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裙魚的特點,|黑裙魚如何喂養
1 黑裙魚簡介
黑裙魚屬于小型魚,在自然界中成長體長可達6-8厘米,在水族箱中飼養的黑裙魚體長約為3-6厘米。黑裙魚的特點是,當他們受驚時體色會變淡,并且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上的黑色也會變淡。
屬脂鯉科,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巴西、烏拉圭、玻利維亞及阿根廷等地。黑裙魚在自然界中長約6-8厘米,水族箱養殖的一般長約3-6厘米,體高,側扁,近似菱形。臀鰭寬大,脂鰭較小,胸鰭、腹鰭、尾鰭均為白色。
別稱:黑牡丹、黑襯裙、黑扯旗魚、喪服魚、半身魚、黑扯旗、黑掌扇魚
門:脊索動物門
綱:輻鰭魚綱
目:脂鯉目
科:脂鯉科
屬:裙魚屬
拉丁學名:Gephyrocharax melanocheir
界:動物界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亞綱:新鰭亞綱
亞目:脂鯉亞目
亞科:Stevardiinae
分布區域: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巴西、烏拉圭、玻利維亞、阿根廷
2 黑裙魚價格
黑裙魚的體型和同屬的其他品種相似,并且黑裙魚有食卵的習性,所以當黑裙魚繁殖后一定要記得將雌雄魚撈出來隔離。
黑裙魚最大特點是:從背鰭起到尾部后緣,包括背鰭、臀鰭、脂鰭,后半身均為黑色,而前半身均為銀白色,上面還有黑色縱紋。黑裙魚受驚恐時體色會變淡,隨著魚齡的增長,身上的黑色也會逐漸變淡。
體高、側扁,最長可達8厘米。前半身銀灰色,有2條黑長斑,后半身黑色,背鰭高而短在背鰭上中部。背鰭、脂鰭、臀鰭均黑色,尾鰭深叉形透明無色。臀部與腹部一樣寬大,臀鰭也特別寬大延長直至尾柄,構成了奇特的形體,游動猶如搖滾舞。
3 黑裙魚怎么養
飼養黑裙魚的難度并不大,這是因為黑裙魚對水質要求并不嚴格,一般黑裙魚ph在6.8-7.0,硬度為4,水溫為20-25攝氏度的水中都能生活。
黑裙魚繁殖時水溫宜保持在27~28℃,水質為微酸性軟水,水體四角密植茂盛水草。產卵結束后立即將親魚撈出,因為此魚有自食其卵的習性。黑裙魚在21~32℃的水溫下均生長良好,最適宜的水溫為24~26℃,適合飼養在水草缸中。
黑裙魚的食量大,并且攝食兇,他們在水族箱中屬于中層魚,雖然黑裙魚攝食兇,但是他們的性格溫和,可以和很多燈魚共同飼養。
喂食黑裙魚的飼料并不需要特別注意,他們對飼料的要求非常隨和,人工飼料、動物性飼料都能接受,但是由于他們的食量非常大,所以生長發育的速度也非常快。
4 黑裙魚的壽命
一、皮膚充血病:
1、發病原因。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是魚體長期缺乏光照、水質不良或頻繁換水。
此病多在陰雨季節發生,若不及時治療,輕者影響食欲,重者造成魚類死亡。
2、防治方法。加強光照、降低水位或提高水溫,可抑制此病的蔓延;在10公斤水中溶解1~2克呋喃西林,浸洗病魚10~30分鐘;用3%~5%的濃鹽水,浸洗病魚10~15分鐘。
二、燙尾病:
1、發病原因。魚池水質在由清轉綠的變化過程中,光照強、氣溫高、氣壓低、投餌少等因素導致水溫突然升高、魚池上下層水溫差較大,從而引發觀賞魚燙尾病的發生。燙尾病對魚類雖沒有致命威脅,但對魚的尾鰭形狀及色澤影響較大。如處理不及時會引起尾鰭腐爛,導致水霉菌侵蝕腐爛部位,最后引起爛尾癥。患燙尾病的魚類,各鰭條軟組織部位充滿氣泡,致使魚體失去平衡倒掛于水面上。該病在氣溫25℃以上的季節最易發生。
2、防治方法。對患燙尾病的魚必須及時隔離并立即更換新水,經過1~2天,魚體尾鰭即可恢復正常。在水色較淡的魚池內,對患燙尾病程度較輕的魚類,可加注一些低于池塘水溫的清水以降低水溫,刺激機體新陳代謝,這樣更有利于尾鰭氣泡的排出。另外,對于患燙尾病嚴重的魚類,我們可在換水時用手由上至下按摩尾鰭,促使尾鰭條上的氣泡排出,從而使魚體恢復平衡。
防治方法:可選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10分鐘。也可選用呋喃唑酮3—5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20—30分鐘。或選用土霉素5—8片,溶于10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30分鐘。
三、腸炎
其病原體是點狀產氣單胞桿菌,它是由于魚吃了不潔食物,或攝食過飽消化不良等引起。病魚靜臥缸底,投餌不食,糞便呈乳白色,肛門紅腫。防治方法:可選用2片呋喃唑酮,溶于80x50x40厘米的水族箱中,多次用藥后可康復。也可選用0.02克呋喃西林粉,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20—30分鐘。
四、眼球凸出
癥病魚兩眼外凸,眼球周圍紅腫發炎,多是由于水中細菌感染所致。有時病魚6艮球有白色絮狀菌絲侵染,如不及時治療,眼球失明或脫落。本病發病率較低,但治療困難,死亡率較高。防治方法:可用2—3片土霉素,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10—20分鐘。也可用0.02克孔雀石綠,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魚3—5分鐘,多次用藥后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