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吸蜜鸚鵡體型多大紅色吸蜜鸚鵡的身長
體型多大紅色吸蜜鸚鵡的身長為10厘米左右,頭部為黑色,嘴巴為紅色,翅膀為粉紅色,尾巴為黑色,腹部為白色,羽毛為深紅色,胸部為白色,背部為黑色,腹部為粉紅紅色。它們喜歡生活在森林中,棲息在樹上,以昆蟲為食。這種鳥的名字叫做紅腹錦雞,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我國分布很廣,主要集中在四川、、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紅腹錦雞的體型非常大,成年雄鳥的體長可達1.5米,翼展可達3米,體重可達50公斤。
1、吸蜜鸚鵡形態是怎樣的?
紅色吸蜜鸚鵡 紅色吸蜜鸚鵡有著絢麗多彩的羽毛,從外觀就能戰勝很多同類鸚鵡。飼養的好壽命長達16年,不亞于飼養一只小狗小貓。成年后的紅色吸蜜鸚鵡身長約為29cm左右,理想的體重應在170g左右。 紅色吸蜜鸚鵡的成鳥頭部和頸部完全紅色。初級飛羽為黑色,次級和三級飛羽藍色。所有的尾巴羽毛紅褐色。虹膜紅色,腿灰色。幼鳥比它們的父母羽色暗。主要飛羽藍灰色。耳羽有時覆蓋藍色。肛周和腿有滲透的小藍點。腹部的羽毛常常鑲有深藍色的邊緣。虹膜褐色。
2、紫腹吸蜜鸚鵡屬于大型鸚鵡嗎?
答:不屬于大型鸚鵡。紫腹吸蜜鸚鵡的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26到27厘米不等。這種鸚鵡鳥體為紅色,前額、鳥喙和眼睛之間、頭頂為黑色;胸部為淺紅色;上腹部為紅藍色,下腹部和大腿為藍紫色;有些鳥的頸部會分布些深紅色的條狀羽毛;翅膀綠色,內側覆羽紅色,外側羽毛尖端為黑色;尾巴內側深橄欖黃,上方為紅色,尖端深藍綠色;蠟膜白色,鳥喙橘紅色,虹膜橘黃色。幼鳥的鳥喙為棕色。
屬于。紫腹吸蜜鸚鵡在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以小群體活動,非常明顯易見因為它們相當吵雜;平常會從森林飛到地低區覓食,在花朵盛開的樹頂和果樹上活動,尤其偏好椰子樹;在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刺耳的鳴叫,尤其在接近要降落的樹上時,非常吵雜,因此很容易就可以察覺它們的蹤跡。紫腹吸蜜主要以花蜜、花朵、水果、漿果和昆蟲等為食。
屬于
蜜鸚鵡屬于大型,玄鳳鸚鵡屬于中型。雖然特殊品種品相的玄鳳鸚鵡,個別個體會比吸蜜鸚鵡大,但不是常規類別,屬于特殊品類。
單純普通品相種系的二者相比,吸蜜鸚鵡的體型比玄鳳鸚鵡大。
3、紅嘴愛情鳥和牡丹鸚鵡區別?
愛情鳥,俗名牡丹,又稱小鸚,學名為Aves Lovebird。身長約十三公分,高度約九公分。因雄性向母鳥求偶時,會摘采花朵
牡丹鳥,又叫牡丹鸚鵡。1、喙紅色,眼及蠟膜白色。2、頭部黑褐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3、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
鸚鵡是鸚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眾多羽毛艷麗、愛叫的鳥。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
羽色鮮艷,常被作為寵物飼養。它們以其美麗的羽毛,善學人語技能的特點,更為人們所欣賞和鐘愛。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體長可達100厘米,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 ,體長僅有12厘米。
大多數鸚鵡主食樹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實、種子、堅果、漿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蟲。吸蜜鸚鵡類則主食花粉、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
鸚鵡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羽色艷麗。有華貴高雅的紫藍金剛鸚鵡、全身潔白頭戴黃冠的葵花鳳頭鸚鵡、能言善語的亞馬遜鸚鵡、五彩繽紛的彩虹吸蜜鸚鸚鵡、小型葵花似的雞尾鸚鵡、小巧玲瓏的虎皮鸚鵡和牡丹鸚鵡、大紅大綠的折衷鸚鵡、形狀如鴿的非洲灰鸚鵡。
泰國2001年發行了一套鸚鵡郵票,分別是緋胸鸚鵡、亞歷山大鸚鵡、短尾鸚鵡、花頭鸚鵡;其中緋胸鸚鵡、花頭鸚鵡在我國境內都有野生種群。緋胸鸚鵡分為大緋胸和小緋胸兩種,尤以大緋胸鸚鵡為最,是馳名中外的籠鳥。
大多數鸚鵡主食樹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實、種子、堅果、漿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蟲。吸蜜鸚鵡類則主食花粉、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
鸚鵡在取食過程中,常以強大的鉤狀喙嘴與靈活的對趾形足配合完成。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在樹冠中攀援尋食時,
首先用嘴咬住樹枝,然后雙腳跟上;當行走于堅固的樹干上時,則把嘴的尖部插入樹中平衡身體,以加快運動速度;吃食時,常用其中一足充當"手"握著食物,將食物塞入口中。
曾有人觀察過飼養下的10多種鸚鵡在取食中使用左、右腳的頻率,發現超過72%的個體多向于用左腳抓食。
對后肢肌肉的比較解剖發現,常以左腳抓食的,其左腳明顯長于右腳,善用右腳抓食的,右腳僅微長于左腳。
4、白色翅膀藍色身子的是什么鸚鵡?
