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可以養什么蛇|皖南有什么蛇
1. 皖南有什么蛇
吉林沒有。五步蛇又稱百步蛇、尖吻蝮、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是亞洲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臺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五步蛇喜熱,氣溫20—30℃時,活動最頻繁,氣溫高達35—38℃時,多向水邊集中。因此五步蛇在中國分布范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臺灣省。在中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和皖南山區貯量最多。中國之外只見于越南北部。因為吉林無五步蛇。
2. 安徽地區有什么蛇
竹葉青蛇、土斑蛇在蚌埠
安徽:水蛇、白唇竹葉青、白眉腹蛇、灰藍扁尾海蛇
、尖吻蝮〔五步蛇)、金環蛇、眼鏡王蛇、原矛頭蝮
上可以搜到的。
3. 安徽有的蛇
安徽有毒的蛇,頭是黑紅的,應該是紅赤練
4. 皖北有沒有毒蛇
土腳蛇,蝮蛇一種,爬行綱,蝰科。另稱土虺蛇、七寸子、灰鏈鞭、土蛇。是我國平原地帶均有分布的一種的小型毒蛇。在中國廣泛分布于長江中、下游一帶及東部沿海各省,北達遼寧南部及陜西南部。
頭略呈三角形,體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體側各有深褐色圓形斑紋一行。有較強耐寒性。多棲息于平原、丘陵地帶、樹叢、田邊和路旁篷叢等接近水源 的地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土腳蛇、土虺蛇、土蛇
別名
七寸子
灰鏈鞭
界
動物界
名稱解釋
土腳蛇,又名土虺蛇、土蛇。常見土蛇一種,小型蝰蛇,小型蝮蛇。
另稱:土公蛇、土屁股、草上飛、七寸子、土公公、灰鏈鞭、土蝮蛇(陜西洋縣)、土夫蛇(四川東北)、土公蛇(皖北)、土巴蛇(皖南)、麻七寸、爛肚蛇、土地跑(江西)、反鼻蛇、地扁蛇、虺蛇、狗屎塔、狗屎蝮、草上飛、土公蛇、爛塔蛇、灰鏈鞭、得地灰撲(浙江)、土虺蛇(上海)、白花七步倒(江蘇)、土蛇等。
土腳蛇俗稱極多,在各地均有不同叫法,通常指短尾蝮, 也指黑眉蝮蛇,或中國灰蝮蛇。另部分中介蝮蛇也在其內,如陜西、山西地區。該蛇通有特征:頭略呈三角形,背呈褐色、暗褐色(背色在灰褐色至暗褐色之內,部分呈灰紅褐色),體側各有深褐色圓形斑紋一行,呈規則性豹花斑紋,全長約60-70厘米,主要為褐色花斑蛇。
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其中短尾蝮多分布于我國平原地帶,中介蝮分布于山西、內蒙古、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北部高原區域,黑眉蝮蛇分布于山東、遼寧等東北區域。
有較強耐寒性。多棲息于平原、丘陵地帶、樹叢、田邊和路旁篷叢等接近水源 的地方。
有毒,多數為重度毒性,能引起浮腫及劇烈炎癥,時間稍長可致。少數為劇毒,救治不及時可在短時間內死亡。如:黑眉蝮蛇、中介蝮蛇、及部分短尾蝮。
繁殖
為卵胎生。胚胎是在雌蛇的體內發育成長的,小蛇出生之后就能夠獨立生活。因為這樣的生殖方式能夠使小蛇得到最好的保護,所以成活率非常高。每年的5~9月是土腳蛇的繁殖期,每一條雌性蛇可以產下2~8條小蛇。剛出生的小蛇體長在14~19厘米,體重為21~32克。小蛇在進入冬眠之前會脫皮1~2次。
5. 皖北有什么蛇
炸雷子的喝酒風格從皖北興起,大碗喝酒,盛行于懷遠、阜陽、亳州一帶的喝法“走杯”,十分有趣。
主客做定,主人先斟滿一杯,雙手端給客人,是為走杯。只要客人接下這第一杯酒,桌上所有陪客者均會立刻各送上一杯,是為隨杯。
客人望著眼前白花花的一片酒杯,不喝,將被視為對東道主的極大不敬,喝吧,不勝酒力,擔心當場出丑。在一片熱情勸酒聲中,客人往往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
這種既熱情又粗野的近似于鴻門宴的喝法,確實使純樸含蓄的滁州難以接受。
又比如,最近風行于蕭縣一帶“推一圈”的喝法,像蛇的信子,向滁州酒桌伸一伸就縮了回去,再次證明滁州酒文化陣地的固不可破。
所謂“推一圈”就是酒近尾聲,能者自告奮勇地先喝半杯茶,然后按順序每人倒半杯,但不超過自己的標準。這種喝法,逐漸盛行起來。
6. 皖南有哪些毒蛇
安徽南部。
銀環蛇全身體背有白環和黑環相間排列,白環較窄,尾細長,體長1,000—1,800mm,具前溝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污白色。頭背黑褐,幼體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較高,橫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較尖。
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單行。
7. 皖南地區有哪些蛇圖片
皖北,安徽省北部的簡稱,位于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東靠江蘇,南接皖南,西連河南,北望山東。地勢以平原為主,擁有廣袤的淮北平原,處在南下北上、東進西出的戰略要地。主要的通道是歐亞大陸橋,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帶一路經過地區。
有短尾腹、巖棲蝮、蛇島蝮、烏蘇里蝮;東亞腹鏈蛇,黃脊游蛇,赤鏈蛇,赤峰錦蛇、團花錦蛇、白條錦蛇、棕黑錦蛇,玉斑麗蛇,紅紋滯卵蛇,黑眉曙蛇,虎斑頸槽蛇;半環扁尾海蛇,青環海蛇,海蝰。
8. 皖南常見蛇類
我國主要毒蛇分類:
神經性毒蛇:金環蛇、銀環蛇、海蛇
出血性毒蛇:烙鐵頭、尖吻蝮蛇(俗名五步龍)、竹葉青、蝰蛇
出血性混合神經性毒蛇:眼鏡蛇、眼睛王蛇(俗名過山峰)、蝮蛇
其中尤以眼睛王蛇的毒性最為劇烈,被咬傷后應緊急注射抗眼鏡蛇毒血清和抗銀環蛇毒血清,否則極少能夠存活。
以上十大毒蛇是我國分布最廣、毒性最大、也最為常見的毒蛇種類。以皖南山區、武夷山、雪峰山、南嶺、十萬大山、云開大山等地密度最高。
