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如何養|養雞應該怎么養
1. 養雞如何養
技術方法
1、圈養
圈養養雞是肉雞常見的養殖方法,搭建大小合適的雞舍,保持環境的通風,每隔2-3天打掃清理一次雞舍,主要喂食全價飼料,接種疫苗以及喂食抗生素,生長速度快。
2、放養
放養養雞對周邊環境的要求較高,既要無污染,也需要周邊沒有天敵,而且此時不用喂食全價飼料,在放養時雞群會自主攝食,但要定期接種疫苗和喂食抗生素,此外放養時的生長速度相對緩慢。
3、半放養
半放養的模式養雞主要出現在郊外或農村,雛雞時在雞舍中圈養,后期在果園等地放養,也可以直接購買生長中期的雞養殖,此時對飼料的選擇更加豐富,而且半放養的模式既能加快生長速度,也能提高抵抗力。
4、無抗養殖
無抗養殖對雞舍的要求較高,在圈養的期間要保證雞舍的清潔,定期消毒,另外在每一餐喂食后,都要及時清理食物殘渣,注意在不同的生長階段,要喂食不同的抗生素,保證雞群的健康生長。
2. 養雞應該怎么養
您好我是身高190.雞的飼養方式主要分為平養和籠養兩種。籠養分為全階梯、半階梯和全重疊等三種形式,我國絕大部分蛋雞和部分肉種雞采用籠養。平養又分為落地散養、網上平養和混合地面平養,肉雞多采用平養。籠養可充分利用雞舍空間,飼養密度較大,投資相對較少,且管理方便,雞不接觸糞便,減少疫病感染。
3. 放養雞的養殖方法
飼養實施方法 :
1、林果地選擇及雞舍建設:一般林果地都可以用于散養雞,但以選地勢高,朝南向陽,通風換氣條件好的林果地為好。林果地內搭建簡易育成雞舍,選背風干燥處用毛竹、木頭等扎成雙坡或單坡頂棚架,高2米左右,用石棉瓦蓋頂和彩條編織塑料布圍墻。舍內地面平整,條件好的用水泥鋪面。
2、林地布置:林內可留有雜草等天然食物,以增加雞群采食量。但雜草切忌過深過密,以免蛇、鼠對雞群傷害,放養林地面積較大時,可多搭幾個臨時蔭棚,棚內安放料槽,飲水器,供雞白天采食,飲水和防風避雨用,擔心雞只被盜或雞只走失,可用尼龍網圍林地一周,高1.5米--2米。
3、日常管理:育雛期結束脫溫后,雞群即可采取林果地散養飼養方式,每天早上將雞放出雞舍,讓其自由活動,采食天然餌料(青草、白蟻、蚯蚓等),同時早上和中午在雞舍、蔭棚內投放一定飼料,讓雞群半飽即可,將飲水器隨時上水,不斷水。下午天黑前將雞趕回,讓雞群食飽后回舍過夜,但關雞時應將料槽內剩余的飼料清除干凈。讓雞群建立開食條件反射,每次開食時吹口哨或用其他聲響,讓雞群適應。幾天后雞群再聽到同一聲響就會立即回來采食,便于管理。
4、雞群全進全出,搞好環境消毒:同一雞群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因為不同日齡雞的飼養、管理、飼料及預防免疫要求不同,如果同養就會造成防疫和管理上的不便。同時每批雞統一出籠后,能統一對雞舍內進行清理、消毒,對舍外林地進行清掃、鏟除、深挖,并空場一段時間以達到自然凈化作用。一般一片林果地飼養2-3批后就應另換場地,將原林地翻挖并空半年后再養雞,這樣效果好。
5、注意觀察雞群:每天早上放雞,白天開料和下午關雞時是對雞群觀察的最好時機,此時應及時觀察雞群的表現狀況,健康雞表現為吃料、飲水速度快,早上放出時爭先跑出,開料時跑來搶食,叫聲響亮。
4. 如何養好雞
