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為什么忘恩負義?朝鮮為什么忘恩負義的經典句子
朝鮮為什么忘恩負義呢?這就要從朝鮮半島的歷史說起了。早在公元前6世紀,箕子朝鮮就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后來被周武王滅掉,箕子朝鮮的國王逃到了日本,成為了日本的第一代天皇。在日本,箕子朝鮮一直是神話傳說中的存在,因為他們的祖先是中國人,所以他們自稱是中國人的后代。不過,,在歷史上,箕子朝鮮并不是真正的中國人,而是一個外來民族。他們的國家在公元前1046年被商朝滅亡,之后就一直處于分裂狀態。
一、中國沒有忘恩負義的國家有哪些?
巴基斯坦,朝鮮,緬甸,柬埔寨
二、成化犁庭是怎么回事?為何滿清會抹黑明憲宗朱見深?
優質答案1:
成化犁庭,即發生在明朝成化年間,具體為1467年明朝政府對居住在中國東北的建州女真的一次毀滅性打擊。因為這件事發生在農歷的丁亥年,所以又被稱作成化丁亥之役。成化即明朝成化年間,犁庭說的是這場戰役的慘烈程度,像犁地一樣,比較徹底。
建州女真是滅了北宋的金人的后裔,是臨近明朝邊境的女真人一支,同時也是女真部落中文明程度最高的一支。當時東北還有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部落,但和建州女真比都非常弱。
明成祖朱棣時,就已經征服了東北一帶,并專門設立建州衛進行管轄。后來采取分而治之,又設立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與建州衛并稱建州三衛,對東北地區進行管轄。
剛開始女真人對明朝倒還臣服,但土木堡之變后,明朝國力衰落,此時女真人開始不安分了,建州衛首領李滿柱聯合建州三衛公然反抗明朝,并時不時的侵擾明朝遼東地區。
女真人是有機會就來明朝搶一把,然后被打敗再跪地求饒。但這群女真人并非真的痛改前非了,只要往后再有機會還是會再重操舊業。這樣反復無常,幾乎成了無賴。
后來明朝對如何解決這群女真人專門開了個會,當時的會議結果是,對這個問題主要分為了兩派。一派主張安撫,給予女真人更多的優惠政策。另一派則主張用武力教訓他們,打的他們心服口服。關于這個問題,兩派當時爭論不休。
但后來汪直去了遼東調查一番,回來后立馬成了堅定的主戰派,并彈劾主撫派馬文升。當時的皇帝明憲宗朱見深,他本人也是想動武教訓教訓那幫女真人的。汪直這么一調查一彈劾,明憲宗立即將馬文升下獄,之后便下令進剿建州女真。
當時明憲宗的命令是:“搗其巢穴,絕其種類”。可見,明朝并非簡單的教訓教訓女真,意在屠殺其種族。雖然建州女真當時發展的很強勁,但和龐大的明朝比還是弱不禁風的。最后建州女真幾乎被滅族,李滿柱父子被斬殺,努爾哈赤的五世祖被俘虜后試圖逃脫被殺。
成化犁庭,對建州女真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對正處于上升期的建州女真無疑是當頭棒喝。但盡管當時明憲宗對建州女真下了狠手,卻并沒有徹底鏟除這支女真人還是留下了許多活口。要不然也不會有后來的后金和滿清了。
滿清入關統治中原后,因為成化犁庭的緣故,所以清朝當時極力抹黑朱見深,完全因為1467年那場對建州女真毀滅性的打擊。
優質答案2:
成化犁庭差點把建州女真滅族了,至于為什么明憲宗朱見深這么狠,這個就要說到建州女真的忘恩負義,而正因為朱見深的鐵血治滿,在滿清入關代替大明統治中原后,就開始極力摸黑明憲宗朱見深,在清朝的史書中,也是極盡摸黑明朝之能事。
犁庭一詞出自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下》,是犁平敵人的大本營,掃蕩敵人的巢穴,徹底摧毀敵方的意思。
朱見深生于1447年,他的老爸就是鼎鼎大名的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因為寵信太監王振,在王振的鼓動下頭腦發熱,搞了一出御駕親征,為了說服孫太后,朱祁鎮把兩歲的朱見深立為皇太子,朱祁鎮御駕親征,又沒做足準備,在王振一陣忽悠下,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刺也先打敗,朱祁鎮還成了也先的俘虜,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大臣戰死。