金環蛇Bungarusfasciatus
金環蛇
[學名]Bungarusfasciatus
[分類地位]蛇目眼鏡蛇科
[形態特征]全長1200~1800mm,具前溝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較寬的金黃色環紋,體尾共有19~27+3~5環,黑黃二色寬度約相等。頭背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軀干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圓鈍。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上唇鱗7,2-2-3式。背鱗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腹鱗214~230,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29~39枚。
[分布]我國分布于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云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布于南亞及東南亞。
[生活習性]棲息于海拔180~1014m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夜晚活動。吃蛇,偶爾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動物。卵生,5~6月產卵6~14枚于腐葉下或洞穴中,卵徑45~54mm×20~24mm。
[估計數量]野外已極稀少。
眼鏡王蛇Bungarusmulticinctus
眼鏡王蛇
[學名]Ophiophagushannah
[分類地位]蛇目眼鏡蛇科
[形態特征]具前溝牙的毒蛇。外形一般與眼鏡蛇相似,區別是眼鏡王蛇
①體形較大,常長達3~4m,最大長度紀錄幾達6m
②頭背除典型的9枚大鱗外,頂鱗之后尚有一對大的枕鱗
③頸部擴展時,擴展部位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
④背鱗中段15行,尾下鱗部分成單。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橫斑;腹面黃白色。頸部腹面橙黃色。幼蛇黑色,具34~45個黃白色環玟。
[分布]在我國一般分布于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福建、貴州、廣東、海南、廣西,向北可達浙江南部、四川米易及西藏墨on$2。國外分布于南亞及東南亞。
[生活習性]棲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m的山區,多見于森林邊緣近水處。白晝活動。主要捕食蛇,偶爾吃蜥蜴等。卵生,7~8月產卵20~40枚于枯葉筑成的窩內,卵徑65.5mm×33.2mm。親蛇有護卵習性。
[估計數量]估計國內野外已極少。
圓斑蝰Viperarusselii
圓斑蝰
[學名]Viperarusellisiamensis
[分類地位]蛇目蝰科
[形態特征]全長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與頸區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習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受驚時并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卷成圈,并發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半小時之久.以鼠,鳥,蜥蜴為食,采用突襲方式,軀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離地再向前沖并咬住獵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傷人畜較多,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屬于卵胎生,7--8月份產仔,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
[分布]福建,廣東,廣西;國外見于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等地
白眉蝮Gloydiusblomhoffisiniticus
白眉蝮
[學名]Viperarusellisiamensis
[分類地位]蛇目蝰科
[形態特征]全長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與頸區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習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受驚時并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卷成圈,并發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半小時之久.以鼠,鳥,蜥蜴為食,采用突襲方式,軀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離地再向前沖并咬住獵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傷人畜較多,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屬于卵胎生,7--8月份產仔,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
[分布]福建,廣東,廣西;國外見于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等地.
