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畫魚的畫家|清代畫魚名家
1. 宋代畫魚的畫家
自生江海涯,小大形拳曲。宮簾織以須,水母憑為目。貴將蔽其私,賤用資不足。於物豈無助,況能參鼎肉。——梅堯臣【宋代】《蝦》
1. 自生江海涯,小大形拳曲。宮簾織以須,水母憑為目。貴將蔽其私,賤用資不足。於物豈無助,況能參鼎肉。——梅堯臣【宋代】《蝦》
2. 雙箝鼓繁須,當頂抽長矛。鞠躬見湯王,封作朱衣侯 ——【唐】唐彥謙《索蝦》
3. 天寒水落魚在泥,短鉤畫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亂,此意豈復遺鰍鯢。偶然信手皆虛擊,本不辭勞幾萬一。一魚中刃百魚驚,蝦蟹奔忙誤跳擲。漁人養魚如養雛,插竿冠笠驚鵜鶘。豈知白挺鬧如雨,攪水覓魚嗟已疏。 ——【宋】蘇軾《畫魚歌》
4. 龍卷魚蝦并雨落,人隨雞犬上墻眠 ——【宋】蘇軾《連江雨漲》
5. 跳躍靈于蟹,崢嶸勢若龍;生前無滴血,死后一身紅。 ——熊鑒《詠蝦》
6. 嘉魚薦宗廟,靈龜貢邦家。應龍能致雨,潤我百谷芽。蠢蠢水族中,無用者蝦蟆。形穢肌肉腥,出沒于泥沙。六月七月交,時雨正滂沱。蝦蟆得其志,快樂無以加。地既蕃其生,使之族類多。天又與其聲,得以相喧嘩。豈惟玉池上,污君清泠波。可獨瑤瑟前,亂君鹿鳴歌。常恐飛上天,跳躍隨姮娥。往往蝕明月,遣君無奈何。——《蝦蟆》【唐】白居易
7. 蝦蟆雖水居,水特變形貌。強號為蛙哈,于實無所校。雖然兩股長,其奈脊皴皰。跳躑雖云高,意不離濘淖。鳴聲相呼和,無理只取鬧。周公所不堪,灑灰垂典教。我棄愁海濱,恒愿眠不覺。叵堪朋類多,沸耳作驚爆。端能敗笙磬,仍工亂學校。雖蒙勾踐禮,竟不聞報效。大戰元鼎年,孰強孰敗橈。居然當鼎味,豈不辱釣罩。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懼染蠻夷,失平生好樂。而君復何為,甘食比豢豹。獵較務同俗,全身斯為孝。哀哉思慮深,未見許回棹。——《答柳柳州食蝦蟆》【唐】韓愈
8. 姑孰多紫蝦,獨有湖陽優。出產在四時,極美宜于秋。雙箝鼓繁須,當頂抽長矛。鞠躬見湯王,封作朱衣侯。所以供盤餐,羅列同珍羞。蒜友日相親,瓜朋時與儔。既名釣詩釣,又作鉤詩鉤。于時同相訪,數日承款留。厭飲多美味,獨此心相投。別來歲云久,馳想空悠悠。銜杯動遐思,啰口涎空流。封緘托雙鯉,于焉來遠求。慷慨胡隱君,果肯分惠否?——《索蝦》【唐】唐彥謙
9. 坐臥兼行總一般,向人努眼太無端。欲知自己形骸小,試就蹄涔照影看。——《詠蝦蟆》【唐】蔣貽恭
10. 睅目知誰瞋,皤腹空自脹。慎勿困蜈蚣,饑蛇不汝放。——《蝦蟆》【唐】蘇軾
11. 轆轤金井梧桐晚,幾樹驚秋。晝雨新愁,百尺蝦須在玉鉤。瓊窗春斷雙蛾皺,回首邊頭。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溯流。——《采桑子》【唐】李煜
12. 莓苔翳清池,蝦蟆蝕明月。埋落今如此,照心未嘗歇。愿垂拂拭恩,為君鑒玄發。——《古鏡》【唐】沈佺期
2. 清代畫魚名家
洞庭湖詩句
——唐·唐彥謙《索蝦》
虎落平崖受犬欺,龍游淺灘遭蝦欺.
