉。
四:魚缸藍綠藻圖片
在回憶舊知識中構建新知識今天正式開始新授課的教學,內容是第一章中的第一節“藻類植物”,整個第一章就是讓學生了解植物不同類群的主要特征、分布情況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人類的關系。這一節的內容全部文字(除實驗)還不足300字,剩下的是幾幅圖片,并且平時學生對藻類植物關注很少、它們的微小又讓學生感到抽象,如何讓初一年級的孩子們輕松愉快的學好,頗費腦筋。在整冊書的開頭還有一段俄國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季里亞捷夫(Timiriazev)的話作為引子來說明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所以,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確定了三個要點:一是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植物在整個自然界中的作用(這是作為整冊書的導語),二是認識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環境,三是了解藻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假如按部就班的進行講述、觀察也很容易完成教學任務,但可能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容易給學生一個每一堂課都要學這么多東西、記不住的感覺,那么,就還是發揮我的優勢,盡可能在回憶舊知識的基礎上來構建新知識。
上課了,我首先問學生:“上一堂課同學們很容易的就想起了上學期學過的生態系統、生物圈等概念,誰能描述一下生物圈的范圍?”馬上有許多學生舉手,在一個學生回答了“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巖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大部”后,我強調“生物圈給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了生存的環境和所需要的一切條件,那么,假如地球上沒有植物會怎樣?”“其它生物,如人和動物等就沒法生存了。”我又問道:“在生態系統中,把植物定義為什么?”“生產者。”“為什么是生產者?它能生產什么,能不能說出來?”“它能生產有機物,能生產氧氣……”“還能轉化能量,就是吸收太陽能,變成了化學能。”
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啟發學生:“看來,地球上的綠色植物非常重要。那么,同學們能不能概括一下綠色植物在整個自然界中的作用?”
有的學生說“植物能給人和動物提供食物”,有的說“植物能夠凈化空氣,改善氣候”,有的說“能制造氧氣供給動物呼吸”,有的說“能美化環境、保持水土”,有的說“能提供木材制作家具”、“能當柴草燒,可以做飯”等等,這時候,我讓學生看一看在百年前有一位俄國的植物生理學家說的一段話怎么解釋。
學生立即翻開課本,閱讀了開篇的一段話并陸續舉手。幾名同學經過回答、補充,基本形成了統一的認識:“它是竊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它所獲取的光和熱,不僅養育了地球上的其它生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它能吸收太陽能,利用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所以能養育地球上其它的生物,也就是能為其它的生物提供食物;“而且使巨大的渦輪機旋轉”,就是它儲存了能量,為某種機械的運轉提供能量,就像是今天的汽車需要汽油一樣(我提示學生:現在從地下開采的石油、煤炭等是怎么形成的);“使詩人的筆揮舞”就是說,植物使環境變得很美,詩人看見了就忍不住做詩贊美它。我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和學生一同總結出它的三點作用:一是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機物,可以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人類生活的工具;二是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氣,維持了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的相對平衡與穩定;三是吸收太陽能變成了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供生物和人類生產活動需要。