要選好飼養場地。天目本雞適宜“四園”飼養,可選擇竹園、桑園、果園、茶園。這“四園”陰涼通風,可避開強陽光,而且又有豐富的食料。讓本雞在四園里自由自在覓食,雞糞還地,蟲類食草喂雞,起到雞壯地肥、防治蟲害的作用。
掌握飼養溫度。天目本雞分兩階段飼養,第一階段在室內喂養,要正確把握好溫度,若溫度過高造成雞群心情煩燥不安,四處亂奔亂跳,消耗體力;溫度過低容易發生成堆,引起疾病而發生死亡。因此,在一周內苗雞在室內喂養,溫度掌握在31至33攝氏度之間,以后每隔2天降低1度,28天以后在野外放養實行全日制自然光照,自由生長。
要注重飼養密度。苗雞在室內時,夏天每平方米10羽,冬天每平米12羽。待到野外放養時,每畝飼養500羽,如果飼養太密會造成“自啄自”現象,把背毛啄光、肛門啄破出血,使雞形外觀難看,質量下降,商品率不高,甚至賣不起價錢。
做好疫病防治。天目本雞野外生長、抗病力強,但在幾個環節上還是要預先做好防治工作。1至4日預防支氣管炎,7至10日用疫苗滴鼻,14日后用法氏囊,24日后用法氏囊飲水,28日后用疫苗滴眼,30日用新城疫飲水,60日用1系新城疫肌注。無論是肌注滴鼻或飲水,疫苗稀釋時都必須搖均勻,提高藥用效益。
搞好清潔衛生。防治雞病是提高養雞效益重要環節。由于天目本雞野外飼養,有些疫病還難發現,如果不引起重視,一旦發現過遲危害極大。因此,一定要經常不斷觀察雞群健康狀況,要在室內每周消毒一次,室外注意飲水衛生,食盒和飲水器要經常消毒,做到飲水清潔,一旦發現雞病要立即隔離,場地消毒,確保雞群健康安全。
要關注出售時間。野外放養本雞生長期間長,但應掌握飼養時間。過早出售肉質不結實味道不鮮,過遲雞體過大,消費者不歡迎,飼養戶耗料多,成本提高,效益降低。一般應掌握公雞90天出售,每羽2至3公斤;母雞120天出售每羽2至2.5公斤,適宜3口之家用一餐,達到消費者、飼養者雙贏效益。
5. 養雞高手讓你怎樣養雞
來看看養雞高手給你的兩點建議
1飲水技術
雛雞一般不知道喝水,育雛頭幾天,飲水器、盛料器應離熱源近些,便于雞取暖、飲水和采食。飼養人員要及時教小雞飲水,將小雞的喙在飲水器中浸下,以幫助其找到水源。
第二天飲水中加百病消(按每毫升百病消加水2升計),連喂3天,預防雛雞白痢病。雛雞的需水量與品種體重和環境溫度有關。雛雞損失10%的水分就會發生嚴重紊亂,損失20%就會死亡。所以初飲后無論何時都不能斷水(伙水免疫前的短暫停水除外),而且要保證飲水的清潔,盡量飲用自來水或清清的井水,避免飲用河水,以免水源污染面致病。
飲水器要刷洗干凈,每天至少換水2次。正常情況下,飲水量為采食量的1-2倍。但應注意,當雛雞發生異常時如發生疾病或飼料中食鹽蛋白質含量過高時,均會使維雞飲水量突然增加,要防止斷飲或暴飲現象發生。
2喂料技術
雛雞飲水3小時后,當有1/3的雞有尋食表現時喂第一次料。開食過早,影響雛雞腹內卵黃的吸收,開食過遲,雛雞體力消耗過大影響以后生長和成活。
“先飲水、后喂料”的開食原則是提高雛雞成活率的有效手段。常用的開食料有玉米、小米、碎米等,用開水燙直接撒在牛皮紙上或消毒過的塑料布上,讓雛雞自由啄食生產實踐中,最好用帔碎顆粒配合飼料直接飼喂。
1周齡后,逐漸改用料槽或料桶喂飼配合飼料。料槽或料桶大小和高度應隨雞齠增大而逐漸調整。喂時宜少喂勤添,第一大喂2-3次,以后每大5-6次,6周逐漸減少到每天4次。
6. 養雞如何養肝
1、雛雞開口藥,抗應激
當養雞網友剛剛把雞接到家里的時候,不管是剛出殼的也好,還是脫溫雞也好,經過了長途運輸,此時雞群處于脫水,饑餓的狀態下,第一時間用上葡萄糖會解除這種應激。