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
——【清代】 祁珊洲
鱗光一片來,信是真龍種,齊璜有后,薪火可傳也。”
——著名書畫家范曾
天寒水落魚在泥,短鉤畫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亂,此意豈復遺鰍鯢。偶然信手皆虛擊,本不辭勞幾萬一。一魚中刃百魚驚,蝦蟹奔忙誤跳擲。漁人養魚如養雛,插竿冠笠驚鵜鶘。豈知白挺鬧如雨,攪水覓魚嗟已疏。
——【宋】蘇軾《畫魚歌》
龍卷魚蝦并雨落,人隨雞犬上墻眠
——【宋】蘇軾《連江雨漲》
一
河蝦自有成龍志,苦練江湖不記年。
今日舞須騰四海,為迎奧運作宣傳。
二
青蝦曾似細商量,結隊成群出小塘。
騰躍清泉萱紙上,好期善價掛中堂。
三
一彎新月落橋邊,驚煞群蝦未敢前。
恐是釣鉤憑晚下,人間騙局令心懸
3. 宋代畫魚的畫家有哪些
《落花游魚圖》是北宋劉寀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藏于美國圣路易美術館。
此圖開始先畫盛開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開,落花引來群魚爭食、或聚或散,或潛游,或上浮,或回泳,翻藻戲蒲,以示水中的暢泳自然之態。其畫法全用渲染,間或用沒骨法,不見鉤勒,活潑生動。這種表現方法和詩情畫意,獨創一格,多為后人所仿效。
4. 明代畫魚畫家
描了一幅打魚人身影隱沒在綠色水面、一對鱘鰉魚突然從桃花花瓣中躍上而出的早春圖。
5. 宋代畫魚的畫家有誰
晚清民國年間,江西景德鎮一帶聚集了不少創作瓷板畫的藝人。 1928年的一次偶然機會,一位客商預訂瓷板畫,瓷板畫藝人王琦、王大凡聯絡同好鄧碧珊、汪野亭、何許人、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每人畫一幅瓷板畫,畫完之后,很多人看了都非常驚訝和喜歡,請他們八人繼續畫。這樣,他們后來就成立一個瓷藝社,取“花好、月圓、人壽”之意,雅稱“月圓會”,相約每月望日,月圓雅集珠山,以畫會友,以會聚友,切磋畫藝,稱為“珠山八友”。實際上,“珠山八友”前后共有十人,分別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許人、徐仲南、鄧碧珊、田鶴仙、畢伯濤和劉雨岑。 “珠山八友”以瓷入畫,以胎為紙,在瓷板上彩繪,從而誕生了濃艷俏麗的新粉彩。這些作于瓷板上的畫,汲取了中國畫的營養,繪出的各種山水人物花卉走獸無不光彩傳神,栩栩如生,其筆法、墨韻、色彩和同時代的海上畫派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王琦的畫風瀟灑豪放,王大凡的畫風形神兼備,汪野亭的青綠山水自成一派,徐仲南的竹,田鶴仙、程意亭、劉雨岑的花鳥,現在看來仍然生機勃勃,尤其是鄧碧珊的游魚,似乎到今天也無出其后者。 “珠山八友”創作的鼎盛時期為晚清、民國至文革前的數十年間,留下的作品不多,歷來是陶瓷收藏家夢寐以求的收藏品。 專家鑒定經驗和自身體會結合,總結出了以下的鑒別要領: 一、從作畫用的瓷器和瓷板上加以甄別。 “珠山八友”都是繪瓷名家,對用于創作的瓷器都嚴格的選擇,他們所用的瓷器胎質細膩,造型完美,瓷板平整,厚薄均勻,不見疵點,看到胎質粗松,燒制變形,厚薄不勻,翹曲有疵的作品,就可定為贗品。 二、從題款的字跡上辨別,“珠山八友”的作品都是書畫俱佳的精湛之作,雖各人風格不同,但留在作品上的文字都是純熟流暢,揮灑自如,那些字體大小不一,字形生硬拘謹的,絕不會是真品。另外“珠山八友”作品中有時也出現簡化字,但幾率很小,若看到建國后的簡化字,正好露出了馬腳。 三、從瓷器繪畫的品相辨認:民國迄今不到百年,“珠山八友”作畫的瓷器又經反復選擇,所以畫面一般還保持著光澤亮麗、圖文清晰的特征。若見題款文字磨損,畫面脫彩,模糊不清,多是作舊騙人。 