在此基礎上,我問到,“植物在生物圈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你知道地球上共有多少種生物嗎?”馬上有學生說:“30多萬種”,我立刻肯定到“看來有些同學有個很好的習慣——預習,所以他就知道得這樣具體了”,“那么,這30多萬張的植物我們不可能逐一來認識,那就要認識它的類別,了解不同種類的植物的特征,植物學家們也是為了便于研究而把植物分成了不同的種類,根據什么進行分類呢?”我給學生舉例到:“比如我隨便列出松樹、蘋果樹、桃樹、杉樹、櫻桃等這些植物,你可以怎樣將它們分類?”學生馬上說:可以把它們兩類:桃樹、蘋果、櫻桃是一類,松樹、杉樹是一類。“為什么這樣分呢?”“因為它們的形態不一樣”。“那植物分類學家是根據什么分類的?假如你是植物學家,你會根據什么進行分類?”“會根據植物的生活環境、形態、結構、作用、習性、繁殖等等方面進行分類”。我肯定了學生的思考,并告訴他們“你們的想法和大科學家也沒有太大的差別,他們就是根據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特點等等方面來劃分的,共分成了那些類群呢?”學生馬上看書說出了共分四類。為了讓學生記住這些植物類群的名稱,我讓學生分別寫到黑板上,并讓學生說說那些容易寫錯,學生說“藻類植物的藻,有的時候會忘記了草字頭或者是先寫了三點水”,“還有蕨類植物的蕨也容易寫錯”。
“了解了植物的種類,我們就先認識藻類植物了”。我拿出一個裝了半瓶含有大量藻類植物的綠色水的小玻璃缸,問學生“你過去見過這樣的水嗎?”“見過。”“什么時候,在那里見過?”有的學生說養魚的魚缸中時間久了就會變成這樣的水,還有的說池塘的水就是這樣的。我進一步明確:池塘里的水通常是在春天氣候變得溫暖以后就會成為這樣的。“為什么水會變綠,里面有什么存在?”“藻類植物。”我肯定了的確是藻類植物,“那么,你能由此獲取那些信息呢?”在我的啟發下,學生陸續的說出了“藻類植物非常小,肉眼看不到,有單細胞的”、“藻類植物是生活在水中的”、“藻類植物是綠色的,它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等等,這時我出示衣藻圖片讓學生觀察,看看它的細胞結構和上學期學過的植物細胞的機構是否一樣。學生仔細觀察后,結論是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葉綠體等結構,唯一不同的是它有兩根鞭毛能使它游動,它的葉綠體形狀特殊,是杯狀的。
我問學生,“它有沒有像我們熟知的大樹一樣的根、莖、葉等器官?”“沒有。”我就板書了“沒有根、莖、葉”,隨即又問道“是不是所有的藻類植物都是單細胞的?”“不一定吧?”我又讓學生看玻璃缸中的水綿并挑起一點看:“這種能用肉眼看到的植物也是一種藻類植物,那么它是不是單細胞的?”學生否定后,我又讓學生觀察水綿的顯微圖,仔細觀察它的結構發現,是多細胞的,就像是一個個長筒狀的細胞連接起來,并強調它的每一個細胞結構都是相同的。通過學生的觀察,認識到水綿的細胞結構也和其它植物細胞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它的葉綠體形狀是帶狀的、螺旋排列在細胞質中。我又問學生:“水綿個體比衣藻大,它是多細胞的,那么,它有沒有根莖葉?”學生很肯定地說“沒有”,有什么根據呢?他們說“水綿只是一些細絲,沒有看到它有根。”我又提醒學生:“我剛才說它的細胞特點的時候有一句話能證明,是那句話?”學生馬上就想到了我說的“它們的每一個細胞結鉤都是基本上相同的”,由此進一步明確了藻類植物中“沒有根、莖、葉等器官分化的特征”。
認識了淡水藻類,再讓學生認識海藻。學生在觀察了海帶、紫菜等植物的圖片和標本,了解了這些植物體內除了葉綠素還有其他色素使之呈現不同顏色之后,我問到他們這些海藻是否有根莖葉的分化,有的學生說有,理由是它有大的葉片,也有根可以固定在巖石上;也有的學生說沒有,理由是剛才在總結的時候提到了“藻類植物沒有根莖葉”,我簡單的解釋了真正的葉上是有葉脈的,真正的根除了固定還有吸收作用,學生才知道原來那并不是真正的根和葉。