一般用量是3%~5%比例飲水,即100斤水加入3斤~5斤葡萄糖粉。
2、保肝通腎
由于用藥過度導致的肝臟腫大,一定要用保肝護腎的藥物;
葡萄糖能促進新陳代謝,對肝臟具有保護功能,保肝要搭配VC原粉;
養雞廠,生產的白色肉
用法:葡萄糖是5%飲水,VC是1g兌水30斤到40斤,晚上飲水就可以。
通腎搭配小蘇打粉(一般用量是千分之二),注意葡萄糖和VC都一定要選擇原粉,效果最好。
7. 養雞如何養腸道
答:小米、米飯、青菜、碎玉米等。小米,營養元素豐富,小雞吃后能補充能量。
2、面包,質地柔弱細膩,小雞進食便利,有利于腸胃健康。
3、青菜,將其煮熟后剁碎成小塊,以免小雞噎住。
4、米飯,每天只需要喂一次。
5、玉米,汁水較多,是小雞最喜歡的食物之一。小雞的腸胃比較脆弱,在飼喂過程中要根據雞苗的長勢進行喂食,剛出生的小雞主要喂煮熟后的小米,生長2個月后可以投喂面包、白菜以及米飯等。
8. 養雞怎么養
一、首先說“飼”
飼的意思就是飼喂,飼養。給雞群添食、喂水。所以看起來是比較簡單,作為飼養員,只要把飼料添上,把水加好,就算完成工作了。其實不然,在飼喂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注意,去調試。尤其是規模較大的養殖場,更是應該多加注意。比如:
1、自動加料機加料,會出現加不勻的現象,機器行進速度不均勻,忽快忽慢,導致料槽里的飼料高一堆低一堆,高的地方吃不完,會變質,低的地方不夠吃,導致雞缺乏營養,缺乏抵抗力。
2、水線經常發生堵塞,污垢沉積,或者會有乳頭壞掉,發生漏水。雞群就會渴死,或者渾身濕透而發生疾病。
3、自配料時,是否檢查各種原料的質量,有無發霉變質,有無過期的。用全價飼料,是否仔細檢查有無潮濕,有無異樣等等。如果不檢查,一旦出現一次不好的飼料給雞吃了,就可能導致腺胃炎,腸炎或者其它的疾病。
4、水源檢查,飲水是否干凈,雜質,礦物質,酸堿度是否超標,是否有消毒劑等,這些都要隨時注意。因為雞群飲水量巨大,就算平時都沒事,但是有一次也會導致很大的損失。
二、然后說“養”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養“雞”,而是在養“病”。為什么這么說?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雞是活的動物,而細菌和病毒也是,我們在給雞創造適合于它生長的環境的同時,更加給細菌和病毒創造了適合于生長的環境。比如:
1、大腸桿菌喜歡PH值在7.2—7.4的環境里生長,而我們平時不注意消毒,就會給它創造這種環境,讓它肆意生長。這就相當于我們在“養”大腸桿菌,而且養的很好,它長得很快。
2、球蟲喜歡潮濕的環境,而我們平時注意調節濕度,或者說不會想辦法調節濕度,那就給球蟲創造了生長環境,這時,我們又“養”了球蟲,讓它肆意生長。然后我們再治,吃各種各樣的藥,這不是跟自己鬧著玩兒嗎?
3、還有支原體,各種病毒等病原體,都喜歡侵害體質虛弱,抵抗力不行的雞群。然而我們平時不注意通風、不降低飼養密度,不注意增加營養,不注意保健,或者總是給雞群制造各種各樣應激。就正好合了病毒的意,正好給病毒創造了合適生長條件,讓它乘虛而入。仔細想,我們養雞不是在養雞,而是在培養病毒,給病原體創造溫床。
三、再說“管”
究竟要管什么呢?有的人說,當然是管雞,養雞不管雞,難道管鴨?
