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鳥習性,|灰椋鳥怎樣訓練
1 灰椋鳥產地
灰椋鳥分布于中國、日本、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蒙古、俄羅斯(外貝加爾湖東南部,往東至俄羅斯遠東烏蘇里、薩哈林島南部、庫頁島南部)、越南。
旅鳥: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北馬里亞納群島、菲律賓和泰國。
中國繁殖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和東南部、河北、山西、寧夏賀蘭山、甘肅南部和西部蘭州、四川東北部鄰水以及青海東部和東北部,亦有部分繁殖于河南和山東北部。越冬或遷經于河北、河南、山東南部,往南至長江流域、東南沿海以及臺灣、香港和海南島,往西至四川西部、貴州和云南。
繁殖期5-7月。營巢于闊葉樹天然樹洞或啄木鳥廢棄的樹洞中,也在水泥電柱頂端空洞中和人工巢箱中營巢。通常成群到達繁殖地,4月末5月初開始分散成對,5月初至5月中旬即開始尋找巢位筑巢。有時在繁殖期間亦見有成小群在一起營巢繁殖的,未見有明顯占區和種內競爭現象。巢呈碗狀,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草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羽毛和細草莖。雌雄鳥共同筑巢,每窩產卵通常5-7枚,偶爾有多至8枚和少至4枚的,1天產1枚卵。卵為長卵圓形,翠綠色或鴨蛋綠色,大小為28-30mm×20-22mm,平均29.2mm× 20.8mm。第四枚卵產出后即開始孵卵。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有時雄鳥亦參與孵卵,孵化期12-13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2 灰椋鳥飼養方法
灰椋鳥性喜成群,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群活動。常在草甸、河谷、農田等潮濕地上覓食,休息時多棲于電線上、電柱上和樹木枯枝上。平原地區常結群活動,在山區多活動于開闊地段,接近農田、水田的林緣。飛行迅速,整群飛行。鳴聲低微而單調。當一只受驚起飛,其他則紛紛響應,整群而起。
灰椋鳥在中國東北、華北等北部地區主要為夏候鳥,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為冬候鳥。每年3月末4月初開始遷至北方繁殖地,秋季于8-9月份即開始集群南遷,遷徙時常集成大群。 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所吃昆蟲種類主要有鱗翅目幼蟲、螟蛾幼蟲、螞蟻、虻、胡蜂、蝗蟲、葉甲、金龜子、象鼻蟲等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和雙翅目昆蟲。秋冬季則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主。
3 灰椋鳥價格
灰椋鳥會說話的話,一般都在100元左右,而各地價格不一。
灰椋鳥雄鳥自額、頭頂、頭側、后頸和頸側黑色微具光澤,額和頭頂前部雜有白色,眼先和眼周灰白色雜有黑色,頰和耳羽白色亦雜有黑色。背、肩、腰和翅上覆羽灰褐色,小翼羽和大覆羽黑褐色,飛羽黑褐色,初級飛羽外翈具狹窄的灰白色羽緣,次級和三級飛羽外翈白色羽緣變寬。尾上覆羽白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外側尾羽黑褐色,內翈先端白色。頦白色,喉、前頸和上胸灰黑色具不甚明顯的灰白色矛狀條紋。下胸、兩脅和腹淡灰褐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白色。翼下覆羽白色,腋羽灰黑色雜有白色羽端。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僅前額雜有白色,頭頂至后頸黑褐色。頦、喉淡棕灰色,上胸黑褐色具棕褐色羽干紋。
虹膜褐色,嘴橙紅色,尖端黑色,跗蹠和趾橙黃色。
4 灰椋鳥簡介
灰椋鳥(學名:Sturnus cineraceus):是雀形目椋鳥科的物種,體型較北椋鳥稍大,頭頂至后頸黑色,額和頭頂雜有白色,頰和耳覆羽白色微雜有黑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紅色,尖端黑色,腳橙黃色。
棲息于平原或山區的稀樹地帶,繁殖期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主要取食昆蟲,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中國為黑龍江以南至遼寧、河北、內蒙古以及黃河流域一帶的夏候鳥,遷徙及越冬時普遍見于東部至華南廣大地區。
性喜成群,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群活動。常在草甸、河谷、農田等潮濕地上覓食,休息時多棲于電線上、電柱上和樹木枯枝上。平原地區常結群活動,在山區多活動于開闊地段,接近農田、水田的林緣。飛行迅速,整群飛行。鳴聲低微而單調。當一只受驚起飛,其他則紛紛響應,整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