回答:虎皮鸚鵡。虎皮鸚鵡也有 白色翅膀藍色身子的外貌,但是 頭羽和背羽一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毛色和條紋猶如虎皮一般,所以稱為虎皮鸚鵡。虎皮鸚鵡屬于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其羽毛顏色光艷,性情活潑且叫聲清脆、易于馴養,在中國是大眾鳥友最喜歡的鳥種之一。
白色翅膀藍色身子的是白頭丹鳳鸚鵡。
白頭丹鳳鸚鵡實為太平洋鸚鵡和虎皮鸚鵡的雜交稀有品種,白頭丹鳳鸚鵡全身為淺藍色羽毛,因頭臉幾乎為純白,眼睛純黑如丹鳳狀故而得此名,是所有源生于太平洋海域鸚鵡種類中體型偏小的鸚鵡,身長二十公分以內的鸚鵡。
白頭丹鳳全身幾乎為淺藍色,嘴呈肉色,翅膀白藍色,背部有深淺交替的藍色羽毛。
1、白頭藍身鸚鵡是虎皮鸚鵡的其中一個品種,有著淡藍色的羽毛,主要是頭部、胸部和腹部會呈現藍色。在喂養鸚鵡時,以滋養丸為主食,搭配帶殼的谷物以及蔬果,補充營養物質。藍色鸚鵡的喙非常的堅硬,建議選擇鐵籠子飼養。
2、大多數鸚鵡主食樹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實、種子、堅果、漿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蟲,吸蜜鸚鵡類則主食花粉、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
5、“羽毛色艷麗,善學人言語,攀緣最拿手,學舌”描寫的是什么動物?
描寫的是:鸚鵡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鸚鵡的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鸚鵡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羽色鮮艷的食果鳥類。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身長可達100厘米,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 ,身長僅有12厘米,這些鸚鵡攜帶巢材的方式很特別,不是用那彎而有力的喙,而是將巢材塞進很短的尾羽中,同類的其他的情侶鸚鵡,也是用這種方式攜材筑巢的。侏鸚鵡屬有6種,全長都在10厘米以內。6種僅見于新幾內亞和附近島嶼。鸚鵡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羽色艷麗。有華貴高雅的紫藍金剛鸚鵡、全身潔白頭戴黃冠的 葵花鳳頭鸚鵡、能言善語的 亞馬遜鸚鵡、五彩繽紛的彩虹吸蜜鸚鸚鵡、小型葵花似的 雞尾鸚鵡、小巧玲瓏的 虎皮鸚鵡和 牡丹鸚鵡、大紅大綠的 折衷鸚鵡、形狀如鴿的 非洲灰鸚鵡。
6、想買只鸚鵡,什么樣的鸚鵡既乖巧又聰明還好看呢?