其實,“管”包含的內容很多,對于飼養員來說,首先要管雞,然后還要管設備。管雞要求會通風,會保溫,會調節濕度、密度和光照,會觀察雞群狀態,會防疫。管設備要求會做電工,會做焊工,會做維修工,會做搬運工。在現代化的雞場,規模較大,設備都很先進,同時也很復雜,一旦哪個設備出了點小問題,運轉不正常了,養雞的人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否則就會越壞越多,越來越不能用,等到問題大了,再去找別人維修,不但成本會加大,而且還會耽誤事情。如果是突發性的事故,比如說停電,或者飼料機電機超負荷,或者刮糞機突然不轉了,風機突然不轉了,就會對雞群造成影響,小的造成應激,大的造成傷亡。
而對于養殖場的老板,或者經理來說,要管的則是飼養理念,防治措施,對疾病防控嚴格把關,對疫苗獸藥嚴格把關。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工人的嚴格教育和把關。怎樣管好工人,讓他們認真負責,不偷懶,不耍滑,不跟老板對著干,怎樣讓他們有主人翁意識,為雞場著想,怎樣形成融洽、歡樂,積極向上的氛圍,也是老板們必修的功課。假如管理不當,讓工人產生厭惡的情緒,該通風不通風,該加溫不加溫,該巡查不巡查,那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四、最后說“理”
這個理,可以解釋為理解,道理,理事。
我們要理解雞的生理習性,理解雞的生長條件,理解雞的感受。我們要知道養雞、防疫、治病的道理,疾病是怎樣來的,又該如何讓它走?防疫的目的是什么,怎么防才有效?養雞怎樣才能效益最大化?不能只為了省錢,節約,而使用廉價飼料,廉價藥品,結果造成雞養不好,病治不好的局面。對于養雞的各種事物,我們要常理,要理透。不能做個甩手掌柜,什么也不理,只知道數錢。一旦雞群出了問題,才著急,四處求醫,最后不但數不到錢,反而虧損。
所以說,養雞是個簡單的事情,但又不是個簡單的事情,要想把雞養好,有利可圖,還真要下一番功夫,細心加耐心。返回來說,一旦功夫下足了,門道搞通了,養起雞來也就輕松了,事情就好做了,掙錢也就變得簡單了。
9. 養雞如何養殖
1、雞場規劃設計、建設以及設備管理技術。解決住得好問題,前者可以通過專業的第三方服務獲取,但設備管理技術要靠自己,不然設備罷工就會影響雞群的生產和健康。比如風機出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雞舍溫度很快就會上升,空氣也會變得污濁。
2、精細化飼養管理技術。解決管得好問題,主要包括精準飼喂、良好環境衛生、溫度、濕度、風機調控、定時巡檢等。
3、自配料技術。解決吃得好問題,主要包括3點:一是采購小型飼料加工設備建設一個飼料生產車間,二是選擇靠譜的預混料、玉米、豆粕供應商,三是根據推薦配方生產雞飼料。
4、生物安全防控技術。解決防得好問題,主要包括雞場清潔與消毒、人員封閉管理、車輛洗消、免疫、疾病診治、驅蟲等。
5、糞污處理技術。解決環保問題,隨著公民環保意識的覺醒,環保已成為養雞業的高壓線,要想可持續發展,雞場必須掌握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目前堆肥法、立式發酵罐法使用較多。
養雞的4大方法
1、圈養。目前行業內主流的養雞方法。雞全程生活在狹小空間,飼養密度大,吃的是全價飼料,一生會打很多種疫苗,有病會用抗生素,生長速度快。
2、放養。三四十年前的主流養雞方法,目前仍有極少數農戶采用。雞不吃全價飼料、不打疫苗、不用抗生素,生長速度慢。
3、半放養。前期圈養,后期放養。農村土雞養殖絕大多數采用這種模式,不少農戶甚至直接從雞場買半大的雞回來放養。
4、無抗養殖。近年興起的一種養雞方法,只有極少數雞場在做,與圈養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全程不使用抗生素。