這場戰爭使大明京師20萬精銳全軍覆沒,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京城的門戶洞開,幸虧在危急關頭于謙力排眾議,堅請固守,并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穩定了軍心,在北京保衛戰中擊退瓦刺軍,挽救了大明,瓦刺無奈之下退走大漠,把朱祁鎮放回,朱祁鎮回來被軟禁幾年后,在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時發動了奪門之變,成功復辟的明英宗把大明功臣于謙冤殺,到朱見深即位后才平反。
而土木堡之變使當時的明朝核心軍事力量損失殆盡,帝國實力大大受損,也使得明王朝對周邊游牧民族的震懾力大大降低,日漸崛起的建州女真開始屢屢武力扣邊,建州女真是金人后裔,金國被蒙古滅亡后,女真人跑到中國和朝鮮的一個夾角生存,元朝時期女真人被朝鮮人擄獲為奴,過的非常凄慘,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赦天下,朝鮮是明朝的屬國,被迫為奴的女真人也獲得了自由。
獲得自由的女真人就在東北吉林省西部那里自力根生,逐漸發展形成部落群體,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在那里設置建州衛來管理,這就是后來的建州女真,女真共有三個大的部族,分別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而建州女真最靠近明朝,是文明程度最高的一部,這是因為大明朝教給了他們不少技能,隨著女真諸首領歸附之人越來越多,明朝遂以“眾建之而分其力”,分出來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與原來的建州衛合稱“建州三衛”,這也標志著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
明朝經過土木堡之變后,國力衰落,受過明朝大恩的建州女真也趁機作亂,動不動就來搶掠大明的邊境百姓,讓邊境百姓苦不堪言,當時建州左衛是努爾哈赤的五世祖董山當指揮使,建州衛指揮使李滿住是董山的表兄弟,這兩人在也先威脅明朝的時候就依附了他,女真、蒙古東西呼應,大肆抄掠遼東邊境,使遼邊數年不得安寧,后來也先之亂平息后,建州女真首領又向明朝進貢,1458年,明廷晉升董山為左衛都督,地位在各衛首領之上,后來李滿住年邁體衰,董山起而兼管三衛,大有統一建州女真之勢,董山多次呈請明廷對建州女真各部首領晉級,沒得到批準,董山對此大為不滿。
再后來因為朝貢人數的事跟明廷也鬧的很不開心,建州女真又是屢屢犯邊,到了成化三年(1467年),朝廷對建州女真的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說要安撫他們,給他們更多優惠這樣就不鬧了,有說要打他們,認為建州女真不講信用,之前給了多少優惠,到了有機會搶點錢糧的時候,還是會來搶,搶完之后再來道歉,這種人就應該好好教訓一下。
明憲宗朱見深派當時的大太監汪直去遼東調查,汪直在調查回來后成為了堅定的主戰派,于是明廷先是招撫建州女真諸位首領入朝進貢,董山等人聽撫入京,明憲宗將他們集合起來,申斥他們“忘恩負義”,隨后把他們拘押起來,明憲宗又下令對建州女真進剿,命令是“搗其巢穴,絕其種類。”明廷集結五萬大軍兵分三路向建州女真進軍,同時命朝鮮出兵協助。
由于董山被拘,李滿住年老體衰,建州女真突遭襲擊,面對強大的明廷和朝鮮的聯軍,建州女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損失,此役歷經一個月,李滿住和長子李古納哈被朝鮮擒斬,斬首六百三十余人(死亡數遠高于斬首數),俘虜二百四十余人,共契寨四五百座,牛、馬、家畜為之一空,明總兵官趙輔形容:“杜其穴而空其巢,旬日之內,虜境以之蕭條。”許多建州女真人都逃入深山藏匿,而董山在被押送途中試圖逃脫也已被殺死,此戰使兩位滿族重要祖先死亡,建州女真幾乎滅族。
建州女真經此一役消停了十年左右,在實力恢復后又開始不斷侵犯明朝邊境,成化十五年(1479年),大太監汪直率軍又清剿了一次建州女真,在成化年間共三次對建州女真作戰,都是“可屠者屠之…盡滅乃已”的殘暴討伐,這種滅族之恨,滿族對朱見深怎么可能會有好感,在滿清得勢后,不摸黑朱見深才怪!
