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鼠的特點,|荷蘭鼠品種
1 荷蘭鼠簡介
豚鼠(學名:Guinea pig)又名荷蘭鼠、荷蘭豬、天竺鼠、幾內亞豬,在動物學的分類是哺乳綱嚙齒目豚鼠科豚鼠屬。盡管名字叫荷蘭豬、幾內亞豬,但是這種動物既不是豬,也并非來自荷蘭、幾內亞。它們的祖先來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根據生物化學和雜交分析,豚鼠是一種天竺鼠諸如白臀豚鼠(C. aperea)、艷豚鼠(C. fulgida)或草原豚鼠(C. tschudii)等近緣物種經過馴化的后代。
豚鼠是珍貴的皮肉兼用的多用途草食動物。荷蘭豬成年體重1-1.5千克,體長20-30厘米,皮毛緊披,富有光澤,種屬分布共5屬15種,為南美洲特產。
豚鼠體型短粗而圓,頭較大,眼大而圓還明亮,耳圓,上唇分裂,耳朵短小;四肢短,前腳具4趾,后腳3趾,無外尾。人工培育許多品種,除安哥拉豚鼠披長毛外,體毛皆短,有光澤。體毛有黑、白、灰色、褐、巧克力色等,也有具各色斑紋的。
豚鼠的體形在嚙齒類動物中偏大,體重在700-1200克(1.5-2.5磅)之間,體長在20-25厘米(8-10英寸)之間。它們的平均壽命在4到5年之間,不過據2006年吉尼斯大全記錄,最長壽的豚鼠存活了14年10個月之久。
2 荷蘭鼠價值
醫學用途
由于致敏的豚鼠再次接觸抗原會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甚至死亡的急性反應,因而豚鼠適合用于研究速發型過敏性呼吸道疾病。注射馬血清很容易復制過敏性休克動物模型。豚鼠遲發性超敏反應與人類相似,如皮內結核菌素試驗,因而較適合于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其中2~3月齡、350~400克的豚鼠最適于過敏反應的研究。
免疫學
豚鼠特別是老齡雌鼠的血清中含有豐富的補體,是所有實驗動物中補體含量最多的一種動物,其補體非常穩定,免疫學實驗中所用的補體多來源于豚鼠血清。
傳染病研究
豚鼠對多種病原體敏感,常用于病原的分離及診斷。如豚鼠對結核桿菌有高度敏感性,感染后的病變酷似人類的進行性結核病變,是結核菌分離、鑒別、診斷和各種抗結核病藥物的篩選以及病理研究最佳動物。
藥物學
豚鼠妊娠期長,胎兒發育完全,幼鼠形態功能已成熟,適用于藥物或毒物對胎兒后期發育影響的試驗。
豚鼠對多種抗生素類藥物非常敏感,是研究抗生素如青霉素的專門動物。豚鼠還用來研究麻醉藥及鎮咳藥的藥效。
營養學
豚鼠體內不能合成維生素C,對其缺乏十分敏感,是研究實驗性壞血病和維生素C生理功能的理想動物模型和維生素C的生物學檢測的標準動物。豚鼠也可用于葉酸硫胺素(VB1)和精氨酸的生理功能,酮性酸中毒、眼神經疾病的研究。
耳科學
豚鼠耳殼大,存在明顯的聽覺耳動反射。耳窩對聲波極為敏感,特別是對 700 ~2000周/秒的純音最敏感。所以豚鼠常用于聽覺和內耳疾病的研究。如噪聲對聽力的影響、耳毒性抗生素的研究等。
悉生學
由于可準確查知豚鼠剖腹產時間,幼仔發育完全,易成活,所以經常用于悉生生物學的研究。
食用價值
豚鼠肉細嫩、味美、可口。經陜西省醫學實驗動物中心測定:屬低脂肪、高蛋白、低膽固醇肉類。富含17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鐵、磷及各種維生素。更出奇的是含有抗癌元素鋅和硒。是一種理想的營養、滋補、保健品。
正因為豚鼠肉營養豐富,所以用它加工的"烤全豬"早已流行于歐美。"烤全豬"在香港、澳門、臺灣、海南、廣東等地,每盤售價都在400~500元之間,大有供不應求之勢。
3 荷蘭鼠怎么養
食物
食物提摩西草必須有 而且要無限量飼料早晚各加一次 水喝的水是涼白開水。
六個月前推薦的是無限量的苜蓿干草,六個月之后推薦的是無限量的提摩西牧草。
主糧方面推薦選用國外的品牌,愛寶等。幼豬每天20克,成豬每天30克。
一些禁忌食物:首先是豆類制品,例如:豆腐,豆腐中含有較多含量的鈣,會與部分蔬菜中的草酸反應生成草酸鈣,會對小豚鼠身體產生有害影響,如:尿路結石。
其次,小豚鼠嗅覺很靈敏會對一些氣味很重的食物產生厭惡感,所以盡量不要喂它氣味很重的食物。
注意:它的天敵太多,外出時要千萬小心老鼠、貓、狗等動物吃掉。
飼養箱