結語
總之,雖然養雞涉及的技術很多,但只要掌握上述5種基本就能養好雞。另外,養雞的4大方法中,圈養賺錢的難度最低。
10. 養雞如何養蟲
育蟲養雞的十二種方法如下:
1.稀粥育蟲法:選三小塊地輪流在地上潑稀粥,然后用草等蓋好,兩日后盡生小蟲子,輪流讓雞去吃蟲子即可。注意防雨淋、防水浸,下同。
2.稻草育蟲法:控一寬0.6m、深0.3m的長方形土坑,將稻草切成6-7cm長,用水煮1-2小時后,撈出倒入坑內,上面蓋上6-7cm厚的污泥(水溝泥或塘泥等,下同)、垃圾等,后再用污泥壓實,每天澆一盆洗米水,約過8天即生蟲子。此時,可翻開讓雞啄食即可。食完后再蓋好污泥等,照樣澆洗米水,可繼續生蟲子,繼續喂雞。
3.豆餅育蟲法:把少量豆餅(花生麩等)碾(敲)碎后與豆腐渣一起發酵,發酵好后再與秕谷、樹葉等混合,放入20-30cm深的土坑內,上面蓋一層稀污泥,再用草等蓋嚴實,經過6~7天即生蟲子,可喂雞。
4.豆腐渣育蟲:把1-2kg豆腐渣倒入缸內,再倒入一些洗米水,蓋好缸口,過5-6天即生蟲子,再過3-4天蛆蟲即可讓雞采食。用6只缸輪流育蟲可滿足50只雞需要。
5.混合育蟲法:挖一深0.5m的土坑,底鋪一層稻草,稻草上鋪一層污泥,如此層層鋪至坑滿為止,以后每天往坑里澆水。經10余天即生蟲子,可喂雞。
6.腐草育蟲法:在土質較肥處,挖寬約1.5cm、長1.8m、深0.5m的土坑,底鋪一層稻草,其上鋪一層豆腐渣,然后再蓋一層牛糞,糞上蓋一層污泥,如此鋪至坑滿為止,后蓋層草。經一周左右即生蟲子。
7.牛糞育蟲法:在牛糞中加入10%米糖和5%麥糠(或0.1%酒餅粉)拌勻,堆在陰涼處,上蓋雜草,秸稈等,后用污泥密封,約過20天即生蟲子。
8.酒糟育蟲法:酒糟10kg加豆腐渣50kg混勻,在距離房屋較遠處,堆成饅頭形或長方形,過2-3天即生蟲6子,5-6天后可讓雞采食。
9.馬糞育蟲法:在較潮濕地方挖一長寬各1-2m、深0.3m的土坑,底鋪一層碎雜草,草上鋪一層馬糞,糞上再措施一層麥糖,如此一層一層鋪至坑滿為止,后蓋層草,坑中每天澆水一次,經一周左右即生蟲子。
10.雜物育蟲法:將鮮牛糞、雞毛、雜草、雜糞等易生蟲子雜物混合加水調成糊狀,堆成1m高、1.5m寬、3m長的育堆,堆頂部及四周用稀泥巴抹一層,堆頂部再用草等蓋好,以防太陽曬干。過7-15天即生蟲子。
11.麥糖育蟲法:在庭院角處堆放兩堆麥糖,分別用草泥(碎草與衡泥巴混合而成)糊起來,數天后即生蟲子,輪流讓雞采食蟲子。食完后再將麥糖等集中起來堆成堆照樣糊草泥,又可生蟲子。
12.挖洞育蟲法:在屋前或屋后挖長寬深各0.8-1米的洞,放入松木屑1擔,撒上米酒200-250毫升(也可用淘米水)淋濕松木屑,上蓋松葉1周后洞中就有蟲生出供雞蛋食用。
11. 養雞如何養毛色好
家雞的養殖方法。
利用草山草坡、果園林地、庫壩河灘等天然的青飼料和昆蟲、蚯蚓等動物性飼料庫這一資源優勢,且隔離條件好,疾病發生少,成活率高,投資少,利用我國土雞好動活潑、覓食力強的特性,從大自然獲得所需要的部分青飼料和蛋白質飼料降低了飼養成本,又使家雞具有了野味。
一、品種選擇 我國的優質土雞,如桃源雞、仙居雞、固始雞、肖山雞、莊河雞、三黃雞、清遠麻雞、杏花雞等,具有體型小,毛色美觀,活潑好動,耐粗飼,抗病力強的特點,適于放養。而且產蛋率高,蛋的品質好,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可口,深受食客和養雞戶的喜愛。
二、棚舍的搭建
(一)場址的選擇。 場址應選在避風向陽,地勢較平坦,不積水的草山草坡,旁邊應有樹林或果園,以便雞群在太陽猛烈時到樹蔭下乘涼,還要有一片比較開闊的地帶,最好有青草、沙粒,讓雞自由的棲息和啄食。
(二)搭棚方法。 一般棚寬4~5米,長7~9米,中間高度1.7~1.8米,兩側高0.8~0.9米。覆蓋層通常用3層,由內向外先用油氈蓋第1層,以擋住陽光的直射;第2層蓋稻草,以防水蒸氣落入雞棚內;最上一層蓋薄膜防水保溫,在棚頂的兩側及一頭用沙土磚石把薄膜油氈壓住,棚的另一頭開一個出口,以利飼養人員及雞群出入,也便于通風換氣。對棚的主要支架用鐵絲分四個方向拉牢,以防暴風雨把大棚掀翻。