原矛頭蝮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
原矛頭蝮(龜殼花蛇)
[學名]Trimeresurusmucrosquamatus
[分類地位]蛇目蝰科
[形態特征]體長一般在70--90厘米,尾長16--18厘米,體重50--70克左右.頭呈三角形,頸細,吻較窄,頭頂具有細鱗,并有倒V形褐色紋斑.體背面為棕褐色,在背中央線兩側有并列的暗褐色紋斑.左右相連而成鏈狀,在該紋斑下面還有不規則的小班紋.腹部為灰褐色,有許多斑點.
[生活習性]棲息于山區灌木林,竹林溪邊,住宅區附近陰濕的環境中,常盤踞在柴堆內.多在晚上活動,尾有纏繞性,有時盤纏在樹上或竹子上.由于身體瘦長,捕食,攻擊都比較靈活.以魚,蛙,蜥蜴,鳥為食.小雪至次年清明為冬眠期,常利用樹洞,竹洞作為越冬場所.為卵生,每次產仔5--13枚,自然溫度孵化,孵卵期一般在35--45天.烙鐵頭系管牙類毒蛇.
[分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on$2、河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四川、甘肅、貴州;國外見于印度、緬甸、越南等地.
舟山眼鏡蛇Najaatra
舟山眼鏡蛇
[學名]Najaatra
[形態特征]全長1000~2000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沒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黃白色窄橫紋,在幼體較為明顯。受驚擾時,前半身豎起,頸部扁平擴展,顯露出項背特有的白色眼鏡狀斑紋或此斑紋的各種飾變。腹面污白色,頸腹具灰黑色寬橫斑及其前方的兩個黑點。頭呈橢圓形,與頸區分不十分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沒有頰鱗;上唇鱗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鱗后入眶。第四、五兩枚下唇鱗之間嵌有一枚小鱗。背鱗平滑,中段21(19)行;腹鱗162~182,肛鱗完整或二分,尾下鱗38~53對。
[分布]我國特有種。廣泛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西至廣西東北部、貴州、重慶東南部,包括on$2、海南及香港。
[生活習性]棲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700m左右的平原、丘陵與山區,見于灌叢、竹林、溪澗或池壙岸邊、稻田、路邊、城郊,甚至進入花園或住房。白晝與夜晚均見活動。捕食魚、蛙、蜥蜴、鼠、鳥及鳥蛋、蛇等。每年5月前后出蟄,11月進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產卵7~19枚,卵徑42~54mm×26~31mm;約經50天孵出仔蛇,全長約200mm。
[估計數量]無研究資料。
銀環蛇Bungarusmulticinctus
銀環蛇
[學名]Bungarusmulticinctus
[分類地位]蛇目蝰科
[形態特征]全長1000~1800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污白色。頭背黑褐,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較尖。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上唇鱗7,2-2-3式。背鱗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腹鱗203~231;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37~55枚。本種有2亞種:指名亞種B.m.multicinctusBlyth腹鱗203~218,背面白色橫紋30~50個;云南亞種B.m.wanghaotingi腹鱗213~231,背面白色橫紋20~31個。
[生活習性]息于從沿海低地到海拔1,300m的山區,常見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近水處。夜晚活動,到水邊捕食魚、蛙或蛇類。白晝則隱匿于石下或洞中。4月出蟄,11月進入冬眠。卵生,6月產卵3~15(最高紀錄為20)枚,卵徑29mm×16.5mm~52mm×19mm;孵化期1~1.5月,剛孵出的仔蛇全長200~270mm。
[分布]指名亞種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包括海南與香港。云南亞種僅見于我國云南省西南部。國外分布于緬甸、老撾及越南北部。
灰藍刻扁尾海蛇Laticaudacolubrina
灰藍刻扁尾海蛇
[學名]Hydrophiscyanocinctus
[分類地位]蛇目海蛇科
[形態特征]體型細長,體長可達200厘米,體重0.5--1.5公斤.身體前部為圓形,后部至尾部逐漸變成側扁.體背部青灰色,從頭至尾有51--68個青灰黑色的寬橫紋環繞蛇體.腹部黃色或橄欖色.
