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撥鼠的特點,|土撥鼠多少錢
1 土撥鼠簡介
土撥鼠(學名:prairie dog),屬嚙齒動物,成年后平均體重為4.5公斤,最大可成長至6.5公斤,身長約為56公分。土撥鼠與松鼠、海貍、花栗鼠等皆屬于嚙齒目松鼠科。土撥鼠主要以素食為主,食物大多為:蔬菜、苜蓿草、萵苣、蘋果、豌豆、玉米及其它蔬果為主,一天最多可以吃上五公斤的綠色蔬果。
土撥鼠與松鼠、海貍、花栗鼠等皆屬于嚙齒目松鼠科。平均體重為4.5公斤,最大可成長至6.5公斤,身長約為56公分。
土撥鼠體短身粗,長37~63厘米。頸部粗短,尾、耳皆短,耳殼黑色。頭骨粗壯,上唇為豁唇,上下各有一對門齒露于唇外,兩眼為圓形,眶間部寬而低平,眶上突發(fā)達,骨脊高起,身體各部肌腱發(fā)達有力。體毛短而粗,毛色因地區(qū)、季節(jié)和年齡變異。被毛多為棕、黃、灰色。母土撥鼠有6~7對乳頭。
嘴部前方上下各有兩只牙齒(門齒),主要用來切斷食物。前齒生長速度很快,因此必須經常咀嚼纖維質高的食物,否則會發(fā)生因為前齒生長過長而無法進食的情況。
2 土撥鼠生活習性
土撥鼠善于挖掘地洞,其洞穴通常都會有兩個以上的入口,以策安全。多數都在白天活動,喜群居,善掘土,所挖地道深達數米,內有鋪草的居室,非常舒適。它們不貯存食物,而是在夏天往體內貯存脂肪以便冬季在洞內冬眠。土撥鼠并不是田鼠。與其它鼠類的區(qū)別之一是:土撥鼠的洞口較大,且洞外有土撥鼠常走的路痕跡。
土撥鼠棲息于平原、山地的各種草原和高山草甸。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強,洞道深而復雜,多挖在巖石坡和溝谷灌叢下。從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土撥鼠丘。白天活動,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優(yōu)良牧草,耐饑餓,不飲水,喜食含水量大的多汁飼料。野棲土撥鼠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的葉、莖,豆科植物的花為食,且有季節(jié)性變化,在飼養(yǎng)條件下表現為雜食性。土撥鼠易馴化,不傷人,不耐熱,怕曝曬,抗病力強。當氣溫長時間低于10℃以下時,就自然冬眠,時間可長達3-6個月,當氣溫轉暖后自然蘇醒。
3 土撥鼠怎么養(yǎng)
土撥鼠主要以素食為主,食物大多為蔬菜、苜蓿草、萵苣、蘋果、豌豆、玉米及其它蔬果為主,一天最多可以吃上五公斤的綠色蔬果,每天要供應新鮮的水和食物。以人工方式飼養(yǎng)時,除了新鮮蔬果之外,建議飼喂兔子飼料而不要用老鼠飼料,以減少其心血管、內分泌失調及體重過重等疾病。
土撥鼠是草食性動物,凡牛、羊、兔采食的飼料均可喂食。收草、槐、楊、柳、杏等闊葉類植物及玉米、小麥、高梁、麩皮、豆餅等經粉碎用水拌濕后均可飼喂,為保持營養(yǎng)需要,需飼喂配合精飼料。
青年獺、孕獺的精料配方:玉米40%、豆餅10%、麩皮44%、骨粉2%、食鹽1%、血粉3%,每1000克飼料另添加兔貂用多種維生素5克,微量元素少量。
哺乳母獺、仔獺的精料配方:玉米30%、麩皮16%、碎米10%、豆餅15%、血粉5%、 骨粉3%、食鹽0.5%、生長素0.5%、每1000克另加多種微生素10克。
土撥鼠不飲水,主要從飼料中滿足對水分的需要。土撥鼠采食速度快, 十幾分鐘就可吃飽,主要采食時間在日出兩小時和黃昏前兩小時,不需常備草料,但應堅持定時喂料,保持青料與精料按7∶3的比例投喂。
4 土撥鼠的品種
土撥鼠阿爾泰亞種
學名:Marmota bobak baibacina,Brandt于1843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于準噶爾界山)、新疆(阿爾泰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阿爾泰山。
土撥鼠天山亞種
學名:Marmota bobak centralis,Thomas于1909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于新疆(天山山地)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喀什北。
土撥鼠內蒙亞種
學名:Marmota bobak sibirica,Radde于1862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于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外貝加爾地區(qū)。
學名:Marmota bobak bobak,Muller于1776年命名。分布烏克蘭,俄羅斯歐洲區(qū)域。
學名:Marmota bobak kozlovi,Fokanov于1966年命名。分布在在伏爾加河地區(qū),薩拉托夫市附近。
學名:Marmota bobak schaganensis,Bazhanov于1930年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