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魚的特點及飼養繁殖
魚類繁殖各個不同形式中,最擬人化的應該是斗魚吧,下面,寵物網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不論是泡巢或口孵的方式,因為其中包括了公魚擁抱母魚”動作,這是一般體外授精的魚類所沒有的當母魚有意愿想配對時,母魚會對公魚所做的泡巢露出興味的模樣,公魚忙碌的浮上水面吸氣做泡巢的同時,母魚也會進出泡巢的下方,像是評查公魚泡巢的工作進度一樣,也像是滿心期待它愛的小窩完成的樣子,而公魚在母魚游近時也會展開全身美麗的鰭向母魚夸示,母魚離去它又開始忙碌的工作。
當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公母魚就會浮著頭在水面開始繞圈圈,經過幾次的嘗試,公魚彎著腰呈U字形的抱住母魚,并將母魚反轉腹部向上,二者同時射精并排卵,當公魚看到一顆顆晶瑩的卵粒向下掉時,就會急忙的放下母魚,去將卵一一銜入口中,并將這些未來的小生命細心的塞入泡巢中,此時母魚也從歡愉的晃惚中清醒過來,短暫的展鰭夸示后又繞著圈圈反復交配的動作。通常這樣的時間會持續三到六個鐘頭,等完成后公魚就會將母魚趕走,獨自一人照顧它寶貝蛋。
溫度如果在二十八度上下,小斗魚在48小時左右就會孵化了剛出生的小斗魚還不會游泳,每只都頭上尾下的黏在泡巢上,即使掉在缸底一有風吹草動也會奮力的往上游,等小斗魚打橫我就要來幫它準備食物了孵豐年蝦苗應該是最方便的筆者都是用這個方法,當然也有許多同好,有許多不同的創意,像淡水水蚤就是不錯的方式,許多浮游生物也都是很好的小魚餌料。只要注意適口性及對水質的影響就不容易出錯了
還記得筆者第一次帶小斗魚(1996用所謂淡水蝦苗的粉末飼料,雖然弄得很麻煩,不過那次也帶大了一百五十只左右的小斗魚,只要細心其實都沒問題。不過大家會碰到最多人建議的綠水,反而養活小魚的機率不高,可能只有五到十五個百分比,大概二三十只吧,這是因為小斗魚是肉食性的綠藻對它沒有協助,綠水中吃綠藻的浮游生物才是小斗魚的最愛,不過量都太少了對這些剛出世的大胃王是絕對不夠的
如果喂食正常,小斗魚出世一個月左右就會有零點八cm左右了如果你繁殖的雙尾斗魚,大約七到十天大小斗魚就可以看出來是雙尾的魚的尾巴可以看出來是ㄚ字形的非常可愛。正常的喂魚及換水就如同一般養魚的要領一樣,三個月大時,公魚的性征就會一一顯現進去,甚至開始吐泡巢,公魚鰭變長的順序是臀鰭、背鰭,最后才是尾鰭;如果臀鰭往下拉長并往后拖出尖尖的形狀,就可以撈出分開飼養。
因為斗魚的生命期不長,所以它鰭的再生能力并沒有其他生命期較長的魚類那么的好,一但因爭斗而傷害到鰭,日后就算鰭長長了也無法完全恢復,一能辨認出是公魚就分開飼養,應該是維持公魚美麗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由于每只小斗魚進食的速度不同,如果喂食量不夠可能會使同一批的小魚大小差很多,大約一個月大就要注意小魚的大小,如果大小差太多最好還是分開飼養,以免發生哥哥姐姐虐殺弟妹的情形。
另一個大家會關心的事可能是關于小魚養大后會是甚么顏色或鰭型如何的問題,筆者數十次繁殖斗魚并養大的經驗中,顏色及鰭型要在四個半月到半年才干肯定,像顏色可能在生長的過程因為移缸飼養或水質的改變,都可能使顏色發生變化。
有一次筆者一只四個月大的單尾扇尾蝶翼公魚就因為移缸飼養,內圈的紅色竟然在一周內就完全消失,內圈變成透明無色,外圈則仍維持原來的藍色,有些紅色的個體也會因為移缸飼養而出現部份黑色雜斑,隨著水質的變化可能又回復純白;這部份變色的問題,筆者也還找不到一定的規律,希望諸位同好能一同來發掘這個秘密。至于鰭型的部份可能更要五個月以上才干確定,發育良好的扇尾公斗魚在三個半月左右,每只尾鰭撐開幾乎都是180度的但隨著時間的過往可能就不是如此了如果說要一個比較明確的判別規范,應該說當公斗魚尾鰭的長度逾越身長的四分之三,或者魚的體長超過三cm不含尾鰭)才干肯定這只公斗魚的品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