鮟鱇魚和燈籠魚是一種嗎|燈籠魚
鮟鱇魚和燈籠魚是一種嗎?”“我們這里有很多這種魚,不過都是人工養殖的,沒有野生的好吃。”近日,筆者來到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大橋鎮的南康區漁業科技示示范園,發現這里的魚特別多,有鯽魚、鯉魚、草魚、鰱魚、青魚等等,而且個頭都不小,看起來非常肥美。據了解,這里的魚都是人工養殖的,不過也有一些野生的,比如這條大魚,長得很大,估計有十斤左右。不過這條魚的價格不便宜,一斤要賣到300元,這樣的價格還是很貴的。
在地球形成伊始至今的五十多億年里,地球上無數的生命一代又一代更迭,生命不斷進化、生命與生命之間互相競爭、淘汰。試想早在中古紀元的地球 ,整個地表上還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也正是充沛的水源和豐厚的陽光照射,讓地球上孕育出了如此豐富多彩的生命。
我們都知道,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著述推測,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祖先最早應該都是從海里發跡的。但即便如今,海中依舊存在著形形色色我們所不知曉的生物。越往海的深處探尋,我們就越能感知到生命的奇美。
如今,廣闊的大海仍有我們人類無法探知到的部分。但是在這些無法探知的地段,許多深海生物卻在極高的水壓下毫無壓力地暢游。這些深海生物并沒有選擇往能夠在陸地上生存的方向進化,而是選擇繼續留在不見天日的海底生存,它們有些依舊保留著原始生物的特征與習性,并在海底穩定的生態圈中默不作聲地盤踞。
鮟鱇魚是什么魚?
了解美食的人或許有所聽聞,"海中鵝肝"——就是鮟鱇魚的肝。而我們今天要提到的鮟鱇魚就是一種還算比較廣為人知的深海魚。就算沒有品嘗過鮟鱇魚的肝,相信不少人在玩一些魚類生態圈題材的古早小游戲時,也都對鮟鱇魚有著一定的了解——鮟鱇魚的面相丑陋,擁有凸起的眼睛和猙獰的牙齒,而鮟鱇魚頭頂上的一盞小燈籠,則是鮟鱇魚最大的特征之一。
老頭魚、蛤蟆魚、丑婆,等等人們的俗稱,都是專門為鮟鱇魚"定制"的。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面相丑陋的鮟鱇魚一向沒有好印象,但鮟鱇魚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也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鮟鱇魚的確可以算得上一些人餐桌上的美味珍饈,雖然面相丑陋,但鮟鱇魚卻是一條名副其實的"死宅魚":作為一條近海底層魚類,鮟鱇魚平常的確不如其他魚類好動善動。因為常年棲居在海底,鮟鱇魚長了一身的懶肉,它的皮膚松弛柔軟、全身上下沒有一粒鱗片。
鮟鱇魚雖然外貌長得奇丑無比,但它的運動機能是十分落后的,對于很多海底生物來說,平時不好動的鮟鱇魚基本對它們構不成任何威脅。鮟鱇魚的日常便是在海底潛伏著一動不動,而當偶爾需要移動的時候,它也只能利用自己短小的前鰭、撐起自己笨重的身體努力在海底爬行。
![](/d/cwbkimg/2023010920/dte4mewrblw.webp)
很多人這時候就想問了,既然鮟鱇魚這么不好動,卻又是名副其實的肉食性魚類,那它究竟應該怎樣覓食呢?這里就說到我們今天的重點了——鮟鱇魚雖然是一條不進行追獵的死宅魚,但死宅有死宅謀生的辦法,鮟鱇魚一般不進行主動捕獵,而是等待獵物"送貨上門"。
鮟鱇魚頭上的燈籠有什么用?