四、從落款的干支紀年分辨:“珠山八友”生卒年齡差距較大,必須對每個人的生卒詳細了解,有的作偽者不了解“珠山八友”的生卒,落款時任意選擇一個干支年款湊數。若發現“珠山八友”卒后年款,必是偽作。 五、從繪畫的風格辨認:“珠山八友”的每幅作品都十分精細,山水秀逸,人物傳神,花鳥富有生氣。偽作往往生硬造作,匠氣十足,沒有一點大家風范。對少數摹仿極精的作品,要仔細觀察,必會發現拘謹死板的痕跡,與自然流暢、揮灑自如的風格相形見絀。 要掌握這些鑒定要領,關鍵是要了解“珠山八友”字畫的風格和一生的風格變化,同時要了解他們的生卒年份。有些人往往不是從要領上去鑒別,而是去看瓷板背面的筋麻紋,看瓷面是否老氣,看框架配件等等,這樣鑒定必將誤入歧途。必須知道,這些都不是鑒定“珠山八友”的作品的標準,板背筋麻紋是燒制瓷板的工藝問題,有筋無筋,有紋無紋都有“珠山八友”的作品,至于框架配件純屬人為可變之物,與鑒定毫不相干。 珠山八友的瓷板畫藝術在繼承粉彩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力圖在瓷藝與畫藝上有所突破,以王琦為首的這批瓷畫家是一個創立了“新粉彩”瓷藝的畫派。王大凡在他的作品《珠山八友雅集圖》上題詩云:“道義相交信有因,珠山結社志圖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魚蟲獸與人。畫法唯宗南北派,作風不讓東西鄰。聊得此幅留鴻爪,只當吾儕自寫真。”鮮明地表白了他們結社志在求變創新的宗旨。 珠山八友成員不斷改進彩繪工藝,探索新的表現手法。如鄧碧珊借鑒吸收東洋畫技法,以肖像畫的細膩畫魚藻。王琦人物畫在乾隆粉彩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早年畫瓷像的技藝,又吸收西洋畫法,人物頭部刻畫細膩,明暗光影富有變化,被后世俗稱為“西畫頭子”。汪野亭熟練掌握粉彩顏料中的綠色、藍色,并在運用這些顏色方面獨具匠心。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畫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將色料填繪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綠之類料色,簡化工藝,畫意更濃。程意亭的花鳥設色,既有文人畫清雅的一面,又有工筆重彩的艷麗,其填色工藝達到運用自如、駕輕就熟的程度。劉雨岑創立了“水點桃花”畫法,用含有色料的水筆,依次點染在相應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韻味。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還寫道:“記得過去,我在瓷上表現桃花時,由于對料性掌握得不夠,以玻璃白摻染洋紅點出桃花,燒后成色發烏,后來經過反復試驗,采取先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紅點出的辦法,才得出國畫桃花的效果來。由此可見,要用祖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國畫來裝飾最具有優良傳統的瓷器,使它們結合在一起,成為我國民族文化中一朵永開不敗的鮮花。作為陶瓷美術工作者,除了要對料性、對瓷畫有豐富的經驗和技巧之外,還必須熟諳國畫用墨用色的技法。”珠山八友瓷畫家的這些彩繪新工藝有的已成為一種技法,在粉彩中廣為運用,有的已成為一種瓷畫形式被后人繼承。 珠山八友成員傳世作品多少不同,年代有別,但瓷板畫都是各位創作生涯中的主要部分。他們喜歡在平面上或接近平面的器皿上表現自我,這體現了珠山八友以“畫”為主的文人畫追求取向。