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翅金剛鸚鵡
藍翅金剛鸚鵡(學名:paradisefirstifolia)是一種體長20-25厘米的鳥類,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的森林、灌叢、草原、荒漠、丘陵、山地、苔原等環境境。
![藍翅金剛鸚鵡](/d/cwbkimg/2023010922/hmzjgloktct.webp)
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也捕食其他小型脊椎動物。分布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中國大陸的廣東、廣廣西、福建、臺灣、香港、澳門、海南、云南等地。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名錄(第一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體長30-40厘米,尾長20-25厘米,體重1.5-2千克。
雄鳥頭頂、枕部、后頸黑色色;上體羽色較淡,具白色橫斑;下體白色,尾下覆羽和尾下覆羽具黑色橫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肉色。棲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山針葉林、闊葉林、次生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現于山地常綠闊葉林、灌叢、草甸、林緣疏林和村寨附近的小塊平原地帶。
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和種子為食,也吃昆蟲、小型脊椎動物、鳥卵、雛鳥等。繁殖期4-7月,營巢于樹上。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草葉、樹皮、根莖等材料料構成,每窩產卵3-5枚,偶爾也有多枚的,通常為4-5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淡黃色,被有褐色斑點,大小為21-28毫米×15-18毫米。
![藍翅金剛鸚鵡](/d/cwbkimg/2023010922/ewgq0ny2dcc.webp)
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3-14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親鳥共同喂養,直至第二天雛鳥破殼而出。剛出殼的雛鳥赤身裸體,只在一些部位長有絨羽羽,并不會飛翔和鳴叫,大約經過14天左右的喂養,雛鳥才會學會飛翔和鳴叫。成鳥羽毛豐滿,體長可達50厘米以上,翼展可達1.5米以上。
雌鳥比雄鳥大得多,大約為雄鳥的2倍。幼鳥的頭部、頸部和胸部的羽毛較短,呈灰色或白色,眼睛周圍有一圈黑色環。它們的嘴巴很大,上上下嘴唇都有明顯的鋸齒狀邊緣。
它們的下頜骨非常發達,可以伸出很長的距離。它們的上嘴唇比較薄,呈圓形,下嘴唇比較厚。它們的舌頭長,可以伸出很長的距離。
它們的上下頜都有牙齒,但是沒有門牙。它們的下頜骨比較發達,可以伸出很長的距離。
![藍翅金剛鸚鵡](/d/cwbkimg/2023010922/krd3ieg3m32.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