認識了藻類植物,那么它在整個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課本里的插圖分析了它能夠光合作用放出氧氣維持大氣中氧含量穩定,能給魚類提供餌料維持生態平衡;對人類來說,能食用、藥用等等。我補充了藻類植物釋放氧氣占空氣中氧氣的95%,使學生更加明確它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除了課本上所列舉的作用,是不是還有其他的作用?”“假如不知道,當你想知道它更多的作用,有沒有辦法?”“有!可以上網搜索!”“除了它的作用,是否還有害處呢?”“有,比如說赤潮”……我告訴學生,假如你想了解更多關于藻類植物的知識,可以在適當的時間上網搜索相關的文章來閱讀,開闊知識面,但要注意別迷戀網絡游戲就行。
最后,我問學生,回過頭看看我們這堂課的學習,有多少知識屬于新知識呢?學生把知識回顧了一遍說“沒大有”,有的說“只有一點,就是藻類植物的特征,但也不是完全新的”,也有的說“藻類植于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人類的關系,但也不算是新知識”,“真正新的知識可能就是知道了‘藻類植物’這個詞”。
一堂課,就是這樣在引導學生不斷回憶舊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構建了新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預設的目標。效果如何,有待于學生的評價。
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人類
食物鏈: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螺螄,螺螄吃泥巴”螺螄真的能吃泥巴?不,它們吃的是長在泥巴上的藻類。如果水里沒有藻類,各種小動物,如甲殼類、魚蟲等都將因為沒有食餌而死亡。螺螄、河蚌、魚苗、大魚以及靠吃魚為生的其它的動物也都要死亡。人也沒有魚吃。這種以某種生物作為食餌而生存的不同生物,組成了食物鏈。藻類植物是食物鏈中的基本環節,缺了它要影響其它生物的生存,所以說藻類是水中生物的維護者。 生物關系:大約在四、五十億年前,地球上一片渾沌,到處雷電轟鳴、風暴疾馳、激浪滔天,沒有氧氣、沒有生命、一片死沉、荒涼的景象。世界上這樣的情景度過了漫長的十多億年,到了距今約三十五億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才出現了藍藻。藍藻里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出氧氣。氧氣的誕生,給地球帶來了曙光,帶來了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氣中的氧氣越積越多。直到距今十八億年到六億年之間的震旦紀,地球上完全成了個藻類世界,除了藍藻外,還有綠藻、褐藻等,并出現了大型的藻類。這時氧氣的濃度達到百分之一左右。有了一定濃度的氧氣,才能產生動物。氫在六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中出現了原生動物。如有孔蟲,放射蟲、水母等。而水生的藻類開始向陸地進軍,產生了裸蕨。到了距今四億年前的泥盆紀,陸地上已有了大量的蕨類植物了,海洋中出現了魚類,陸地上已有大量的蕨類植物了,海洋中出現了魚類,這時大氣中氧氣已達到百分之十。有了大量的氧氣,在大氣層上部形成了臭氧層,它能大量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避免對動物的殺傷。所以距今約三億四千萬年的石炭紀,在陸地上的兩(木妻)、爬行動物才得以生存。而這時除了大量的蕨類植物外,還出現了種子植物。到了距今三億年左右,大氣中的氧氣已達到百分之二十左右。有了足夠的氧氣,才能出現呼吸作用旺盛的花植物(被子植物)和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一直到人類的出現。今日的地球已到處繁花似錦,綠草如菌,鶯歌燕舞,兔 奔鹿馳。到處是陽光燦爛,到處是生命繁衍,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生機勃勃地景象。沒有藻類,就沒有氧氣;沒有氧氣,就沒有各種生物;藻類為發生各種生物奠定基礎,改變了地球的面貌。 危害:赤潮是海水中某些藻類或浮游生物大量繁生,使海水變質產生紅色或黃色,這叫赤潮。赤潮往往使水中大量魚類、藻類等中毒死亡,造成很大危害。 其它的不知道了....
應該說最初的生命就是有藍藻變化來的吧!