(三)清棚和消毒。 對循環生產,若需利用舊棚,每一批肉雞出欄以后,應對雞棚進行徹底清掃,將糞便、墊草、剩料分別清理出去,更換地面表層土,清洗工具。最好利用新棚,無污染的草山草坡,實行游牧飼養。對棚內土面及用具先用3%~5%的來蘇爾水溶液進行噴霧和浸泡消毒,然后再進行薰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25毫升福爾馬林加12.5克高錳酸鉀。原飼養過雞的草山草坡也應先在地面上撒1層熟石灰,然后進行噴灑消毒。
(四)鋪設墊草。 為了保暖,通常需鋪些墊料。墊料要求新鮮無污染,松軟,干燥,吸水性強,長短粗細適中,種類有鋸屑、小刨花、稻草、谷殼等,可以混合使用。使用前應將墊料曝曬,發現發霉墊草應當挑出。鋪設厚度以3~5厘米為宜。但要平整,距離熱源最少10厘米以上,以防火災發生。
三、雞群的飼養管理
(一)雛雞的飼養管理。
1.適時飲水與開食:雛雞進入育雛室后,讓雛雞休息半小時至1小時,便可以喂水。一般喂水先于喂料,但亦可同時進行,因為喂料也可促它飲水,水的溫度以32℃左右為宜,水不要太熱,更不可飲冷水,頭2天可飲用高錳酸鉀溶液。飲用稀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有利于消炎、殺菌,預防雛雞白痢病。雛雞飲水后,能迅速排出胎糞,既可促進雛雞的新陳代謝,也可刺激食欲。 一般開飲后即可開食。開食時可用碎米或玉米粉。目前常用小雞配合顆粒料開食,亦可喂雛雞料。把開食飼料撒于鋪在墊料上的紙面上或淺顏色的塑料布上,讓雛雞自由采食。雛雞的消化力較差故必須喂給容易消化、營養全面的飼料。雛雞相對增重快,新陳代謝旺盛,要少量多餐。雛雞出殼2天后,食欲旺盛,此時喂料要定時、定量。喂飼時,每次不要讓雛雞吃得太飽,但又切忌讓雞受餓,一般以喂八成飽為宜。吃得過飽,會引起消化不良;飼喂不足,又會影響雛雞的生長發育,甚至會引起啄食惡癖。每餐喂八成飽,可保持雛雞旺盛的食欲。每次喂料量以15~20分鐘吃完為宜。
2.適宜的環境溫度與濕度:育雛成敗的關鍵之一是能否給予雛雞適宜的溫度。雛雞出殼時,孵化房的溫度為37.5℃,雛雞從孵化房轉到育雛室后,溫度不宜相差過大。出殼雛雞,絨毛疏而短,御寒能力低,雛雞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健全,體溫調節功能差;同時,雛雞的食量較少,由吃入的飼料轉化成的熱能,難于維持體溫的恒定,尤其是寒冷季節更是如此。故此必須給予雛雞適宜的環境溫度。溫度對雛雞的體溫調節、采食、運動以及對飼料的消化吸收都關系極大。如果溫度過高,雛雞代謝機能受到障礙,食欲減退,體內水分大量散失,會造成生理機能失調,影響生長發育,體質衰弱,以致死亡率增加。同時溫度過高,還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引起啄肛惡癖。如果溫度過低,雛雞受涼就會相互擠壓(俗稱扎堆),因互相踩踏堆壓而造成傷亡。此外溫度過低,也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引起感冒、拉稀,誘發白痢病。所以,溫度過高、過低對雛雞都是不利的。雛雞適宜的溫度以育雛器下的溫度為例:1~2日齡時是34~35℃;3~7日齡是32~34℃;第2周為30~28℃;第3周為28~26℃。育雛期在冬春季每周下降2℃,夏秋季每周下降3℃,降至21℃為止。 雛雞對濕度的要求,第1周相對濕度在70%~75%,第2周下降到60%,第3周以后盡量保持在55%~60%的水平上。濕度過大,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容易誘發球蟲病,要勤換墊料,并加強通風換氣;濕度過小,即太干燥,使雛雞呼吸加快,體內的水分隨呼吸而大量散發,腹內剩余蛋黃吸收不良,影響雛雞的發育,可用水盆盛水,讓其自然蒸發,達到增濕的目的。