三、那些蒙古部落為什么投降滿清也不投降黃金家族的林丹汗?
優質答案1:
忽必烈能夠順利擊敗阿里不哥,奪取汗位,東道諸王出了大力。因為當時蒙古大汗必須得有忽里臺大會推選才合法,而忽里臺大會又必須得在漠北怯綠連河一帶舉辦。由于蒙古人的幼子守灶的傳統,漠北一帶正是阿里不哥的地盤,忽必烈如果遵從慣例,估計是不可能活著做大汗的。忽必烈事急從權,剛剛進入草原就不往前走了,在上都開了所謂的忽里臺大會。
很多蒙古貴族都認為忽必烈這種做法違背祖制,拒絕承認這個大會的合法性,讓忽必烈好生尷尬。關鍵時刻,正是東道諸王的鼎力支持,才讓忽必烈雖然名不正言不順,但是好歹也坐上了大汗的位子。不過,也正是由于這次不太合法的忽里臺大會,蒙古汗國分裂了。
(忽必烈劇照)
忽必烈一系此后就被稱為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其他后代都不能算黃金家族。元朝末年,就在中原部分的黃金家族融入了漢族,逃到漠北部分的黃金家族在瓦剌也先時“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使得黃金家族人丁寥落。后來蒙古高原各部相攻,已經不認可黃金家族的統治地位。直到蒙古達延汗時,曾經人丁興旺的黃金家族,就只有這一根獨苗了。
達延汗統一了蒙古各部,按照成吉思汗的做法,重新大行分封。在掃平本部的叛亂之后,達延汗將從前各小領地合并為6個萬戶,仍分左、右兩翼。左翼3萬戶為:察哈爾萬戶(今錫林郭勒盟地區)、兀良哈萬戶(原卓索圖盟地區)、喀爾喀萬戶(喀爾喀河流域一帶);右翼3萬戶為:鄂爾多斯萬戶(今伊克昭盟一帶)、蒙郭勒津萬戶(今大青山下土默特地區)、永邵布萬戶(今張家口以北一帶),汗廷設置在察哈爾境內。
這六萬戶除兀良哈萬戶以外,達延汗把其余五個萬戶都封給自己的兒子領有,這不但大大加強了大汗的集權地位,還使這些封地也成為蒙古人今后永遠的歸屬。長子圖魯博羅特早逝,其嫡裔世襲蒙古大汗汗位,并領有察哈爾萬戶;次子烏魯斯博羅特在右翼謀反時被害,無嗣;三子巴爾斯博羅特任濟農,領有右翼三萬戶;四子阿爾蘇博羅特領有蒙郭勒津萬戶之七個鄂托克,稱為土默特;五子阿勒楚博羅特內,受封居喀爾喀萬戶中喀爾喀河以東5個鄂托克,稱為內喀爾喀;六子斡齊爾博羅特領有察哈爾萬戶之克什克騰鄂托克;七子格列博羅特領有察哈爾萬戶之敖漢和奈曼兩個鄂托克;八子阿爾博羅特領有察哈爾萬戶之浩齊特鄂托克;九子格埒森扎,領有喀爾喀萬戶中喀爾喀河以西7個鄂托克,稱為外喀爾喀;十子鄂卜袞錫青臺吉領有永邵布萬戶之永邵布和阿蘇特兩鄂托克;十一子格術圖無子,未分領地。
(達延汗中興)
這樣的格局一直到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時,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蒙古貴族的親戚們,或者因為草場,或者因為走失的牲畜,或者因為領到的明朝的賞賜,逐漸生出了很多嫌隙,彼此不夠團結,難以形成強大的部落勢力。汗王的權力不斷萎縮,直到蒙古各部自行其是,不再把中央汗王的號令當一回事,僅僅在名義上尊奉汗王。在外蒙古的喀爾喀蒙古更是不承認蒙古大汗為共主,漠西蒙古衛拉特部則一直與蒙古帝國為敵。
蒙古帝國四分五裂的現狀,使得林丹汗憂心不已。可是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又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走向統一與強盛。內憂外患之下的林丹汗,處境相當艱難。