鸚鵡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羽色艷麗,有華貴高雅的紫藍金剛鸚鵡,全身潔白頭戴黃冠的葵花鳳頭鸚鵡,能言善語的亞馬遜鸚鵡,五彩繽紛的彩虹吸蜜鸚鵡,小型葵花似的雞尾鸚鵡,小巧玲瓏的虎皮鸚鵡和牡丹鸚鵡等,喜歡什么鸚鵡可以先看看介紹在做決定。
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于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于林園、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于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于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普遍常見的寵物鳥之一。
金剛鸚鵡
金剛鸚鵡產于美洲熱帶地區,是色彩最漂亮,體型最大的鸚鵡之一,共有6屬17個品種。具對趾足,每只腳有4只腳趾2前2后。尾極長,屬大型攀禽。原生地是森林,特別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食譜由許多果實和花朵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在河岸的樹上和崖洞里筑巢。比較容易接受人的訓練,和其他種類的鸚鵡能夠友好相處,但也會咬其他動物和陌生人,壽命最長可達70~80年。
牡丹鸚鵡
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愛情鳥等,為鸚形目鸚鵡科鳥類,國內現有9個品種,為較珍貴的人工繁育鳥,常見的品種有琉璃腰牡丹鸚鵡(棕頭牡丹鸚鵡)、黃領黑牡丹鸚鵡(黑頭牡丹鸚鵡)、金紅桃牡丹鸚鵡(桃臉黃牡丹鸚鵡)、小櫻哥牡丹鸚鵡(桃臉綠牡丹鸚鵡)及藍牡丹鸚鵡等品種。
玄鳳鸚鵡
玄鳳鸚鵡又名雞尾鸚鵡,在香港和臺灣多稱玄鳳鸚鵡,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中型鸚鵡之一,野生種群產自澳洲,繁殖數量多使得玄鳳鸚鵡相當的普遍,手養幼鳥十分活潑,喜愛親近主人。有許多的變種,較常見的是灰色、白色、珍珠等品種,在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1百萬只,而且數量仍繼續地成長中,其族群十分穩定且安全。
和尚鸚鵡
和尚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勁有力,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雌鳥比雄鳥小10~20%。上體鮮綠色,前額和胸部淺灰色,腹部淡綠黃色,晚成雛。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干燥開闊林地、有荊棘灌木叢與仙人掌的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林、農業耕作區等地區。食物包括各種草,樹木和其他植物的種子、芽和花,以及水果和漿果,偶爾食昆蟲。
橫斑鸚鵡
橫斑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森林,通常6至30只左右成群活動,偶爾會聚集上百只或更多,有季節性的遷徙習慣,喜歡棲息在高樹上,不易觀察到它們的活動情形,有時會到農作物園區覓食,天然食物有漿果、種子、水果、昆蟲等,約有2種亞種,外表差異在綠色羽毛顏色的深淺以及黑色橫紋的粗細。
小葵花鳳頭鸚鵡
小葵花鳳頭鸚鵡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的鳥類,共有4個亞種,體長35厘米,體羽主要為白色,雪白漂亮,頭頂具形長的聳立型黃色鳳頭冠羽,憤怒時會豎起頭冠呈扇狀,就像一朵盛開的葵花。喜棲息于各種森林、開闊的林地、農地、森林邊緣地區、半干燥的林地等,食物包括種子、殼類、漿果、堅果、水果、嫩芽、花朵、昆蟲等。一次產2~3枚卵,雌雄鳥輪流孵卵,叫聲嘈雜。
非洲灰鸚鵡
非洲灰鸚鵡屬于大型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尾巴短,頭部圓,面部長毛,喜攀爬,不善飛翔。非洲灰鸚鵡是已知的幾種可以和人類真正交談的動物之一,這也使得它們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寵物鳥之一,主食各類種子、堅果、水果、花蜜、漿果等。
虹彩吸蜜鸚鵡
虹彩吸蜜鸚鵡共有21個亞種,體長25~30厘米,羽色鮮艷。體重120~130克。嘴為桔紅色,腳為藍灰色。頭頂、下頜及臉頰部為深藍色。枕部和頸上部有紫褐色和黃綠色的環帶。背部、翅膀和尾羽為綠色。胸部為紅色,并具有黑色的帶狀塊斑,腹部、兩脅為暗綠色,并有紅色橫斑,尾下覆羽為黃色。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棲息在低地森林、開闊林地和公園中,以花粉和花蜜為食,也吃種子、果實和昆蟲。