3.注意分群,加強巡查:強弱病雛分群飼養要經常進行,檢查弱雛最好在早晨第1次喂食的時候,弱雛易被擠出來,即捉出分群。對那些患病較重的雛雞立即淘汰。經常地、有目的地巡查雞群,及時發現問題,做好細致的護理工作,是獲得優良育雛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意義主要有三點:一是通過觀察雛雞食欲,了解飼料的適口性和投喂量,分析飼料的配合是否得當,飼料有否發霉變質,進行及時的調整,并及時發現雛雞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二是能及時從雛雞的飲食精神狀態、活動狀態、糞便狀態中發現和診治疾病;三是及時發現意外情況,如停電或保溫燈泡壞了,或電源燒著了附著物,雞群發生啄食癖,其他侵擾雞群的獸害、鼠害等,以便及時處理,減少雞只死亡。 (二)生長期的飼養管理。
此期的特點是雞只生長速度快,食欲旺盛,采食量不斷增加。這時主要形成骨架和內臟。飼養目的是使雞體得到充分的發育和羽毛豐滿,為后期的育肥打下基礎。飼養方式以放牧結合補飼。一般應注意以下兩點:
1.公母分群飼養:一般公雛羽毛長得較慢,易受環境的影響,爭斗性也強,同時對蛋白質及其中的賴氨酸等的利用率較高,因而增重快,飼料效率高。此外,公雞個體壯,競食能力強,而母雞由于內分泌激素方面的差異,沉積脂肪能力強,因而增重慢,飼料效率差。公母分養,各自在適當的日齡上市,便于實行適宜于不同性別的飼養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整齊度,降低殘次品率。 生長期全期采用定時飼喂補飼,把飼料放在料桶內或直接撒在地上,早晚各1次,吃凈吃飽為止。
2.驅蟲:一般放牧20~30天后,就要進行第1次驅蟲,相隔20~30天再進行第2次驅蟲。驅蟲主要是指驅除體內寄生蟲,如蛔蟲、絳蟲等。可使用驅蛔靈,左旋咪唑或丙硫苯咪唑。第1次驅蟲每只雞用驅蛔靈半片。第2次驅蟲每只中雞用驅蛔靈1片。可在晚上直接口服或晚餐時把藥片研成粉料,先用少量飼料拌勻,然后再與晚餐的全部飼料拌勻進行喂飼。一定要仔細將藥物與飼料拌得均勻,否則容易產生藥物中毒。第2天早晨要檢查雞糞,看看是否有蟲體排出,然后要把雞糞清除干凈,以防雞只啄食蟲體。如發現雞糞里有成蟲,次日晚餐可以同等藥量驅蟲1次,以求徹底將蟲驅除。
(三)育肥期的飼養管理即10周齡后到上市的時期。此期的飼養要點是促進雞體內脂肪的沉積,增加肉雞的肥度,改善肉質和羽毛的光澤度。做到適時上市。在飼養管理上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隨著肉雞的日齡增加,體內增長的主要組織與中雞階段有很大差別,由長骨骼、內臟、羽毛到長肉和沉積脂肪。肉雞沉積適度的脂肪可改善雞的肉質,提高商品屠體外觀的美感。因此,此期一般應提高日糧的代謝能,相對降低蛋白質含量,肉雞育肥期的能量水平一般要求達到12.54兆焦/公斤,粗蛋白在15%左右即可。為了達到這個水平,往往需增加動物性脂肪。二是育肥期采用放牧育肥的,一方面可以讓雞采食大自然的昆蟲及樹葉、草根等,節約飼料;另一方面可以增強群體的體質,提高雞的肉質風味,使上市雞的外觀、肉質更適應消費者的要求。但在進入育肥期應減少雞的活動范圍,相應地縮小活動場地,目的是減少雞的運動,利于育肥。三是重視殺蟲、滅鼠和清潔消毒工作。老鼠既偷吃飼料、驚擾雞群,又是疾病傳播的媒介。 蒼蠅、蚊子也是傳播病源的媒介。所以要求每月毒殺老鼠2~3次(要注意收回毒鼠、藥物)。要經常施藥噴殺蚊子、蒼蠅,育肥期間,棚舍內外環境,飼槽、工具要經常清潔和消毒,以防引入病原,要特別注意禽出敗的發生,要有針對性地做好藥物的預防工作,提高育肥雞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