林丹汗在即位十年后,逐漸坐穩了汗位,威望開始攀升。他開始著力于振興汗權。他在赤峰地區興建了都城,讓他的那些桀驁不馴的親戚們都來都城朝拜他,并且用圖們汗法典約束他們。本來加強集權的努力進行的還算可圈可點,可是林丹汗突然改變了信仰,由原來的黃教改成了紅教。喇嘛教是蒙古各部都信奉的宗教,多數人信奉黃教,因此林丹汗改宗這件事對于正在加強內部凝聚力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減分。
此后,林丹汗為了統一蒙古各部,不斷征發他的那些親戚們當兵打仗,還要求他們提供大量財物。科爾沁草原一帶的蒙古部落,開始引努爾哈赤為外援,逐漸不愿意聽林丹汗的招呼。林丹汗收到信息后很是震怒,因此發兵攻打科爾沁部,努爾哈赤帶兵前來救援。林丹汗料想打不過后金,就撤回來了。此后,蒙古東部的部落都明目張膽地跟后金眉來眼去了。皇太極即位后的第二年,趁著與袁崇煥達成和議的空檔,帶領與蒙古部落聯軍進攻林丹汗。林丹汗沒有辦法,只好往西遷徙,掃平了右翼蒙古。又過了幾年,皇太極再次攻打林丹汗,林丹汗再次西逃,躲到了青海一帶,并最終死在那里。
(最后的林丹汗)
皇太極料理完了蒙古地區的敵對勢力,將整個北方都變成了后金的戰略腹地,因此從容地從蒙古地區突入關內,大肆搶掠京畿地區。蒙古各部也跟著皇太極出兵,搶到了不少明朝的財物,從此踏上了后金的戰車,被編為蒙古八旗,成為滿清的幫手。滿清極力拉攏蒙古各部,不僅娶了林丹汗的八位福晉,還與各部聯姻,因此蒙古黃金家族的一些成員,也成為了滿清宗室。
跟著后金(滿清)能夠搶大戶,還能入主中原,撈個貴族當當;跟著林丹汗,卻要與后金為敵,搶不到明朝的財物(林丹汗與明朝是戰略盟友),還要被林丹汗管束,掠奪財物。草原上不能再有一個成吉思汗,不然大家的草頭王都當不成了。清朝統治者給蒙古人劃定了草場,封給了大量官爵,賞賜豐厚。這明顯的經濟政治利益,根本無需仔細思考,他們自然愿意跟著后金(滿清)了。
優質答案2:
1368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元朝被朱元璋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了,但元朝并沒有完全滅亡,只是失去了中原的大片領土,他們在自己的領導人、末代皇帝元順帝的率領下倉皇逃到了蒙古高原,從此成為北元政權。
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被稱為黃金家族,擁有對蒙古各部落的統治權,即便是北元消失后,他們也一直幻想著有朝一日東山再起,恢復祖宗霸業,尤其是第35任大汗林丹即位后,更是雄心勃勃,意圖卷土重來,但最后卻眾叛親離逃亡青海,壯志未酬,他的部落不久后也被滿清滅亡。
林丹即位的時候,屬下有13個蒙古部落,勢力不能說不強大。但最后這些部落先后都跟蒙古的敵人滿清結盟,對林丹反戈一擊,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擅自改教,傷了大伙的心。黃教來自藏傳佛教,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蒙古的國教,也叫格魯教,黃教創始人色龍生根翁述被稱為第十代生根活佛,也被尊稱為蒙古的國師,因此黃教在蒙古深入人心。
但在1617年,林丹卻不顧手下人民的反對,用行政命令強迫大家改信薩迦派的紅教。
林丹的這一行為讓大家對他產生了信任危機,也削弱了大汗的凝聚力,為日后各部落分離埋下伏筆。