就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可尋其藝術軌跡,了解其個性面貌。 徐仲南,號竹里老人,少時入南昌某瓷店做學徒習彩瓷,青年時期以畫人物為主,中年則改習山水,晚年畫松竹,一生以畫松竹著稱。作品蒼勁挺拔,蕭疏縱逸,清新秀麗,不落俗套。書法遒勁娟秀,詩韻挹趣無窮。為人平和清逸,與世無爭。 《天風颯颯·粉彩瓷板畫》(圖1)以橫式構圖,奇異空靈,右下角兩塊秀石,一高一低,以雨點皴法表現,墨色皴染,敷以石青,蒼厚堅硬,極富質感。石后由右向左斜出的風竹,群居不倚,獨立不懼,刪去了不少繁瑣細節,葉梢風翻轉折,一絲不茍,無板滯之弊,爽快生動,表現出秀竹勁節之氣。清冷的色調,概括的筆法,配以詩書印章,具有濃郁的中國文人畫意味。粉彩著色光亮淡雅,層次清晰,富有立體感,更具瓷板畫裝飾表現的藝術魅力。此幅作品為徐氏70歲時所作,正是其純潔、虛心、氣節、操守美德的再現。徐仲南所畫竹子,多為溪邊崖下水竹,枝干細勁,搖曳臨風,竹葉多為仰葉,疏密濃淡頗有章法,所配青石多以尖筆或斜點表現,似皴似苔,蒼潤渾厚。晚年專攻竹石以后,形成了不尚華麗、追求平淡古雅的創作風貌。 鄧碧珊,號鐵肩子,清末秀才,早年在家教私塾。廢科舉后到景德鎮,初始以賣字畫為生,后到景德鎮瓷業學堂任教。思想活躍,頗能接受新生事物,具有開創精神,為景德鎮瓷上肖像畫創始人。他不僅開瓷板肖像畫之先河,而且最早使用九宮格放大繪制肖像,并大膽借鑒吸收東洋畫技法。后畫魚藻,風格獨特,在景德鎮享有“魚王”美名。鄧氏書法規整遒勁,章草涵韻很足,王琦也曾執弟子禮向其學習書法。珠山八友中他去世最早,留下作品不多。 《福建金山塔·墨彩瓷板畫》(圖2)構圖平正,屋宇和金山塔居畫面中間,波平云淡。作者以炭精擦筆畫法表現,屋舍以艷黑單色描繪,細致部分用篤筆篤勻,嚴謹精致,層次細微。擦筆畫是瓷上肖像畫的基本技法,可細膩地畫出復雜的形象和細節豐富的濃淡層次。鄧碧珊早年畫瓷像,所畫建筑風景瓷板畫多以瓷像畫法表現,畫風獨特,特點明顯。作品上未題年款,只題:“福建金山塔。鄧碧珊畫。”從作品來看應是鄧氏早年所畫,當屬20世紀20年代之作。 《清白傳家·粉彩瓷板畫》(圖3)右下角繪一簇水藻,水藻以黑料勾描,用水綠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進行濃淡積染。兩尾游魚描繪工整,數點浮萍不甚經意,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畫面構圖簡約,設色清麗,筆精墨妙。左上方豎題:“清白傳家能耐久。時屬丙寅夏月仿六如之法筆,碧珊畫意。”丙寅年乃民國十五年(1926年),此作為鄧氏53歲時畫。鄧碧珊畫魚藻體現了他在將中國畫筆墨意趣與日本繪畫技法結合上所做的努力。其創作高峰期是20世紀20年代前后,當時的作品多為水藻一兩簇,游魚兩三尾,浮萍數點,不事波濤,也無瀲影,悠然恬靜中透出一派生機,得其形,也得其趣。曾有人問其畫魚秘訣,他一言以蔽之:“游而不散。”其言甚是精辟。 何許人,名處,字德達,少時學繪青花,后改學粉彩。初時常以清初“四王”之作為范本,循古人規范,摹前人畫跡。書法從“二王”入手,后學漢隸,善微書,能在徑寸印泥盒上書寫《出師表》、《赤壁賦》,以畫雪景山水見長。作品法度整飭,筆跡磊落,晶瑩剔透,深遠荒寒。 《雪滿梁園·粉彩雪景瓷板畫》(圖4)繪宋朝汴京八景之一的梁園雪霧。畫面以界畫技法布景,俯視構圖,嚴謹自然又有氣勢。以墨彩勾畫景色,樹竹凌空,枝梢渾全;秀石玲瓏剔透,粉裝玉砌;重檐樓臺雪色濃重,柵欄稍染藍色,使畫面頓顯冷艷之美。樓閣之中飲酒賞雪,庭院里以朱紅點綴人物,表現出冰天雪地和民間喜氣。遠山如玉琢晶鏤一般,筆墨秀潤磊落,意境深遠。畫上寫唐伯虎詩:“雪滿梁園飛鳥稀,暖煨榾拙啟雕(閉柴)扉,地爐溫卻(瓦盆熱得)松花酒,剛是溪頭(丁)拾蟹歸。”由題而妙,詩韻悠悠。該瓷畫藏于景德鎮陶瓷館。 1916年以后,何許人畫瓷漸以雪景山水為主。