[生活習性]生活在近海處,特別喜歡河口的地方.善游泳,離開水則笨拙,呼吸時投身出水面,換入新鮮空氣后又潛入海水中,有趨光習性.主要以鰻類魚為食.卵胎生,每次產仔蛇3--5條.海蛇是一種神經性毒蛇,主要含神經毒素,能麻痹被咬動物的橫紋肌,人咬傷嚴重時可以致死.
[分布]產于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沿海;國外見于印度半島沿海等地.
白唇竹葉青Trimeresurusalbolabris
白唇竹葉青
[學名]Trimeresurusstejnegeri
[分類地位]蛇目蝰科
[形態特征]體長60--75厘米,尾長14--18厘米,體重約60克.頭呈三角形,其頂部為青綠色,瞳孔垂直,呈紅色,頸部明顯,體背為草綠色,有時有黑斑紋,且兩黑斑紋之間有小白點,最外側的背鱗中央為白色,自頸部以后連接起開形成一條白色縱線,有的在白色縱線之下伴有一條紅色縱線.有的有雙條白線,再加紅線.亦有少數個體為全綠色.腹面為淡黃綠色,各腹鱗的后緣為淡白色,尾端呈焦紅色.
[生活習性]棲息于山區陰濕溪邊,雜草灌木叢和竹林中,由于綠的體色和善于纏繞的尾巴,很適應樹上生活,它們常吊掛或攀繞再溪邊的樹枝或竹枝上,體色與棲息環境均為綠色,極不容易被發現.有時也盤踞在石頭上,頭朝著溪流,若受驚擾就緩緩向水中游去.晝夜均活動,夜間更為頻繁.竹葉青是常見的毒蛇,屬管牙類.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的排毒液量為28毫克左右.捕食鳥,蛙,鼠類,有冬眠習性.冬眠期由大雪至驚蟄,5月份出洞.為卵胎生,7--8月產仔,每次產7--8條.剛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傷人.
[分布]甘肅、四川、云南、貴州、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國外見于尼泊爾、越南等地
尖吻蝮Deinagkistrodonacutus
尖吻蝮(五步蛇)
[學名]Agkistrodonacutus
[形態特征]頭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鱗與鼻鱗形成的一短而上翹的突起。頭背黑褐色,有對稱大鱗片,具頰窩。體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個方形大斑塊。腹面白色,有交錯排列的黑褐色斑塊。體形on$2短,最長的雄性1335+206mm,雌性1238+165mm。背鱗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僅有極細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結節的強棱,體表on$2糙;腹鱗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鱗完整。尾下鱗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為雙行。尾尖一枚鱗片側扁而尖長,俗稱"佛指甲"。
[分布]在我國分布范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on$2省。國外只見于越南北部。
[生活習性]生活在海拔100~1.400m的山區或丘陵地帶。大多棲息在300~800m的山谷溪澗附近,偶爾也進入山區村宅,出沒于廚房與臥室之中,與森林息息相關。炎熱天氣,尖吻蝮進入山谷溪流邊的巖石,草叢,樹根下的陰涼處渡夏,冬天在向陽山坡的石縫及土洞中越冬。喜食鼠類、鳥類、蛙類、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類的頻率最高。
[估計數量]尖吻蝮在我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和皖南山區貯量最多。根據各省產區歷年收購尖吻蝮蛇干的數量及重點產區抽樣調查,我國目前尚有野生狀態尖吻蝮一千萬條。蛇園人工飼養的約一萬條
9. 皖南常見的蛇
一、鳳仙花
鳳仙花是很常見的植物,在農村人們會利用它的花朵來染指甲,因此它也叫指甲花。鳳仙花的根莖葉和花朵中,含有硫磺成分,這也是蛇比較害怕的氣味,所以養殖鳳仙花可以防蛇。尤其是在開花的時候,花香濃郁,防蛇效果更佳。
鳳仙花
二、野決明