如果購買的時候還來不及為它準備一個窩,可以先找一個箱子(抽屜箱,禁止拿木頭、紙箱等,它們會啃食的),里面鋪一些干凈的碎布 (一般正常來說會選擇木屑、紙屑等鋪墊)。因為報紙上的油墨對小動物不好,最好不要使用。這個箱子只是暫時的,因為當它適應了環境膽子變大之后,就會開始用箱子來磨牙,也許就會偷偷溜出去了。所以你必須準備一個合適的結實的箱子來給它做窩。你可以購買市場上的飼養小動物的箱子或者土撥鼠類飼養專用箱。前一種飼養箱內部分為兩層,底下一層是托盤,中間是鐵絲網。優點是打掃方便,缺點是動物的腳容易陷入鐵絲間而造成受傷。而土撥鼠專用飼養箱則只有一層,體積稍微大一些,開口在上方。用它飼養時內部必須鋪上木屑鋸末等。動物活動方便,缺點是排泄物不好打掃,且必須經常打掃更換墊材。注意飼養箱要盡可能的大一些,否則它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運動而發胖,甚至造成精神緊張等問題。多只飼養時更是如此。推薦使用艾妮絲大號或加大號兔籠,性價比高。鐵絲網上要鋪上腳墊,避免豬豬生尿疹。存放地點注意避開貓狗,避免日光直射和風吹雨淋,注意通風。
食盆
避免選擇塑料的或其它會被啃食的材料。應當選擇陶瓷或者不銹鋼質地的,有一定分量且不容易被打翻的。
飲水
為了保持飼養箱內的干燥,建議使用滾珠飲水器。(倉鼠用的真空飲水器豚鼠是喝不到水的)貓狗用的太大,不適合,倉鼠的太小,也不行,最好是專用的,250毫升的就可以了。
繁殖
如果希望繁殖,可以飼養一對,或者一公兩母。豚鼠的懷孕期大約60~70天。幼鼠一出生就具備牙齒和皮毛,眼睛也已睜開,可立即開始進食。但是建議幼鼠出生2周內不要單獨飼養,還是由母鼠照顧比較好。幼鼠約3個月后即達到成熟期。
同時請注意,豚鼠的最佳懷孕期5~9月齡。如果超過或者低于這個時間。就會流產、難產等。
4 荷蘭鼠歷史
豚鼠主要分布在秘魯、巴西、巴拉圭、哥倫比亞等地。豚鼠有很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各大洲都有其種群分布。其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哥倫比亞至圭亞那一帶。在印加時代以前即已馴化,美洲發現后不久便引進歐洲,并迅即成為受人喜愛的觀賞動物和有價值的實驗動物"。
公元前5000年,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今天的厄瓜多爾、秘魯和波利維亞)的土著部落首先飼養馴化豚鼠作為食物來源 。秘魯和波利維亞出土了屬于大約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間的豚鼠雕像, 古代秘魯的摩且人(Moche)不但膜拜動物,而且經常在藝術作品中描述豚鼠。大約從公元1200年直至1532年西班牙人入侵,人們對家養的豚鼠進行選擇性繁殖,奠定了現代人工繁殖豚鼠的基礎。這個地區繼續把豚鼠作為食物來源,安第斯高地的大部分家庭都飼養這種動物,它們以主人的殘剩菜葉為生。安第斯地區的民間文化內容豐富,其中豚鼠是重要標志。人們把它們當
作禮品交換,它們是社交活動和宗教場所重要物品,甚至在日常口頭禪中也經常提到豚鼠。豚鼠對民間的巫醫也很重要,他們用這種動物診斷諸如黃疸病、風濕病、關節炎和斑診傷寒等病癥。巫醫用豚鼠在病人的身體上摩擦,視它們通靈的媒介。黑色豚鼠尤其被看作有效得診斷工具。人們還將豚鼠開膛剖肚,取出其內臟用來檢驗治療效果,這種方法至今仍舊在安第斯山脈地區的許多部落廣泛采用,那里的人們既不能獲得也不信任西藥和西醫。
西班牙、荷蘭和英國商人把豚鼠帶到歐洲之后,這種動物迅速成為上層社會和皇室的時髦寵物,甚至伊麗莎白女王也飼養豚鼠。有關豚鼠最早的文字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1547年的圣多明哥,因為天竺鼠并非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土產,所以這種動物很可能是被西班牙的旅行者帶來的。西方世界有關豚鼠的首次記載于1554年,出自瑞士自然學家康拉德·格斯納之手。這個含有兩個單詞的學名于1777年首次被俄克斯勒本采用,是其動物學上的種名和屬名的結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