三分田地七分水,這是地球上陸地與水的比例。顯然,水是占了優勢。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也隨著水的優勢而占優勢。如果從水中植物的數量上和光合作用產量上看,它更是占絕對優勢。水中的植物很多,有高等的、低等的,但主要是低等的藻類。藻類的家族很多,現知有十大家族(門)約1500~3600種,它們對自然界和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也帶來了危害和破壞。
大約在四、五十億年前,地球上一片渾沌,到處雷電轟鳴、風暴疾馳、激浪滔天,沒有氧氣、沒有生命、一片死沉、荒涼的景象。世界上這樣的情景度過了漫長的十多億年,到了距今約三十五億年前的太古代,地球上才出現了藍藻。藍藻里有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出氧氣。氧氣的誕生,給地球帶來了曙光,帶來了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氣中的氧氣越積越多。直到距今十八億年到六億年之間的震旦紀,地球上完全成了個藻類世界,除了藍藻外,還有綠藻、褐藻等,并出現了大型的藻類。這時氧氣的濃度達到百分之一左右。有了一定濃度的氧氣,才能產生動物。氫在六億年前的寒武紀,海洋中出現了原生動物。如有孔蟲,放射蟲、水母等。而水生的藻類開始向陸地進軍,產生了裸蕨。到了距今四億年前的泥盆紀,陸地上已有了大量的蕨類植物了,海洋中出現了魚類,陸地上已有大量的蕨類植物了,海洋中出現了魚類,這時大氣中氧氣已達到百分之十。有了大量的氧氣,在大氣層上部形成了臭氧層,它能大量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避免對動物的殺傷。所以距今約三億四千萬年的石炭紀,在陸地上的兩(木妻)、爬行動物才得以生存。而這時除了大量的蕨類植物外,還出現了種子植物。到了距今三億年左右,大氣中的氧氣已達到百分之二十左右。有了足夠的氧氣,才能出現呼吸作用旺盛的花植物(被子植物)和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一直到人類的出現。今日的地球已到處繁花似錦,綠草如菌,鶯歌燕舞,兔 奔鹿馳。到處是陽光燦爛,到處是生命繁衍,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生機勃勃地景象。沒有藻類,就沒有氧氣;沒有氧氣,就沒有各種生物;藻類為發生各種生物奠定基礎,改變了地球的面貌。
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螺螄,螺螄吃泥巴”螺螄真的能吃泥巴?不,它們吃的是長在泥巴上的藻類。如果水里沒有藻類,各種小動物,如甲殼類、魚蟲等都將因為沒有食餌而死亡。螺螄、河蚌、魚苗、大魚以及靠吃魚為生的其它的動物也都要死亡。人也沒有魚吃。這種以某種生物作為食餌而生存的不同生物,組成了食物鏈。藻類植物是食物鏈中的基本環節,缺了它要影響其它生物的生存,所以說藻類是水中生物的維護者。
隨著地球上人口的不斷增加,需要的糧食也不斷增加,可是陸地面積有限,農作物增產也有限,出現了當今全球性的糧食危機。為了解決糧食的危機,人類的目光注向“七分水”中去了。湖泊、江河、海洋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生物寶庫。它還是一個被等待開發的處女地。發展捕撈業,有計劃的捕撈魚、蝦、貝、螺作為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來開辟人類第二糧食基地,解決能源危機。可是光捕不養不行,一定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培育大量藻類,使食物鏈中的基本環節越大越好,那么后面的各個環節也能大起來。就以最近在南極發現的磷蝦來說,貯藏量達四十五億噸。就以最近在南極發現的磷蝦來說,貯藏量達四十五億噸。磷蝦得個兒大,蛋白質極高的節肢動物,足夠人類捕獲幾百年,是個誘人的第二糧食基地。南極的磷蝦為什么這樣多?因為那里的藍藻特別多,磷蝦以藍藻為生。所以磷蝦得以大量繁生。近年來興起的海洋牧場,海上浮動工廠,浮動城市,都是人類向海洋索取寶藏的先鋒隊。
藻類對人類貢獻很大,但有些藻類對我們的危害也不小,其中著名的是水華與赤潮。水華是淡水中的一些藻類,如有幾種藍藻、衣藻、裸藻等。因水中某種礦物質或有機物豐富,引起這些藻類大量繁生。在水面上出現不同色彩的現象叫水華,它可使水變質有毒,魚類因中毒或缺氧而窒息死去。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藻類或浮游生物大量繁生,使海水變質產生紅色或黃色,這叫赤潮。赤潮往往使水中大量魚類、藻類等中毒死亡,造成很大危害。
藻類對人類的貢獻大,還是危害大,從目前來看,貢獻是主要的。當然,不注意保護、控制和發展,那么大要變小,小要變大,后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