此時表現雪景山水的風格在構圖上遠承宋人造景取勢之長,筆墨上取“四王”之法,但在瓷畫工藝上已逐漸摸索出一套革故鼎新的技法,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運用于雪景山水之中,使畫面彩料濃淡自如,雪色逼真,層次有度,既有傳統填色的粉潤效果,又具有畫意生動的意味。中年以后,何許人的瓷畫技藝日臻完美,他著重于畫理與技巧的結合。在藝術形式上,何氏的雪景山水講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遠三重構圖,山勢相疊,坡岸交錯,層次有序。在筆墨技巧上均以墨彩為主勾畫山嶺,敷粉留白表現雪色,而在—些細節描繪上,何氏同樣以細膩的畫筆刻畫,如蹇驢踏雪,路上留下連串痕跡層宇樓臺,總以一兩處暖色調點醒。他的作品無論是大幅瓷板畫,還是小件印盒都用筆精到,工麗嚴謹。他能融詩、書、畫、印為一體。其書法行筆穩健,轉折圓渾,頓挫變化明顯,字與字之間少連筆,卻有綿延直下,一氣呵成之勢。 王琦,字碧珍,號陶迷道人。為珠山八友之首,初以捏人面為生,后與鄧碧珊學畫瓷板肖像。先以錢慧安仕女畫為藍本,后改學“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以寫意人物畫見長。王琦晚年的作品開始擺脫錢慧安和黃慎的影子,在繼承中有了自己的特征,線條放達而又疏松,尤其中鋒用筆,比黃慎的線條更有厚度,也更概括。他的作品常以草書題記,恣縱遒勁,運古融今,別具一格。 《鐘馗·粉彩瓷板畫》(圖5)單繪人物,烏紗紫袍,鬢須滿臉。作者以西畫手法描繪人物臉部,明暗關系清晰,神情捕捉準確,筆法細膩。衣衫的表現以中鋒用筆,有黃慎恣縱的筆意,線條簡略流暢,準確凝練,遒勁有力,抑揚頓挫盡顯精神,有以草書入畫的放達和力度。以干筆皴描藍袍,輕敷淡染,層次變化微妙而豐富。作品畫于民國十六年(1927年),為王琦44歲時所作
6. 中國古代畫魚畫家
畫師,畫工,畫匠。
畫師亦是畫家的另一種稱呼,多見于中國古代,古代畫師一般指的是宮廷畫師.專為皇室畫畫.像宮女入選、一些重大的禮儀活動都需要畫師。
按社會地位來分有:民間畫工、宮廷畫工(漢代稱“尚方畫工”、“黃門畫者”等)。從工種來分有: 壁畫工、漆畫工、瓷畫工、 年畫工、燈扇畫工、雕刻畫工等。畫工畫是民族繪畫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繪畫從作者到作品,畫工及其作品均占相當多數,但在封建社會中,一直受統治階級歧視和抹煞。
繪畫對一個畫匠而言是一門專業技能,畫匠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抑或重復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難看到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畫家不但能夠全面地掌握繪畫技術,而且在其藝術表現中有著十分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畫匠雖然也掌握了熟練的繪畫技法,但是他們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粉本,抑或重復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難看到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7. 歷代名家畫魚
潘天壽。
答案解析:指畫就是用手指來畫畫。唐代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中就記載了有人用手指作畫。到清代指頭畫大量出現。
潘天壽(1897年-1971年)是現代著名畫家,也是畫指畫的大家。