二、沒有國策,被人當槍使。一個偉大的領導人,一定是有遠見卓識,有自己的基本國策。這個國策一定是深謀遠慮,有既定方針的。
可是林丹作為大汗,沒有指定長久的戰略,只是鼠目寸光,貪圖蠅頭小利。
一個國家發動戰爭更要慎重,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慎之又慎。
可是林丹打仗很輕率,用蒙古士兵的生命做賭注,被別人利用,給別人當槍使。
林丹跟后金開戰,不是出于國家長遠利益考慮,沒有既定的戰略目標,而是被大明的金錢誘惑,擅啟戰端。
1619年,林丹跟明朝達成協議,以每年40000兩白銀的代價幫助明朝守衛廣寧。
一個國家的軍隊沒有自己的長遠戰略目標,卻淪為另一個國家的雇傭軍,拿戰士的性命做交易,怎么能發展壯大?怎么不讓各部落寒心?
三、不是帥才,打仗草包一個。自然界有個法則是強者為尊,即使林丹多行不義,大家不滿,但只要他打仗有一套,軍隊就有戰斗力,迫于威懾,大家即便是心口不服,行動上也會服從林丹。
可是林丹沒有軍事才能,跟后金軍隊交戰鮮有勝績,讓各部落的首領瞧不起,大家對他無法心服口服,根本不看好他,跟他混沒有前途,大家怎么會押寶在林丹這里呢?
1621年,林丹汗令管理蒙古左翼三萬戶的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臺吉率領內喀爾喀卓里克圖、達爾漢巴圖爾、巴哈達爾漢等2000騎兵前往沈陽,跟后金兵交戰,沒有占到任何便宜,還讓內喀爾喀五部送去萬頭牲畜,從努爾哈赤那里贖回了此前被扣留的使者宰賽。
1622年正月,廣寧告急,先后花了明朝數十萬兩白銀當保護傘的林丹,卻眼看廣寧失陷無能為力。林丹窩囊成這樣,怎么有資格當老大呢?
四、性格多疑,攘外必先安內。廣寧之戰后,林丹威信掃地,努爾哈赤對蒙古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政策。
林丹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本來該以最大的誠意,寬廣的胸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對外。同時加強軍隊管理,提高戰斗力,讓大家對自己恢復信心。
可是他卻鼠目寸光,急于想強力維護自己的統治,他義正辭嚴地說:南邊的大明就是一個皇帝,我們北邊的蒙古也要團結在我的周圍。"我當先處里,后處外。"
因此林丹小肚雞腸,抓住內喀爾喀與后金通婚、盟誓等事不放,斥責大臣錫爾呼納克杜棱洪臺吉管束不力,最后竟然也懷疑他暗中與努爾哈赤已有聯系;并且打算先發制人,對錫爾呼納克杜棱洪臺吉和其他各部采取必要的措施。
這種揚湯止沸的愚蠢做法,卻適得其反,等于是為淵驅魚為叢驅雀,逼得大家投向敵人的懷抱,壯大了努爾哈赤的隊伍。
除此之外,林丹性格暴躁也是他不能沒有凝聚力的一個主要原因。
蒙古封建主紛紛向后金控訴林丹汗的罪惡,其中一個寫道:"因這個罪惡的察哈爾汗性情暴躁,對眾人危害極大,即使是宗族至死至窮也絕不會歸附他的緣故就在這里。
因為林丹沒有軍事才能,缺乏戰略眼光,也沒有容人之量,把一手好牌打爛,把英勇好戰的同胞變成了自己的敵人,最后眾叛親離,踏上亡命天涯之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把自己逼上絕路的10萬大軍的主力,正是自己的蒙古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