亞歷山大鸚鵡
亞歷山大鸚鵡是亞洲最大的長尾鸚鵡,共有5種亞種,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56~62厘米,體重198~258克。分布地區十分廣闊,橫跨數個國家,野生鳥棲息于海拔900米以下各種干燥與潮濕的地方,包括森林、農作物區、紅樹林、椰子園等地。外表有點類似環頸鸚鵡,但是體型明顯大的多,且翅膀上有明顯紅斑,有不錯的學話能力,天性溫和,人工飼養可訓練學會一些技巧,出現許多顏色的變種。
玫瑰鸚鵡
玫瑰鸚鵡屬共有8種鸚鵡,最明顯的特色是羽毛的花紋,其一是背羽呈扇形,其二是面頰皆是有顏色。所有的玫瑰鸚鵡背上都是以黑色為主體,而在每一個羽毛邊則有對比色以呈現出扇型的感覺,然后在臉頰上也都會有著一塊對比的顏色飾片存在著。依據種類的不同,這些顏色有可能是綠色、紅色、黃色、白色、或者是藍色的。但這種特色是每一只玫瑰鸚鵡都可以見到的。
藍頭金剛鸚鵡
藍頭金剛鸚鵡是小型金剛鸚鵡中最稀少,最不普及,身價最高,知名度最低的神秘種類,與一般金剛鸚鵡的不同處是其臉頰裸面部位呈灰黑色,但幼鳥時期仍是呈現白色裸面,此一特征會隨年紀增長而改變。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兩三只一起行動,通常都是在飛行中被人看見,以堅果類、種子類、蔬果類為必備的日常食物,人工繁殖的藍頭金剛容易馴服且相當健壯,適應力良好,與一般金剛鸚鵡一樣很愛啃咬且破壞力強,適當的洗澡會保持其羽毛色澤及健康。
紅額鸚鵡
紅額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鳥體為綠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前額、頭頂、眼睛后方延伸的條狀羽毛均為紅色。羽毛艷麗,具粉絨羽。晚成雛。棲息于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
花頭鸚鵡
花頭鸚鵡是中型鳥類,僅有2個亞種,體長26~36厘米,體重85~90克。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頭部粉紅色,到了頭部后方、頸部均變為藍紫色。體羽主要為黃綠色,上體顏色較深,翅綠色。雌雄鳥頭部顏色有別,雄鳥為玫瑰紅,雌鳥呈灰藍色。晚成雛,主要棲息于約1500米的森林地帶、次要林區和部份被開墾過的地區、干燥以及潮濕的熱帶草原等地,以堅果、漿果、嫩枝芽、谷物、種子等為食。 藍翅金剛鸚鵡
藍翅金剛鸚鵡是分布在南美洲東部及中部的金剛鸚鵡,壽命可以長達50~60歲,面部黃色,但飼養下的則會變成白色,分布與巴西東部及南部、巴拉圭東部及阿根廷東北部,棲息在常綠林及落葉林,主要吃種子、果實及堅果,受到伐林的影響,也曾被捕獵作為寵物,數量下降,列為近危物種。
澳洲國王鸚鵡
澳洲國王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共有2個亞種,是體型最大的澳洲長尾鸚鵡,也是體型最大的王鸚鵡,雄鳥頭部至胸腹部為紅色,雌鳥為綠色。主要棲息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區森林中,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有遷徙的行為,繁殖期間主要棲息在潮濕濃密的森林、峽谷區森林、開闊的尤佳利樹林、草原林地、河流旁的森林等地區,食物包含了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蔬菜、植物嫩芽、昆蟲幼蟲等,會至果園及農田內覓食,而造成農產品損失。
長尾鸚鵡
長尾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共有5種亞種,鳥體為綠色,喉嚨、胸部和腹部為黃綠色,眼睛和鳥喙之間藍黑色,頭頂深綠色,頭部兩側和頸部為玫瑰紅色,主要棲息于森林地區、紅樹林區、沼澤區、雨林邊緣、次要林區、部分被開墾的地區、棕櫚園區,偶爾也會前往市郊,在公園或者花園的高大樹木上休憩,以水果(露兜樹和木瓜樹的果實)、種子、花朵、植物嫩芽、樹木嫩葉等為食,有時候會前往油棕櫚園覓食,造成作物相當程度的損害。
紅尾黑鳳頭鸚鵡
紅冠黑鳳頭鸚鵡共有5個亞種,體長從50厘米到68厘米不等,體重能達到600至900克左右,壽命可能達到50年以上,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因其雄鳥尾部的一片鮮紅色羽毛而得名,雌性的尾部為桔黃色羽毛,喙為肉色,不同于雄鳥的黑色喙,平時生活在樹上,偶爾到地面上活動,群居鳥類。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也會食用水果、堅果、花朵、昆蟲,常在桉樹上筑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