說完鮟鱇魚大體的特征之后,我們要說的就是它頭頂那一盞獨特的小燈籠了。物種的基因在數萬上億年的進化中,根據自然條件選擇了最適合某一物種、能夠讓物種在自然界順利生存下去的發展軌跡。而鮟鱇魚為了適應海底這巨大的水壓,以及自己根本不適合捕獵的軀體,也進化發展出了一套十分適合自己的捕獵方式。
一言以蔽之,鮟鱇魚頭頂的小燈籠就是它的捕獵工具。
我們在釣魚的時候,通常都會使用魚竿等釣具,而在魚鉤的尖端,我們會把一些魚餌穿在上面、投入水中,等待饑餓的魚兒吃食上鉤。眾所周知地,很多魚類是無法辨別食物中究竟是否暗藏"陷阱"的,對魚鉤上的魚餌是如此,對鮟鱇魚頭頂上的燈籠更是如此。
鮟鱇魚頭頂的"燈籠",簡單來說就是鮟鱇魚用于捕食的誘餌。這種東西在學術界有個學名叫"擬餌",意思就是假的誘餌。雖然鮟鱇魚頭頂的擬餌對深海的一些小魚小蝦沒有什么獵食方面的誘惑性,但在深海,許多小型的蝦類和魚類是存在趨光性的。
而鮟鱇魚則好巧不巧,進化出了這一盞可以發光的小燈籠。鮟鱇魚因為身體太過厚重、又生活在水壓巨大的近海底層,所以一般不會有太多諸如捕獵之類的運動,取而代之的是,鮟鱇魚平時利用兩只前鰭刨開沙土、將自己埋進近海底層的土壤中,以此來隱藏身形。
在完全隱蔽了之后,鮟鱇魚頭上的燈籠則單獨吊在外面。通過與一種特別的微生物互相配合,鮟鱇魚的擬餌就可以自行"發光",起到引誘小魚小蝦的作用。在擬餌引誘獵物的同時,鮟鱇魚也不會放松警惕,雖然悄無聲息地埋進了土壤里隱蔽起來,但是鮟鱇魚會使用觀察著周圍的動靜,不漏掉一條能夠被捕捉的獵物。
鮟鱇魚的擬餌是如何發光的?
不同的鮟鱇魚有著不同的擬餌,有的鮟鱇魚的擬餌或許不會發光,這些擬餌有長有短、有大有小,但無一例外的是,所有鮟鱇魚的擬餌都是用來為鮟鱇魚提供捕獵技巧的。
![](/d/cwbkimg/2023010920/aydg0aw0jio.webp)
而鮟鱇魚頭頂的擬餌事實上與真正的"頭頂"還要有一點差別,這條釣竿一樣的擬餌其實是鮟鱇魚的一條前背鰭。鮟鱇魚身上雖然沒有一片魚鱗,但背鰭的功能還是十分完備的。在長時間的生存以及進化中,鮟鱇魚從無數根背鰭中選擇了最靠近嘴巴的一條,進化成了如今能夠發光的釣竿,也就是這條擬餌了。
鮟鱇魚的擬餌通常都有著特殊的構造。一些擬餌無法發光的鮟鱇魚,也會靈活地利用擺動擬餌來吸引小魚以及其他獵物的注意。而鮟鱇魚的擬餌能發光的原因主要是,擬餌的內部存在特殊的腺細胞,鮟鱇魚能夠通過腺體分泌發光素,使得擬餌內部寄居的微生物與氧發生反應,從而產生微弱的光亮。
即便是微弱的光亮,也足以為鮟鱇魚提供捕獵小魚的條件了。生活在黑暗海底世界中的鮟鱇魚雖然沒有靈動的捕獵機能,但僅憑這一條小燈籠,也供這么一條死宅魚吃上一輩子了。通過擬餌的發光、晃動來捕獵小型魚蝦,再抓住時機張開"血盆大口",就能夠順利地將獵物吸入口中、飽餐一頓。
順帶一提,擁有此種成熟捕獵技巧的鮟鱇魚基本都是雌魚,雌性鮟鱇魚擁有強壯的軀體和鋒利的牙齒,而與之相對的,雄性鮟鱇魚并不具有這樣顯著的特點。在通常情況下,能夠使用擬餌對獵物進行誘捕的,通常都是雌性鮟鱇魚。
![](/d/cwbkimg/2023010920/bin5cgfqtnf.webp)
而相對來說體型嬌小、微不足道的雄魚,一般只能通過寄生在雌性鮟鱇魚的身體上進行基本的生存。雖然長相丑陋,但鮟鱇魚著實是如今人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