野決明防蛇效果極好,因此它還叫做蛇滅。野決明屬于草灌木,是一年生的豆科植物,長勢好,一般可以生長到2m以上。該植物有著很強的氣味,人們會感到芳香清爽,但蛇聞到就會害怕,因此在農村人們會將其種植到院子里來防蛇。在夏天的時候,也可以把枝葉和花朵摘下來放到窗邊,也能防止蛇的進入。
三、萬壽菊
萬壽菊的花朵鮮艷,開花時間長,不但能防蛇,還能進行觀賞。萬壽菊的原產地為非洲,在非洲當地人們會將其懸掛到屋內,由于它能散發香味,所以可以驅蟲,種植到院子中的話,可以防止蛇蟲。
萬壽菊
四、土荊芥
土荊芥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株高在50-80cm之間,它是含有毒性的,它的氣味很濃烈,當蛇觸碰之后,它的身體上就會粘上很刺激的臭味,而且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去除的,所以蛇看到后就會遠離。
五、十大功勞
十大功勞的叫法有很多,也叫做狹葉十大功勞、細葉十大功功勞、黃天竹、土黃柏、八角刺、貓兒刺、土黃連、刺黃柏、刺黃芩、貓兒頭(皖南俗稱,貓刺葉)。它是小檗科十大功勞屬植物,可作為藥材,也可盆栽養護。它的防蛇效果很不錯,在某些地區,人們為了防止被蛇咬,會在去田地里時將其放到地上,從而起到防蛇的效果。
10. 皖南有什么蛇種類
1. 銀環蛇,是我國最毒的蛇,也是世界第4毒的蛇,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分布于長江以南江西、浙江、安徽、云南、貴州、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福建等,棲息于平原、丘陵近水處;傍晚或夜間活動,常發現于田邊、路旁、墳地及菜園等處。銀環蛇性情較溫和,一般很少主動咬人,屬國家保護動物。
2. 金環蛇,俗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花扇柄、雨傘柄、或佛蛇。黑色環紋和黃色環紋幾乎等寬,活動于平原、丘陵、山地叢林、塘邊、溪溝邊和住宅附近,毒性十分劇烈,但是不主動咬人。金環蛇夜晚活動,金環蛇分布于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海南,福建,江西,云南,湖北都有其蹤跡。
3. 眼鏡蛇,別名飯匙倩、蝙蝠蛇、脹頸蛇、扇頭風、扁頭風等,喜歡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區的灌木叢或竹林里,山坡墳堆、山腳水旁、溪水魚塘邊、田間、有劇毒,白天活動,主要分布在南方云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可能湖南省永州最多。
4. 短尾蝮蛇,又稱草上飛、地扁蛇、土雞婆, 一種淺褐色到紅褐色的毒蛇,活動于河邊、草坡、林地或遠離水源的荒地、石堆,晝夜活動,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有劇毒。
5. 竹葉青,別名青竹蛇、青竹彪、刁竹青、焦尾巴、赤尾青竹絲頭大,三角形;頸細;尾較短,有纏繞性,善于偽裝,與竹葉色相近,生活于山區樹林中或陰濕的山溪旁雜草叢、竹林中,分布于安徽、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江蘇、江西、四川、云南、浙江、湖南湘西、臺灣等地。
6. 眼鏡王蛇,又稱山萬蛇、過山風、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毒性極強,通常棲息在草地、空曠坡地及樹林里,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廣東等地。
7. 尖吻蝮,別名百步蛇、百花蛇、中華蝮、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等,有劇毒,分布地區有安徽、重慶、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廣西、貴州、廣東及臺灣省。
8.蝰蛇,又稱百步蛇,金錢斑,圓斑蝰,黑斑蝰蛇,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有劇毒,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