指頭畫,又叫指墨畫,簡稱指畫,是中國畫中以指代筆作畫的特種繪畫形式。畫家作畫時,用指頭、指甲蘸水墨或顏色,在紙絹上勾皴,或間以手掌抹擦,以成圖像
8. 古代畫魚的著名畫家
號稱唐代第一大家,被后世尊為“畫圣”的吳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人,生于高宗朝(約公元685年左右),卒于肅宗時(約公元758年左右),是盛唐時期最重要的人物畫大家。因盛名遠著,被民間畫工們奉為祖師爺。就連后世畫史每每提及時也會尊稱其為“吳生”。吳道子少貧孤,曾追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無所成。后改習繪畫,乃大成。早年間做過一些幕僚類的官吏,有畫名后漫游至東京洛陽,唐玄宗聞其畫名,遂召入皇室宮廷為畫師。
盛唐時期經濟和文化都空前繁榮,尤其是在文化中心的兩京長安、洛陽,活躍著一大批畫家:王維、李思訓、李昭道、曹霸、梁令瓚、楊庭光、盧楞伽、張萱、韋無黍、皇甫軫等等都是當世聞名的大畫家,更有數以千計的畫工生息在民間。畫壇之盛,群芳匯集,蔚為大觀。在這種文化氛圍豐厚的土壤里,天才吳道子迅速的成長起來。傳統的,民間的,宗教的、西域外來的種種畫風在吳道子這里兼容并包,兼揉雜匯,從而創立了自己畫風,并迅疾流行開來,時人稱之為“吳家樣”。從此“吳裝”畫風以嶄新的民族風格傳承于畫壇,深刻的影響了此后的中國人物畫史,直至今日。中國畫史上一位重量級大師自此誕生。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評其:“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后無來者。授筆法于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張既號書顛,吳宜為畫圣。神假天造,英靈不窮。”宋代蘇東坡說:“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書至顏魯公,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事畢矣。”亦尊吳道子為“百代畫圣”。元代湯垕《畫鑒》曰:“吳道子筆法超妙,為百代畫圣。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方圓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
關于畫圣的由來,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辛酸故事:
少年時,吳道子失去父母,只好背井離鄉,出外謀生。一天傍晚,吳道子路經河北定州城外時,突然發現前面有一座雄偉壯觀的寺院,便走了進去。吳道子邁進院內,從大殿虛掩的門縫里,看見油燈下一位年邁的老和尚正在殿墻上聚精會神地畫畫。吳道子很好奇,悄悄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站在老和尚身后看畫畫。老和尚一回頭,發現一個十來歲的男孩這么出神看他畫壁畫,打心里歡喜,便問吳道子:“孩子,你喜歡這幅畫嗎?”吳道子點了點頭。
老和尚知道了他的身世后,撫摸著他的頭說:“你要愿意學畫,就做我的徒弟吧。”吳道子聽了忙磕頭拜師。
這天,老和尚把吳道子領到后殿,指著雪白的墻壁說:“我想在這空壁上畫一幅《江海奔騰圖》,畫了多次都不像真水實浪。明天我帶你到各地江河湖海周游三年,回來再畫它。”
次日一大早,吳道子收拾好行李,就跟著老和尚出發了。走到哪里,老和尚都叫吳道子練習畫水,開頭他還認真,時間一長,吳道子就覺得有些膩煩了,畫起來就不怎么用功了。老和尚把他叫到身邊說:“吳道子呀,要想把江河湖海奔騰的氣勢畫出來,非下苦功不可,更要一個水珠、一朵浪花地畫。”說罷,老和尚打開隨身帶的木箱,吳道子一瞅怔住了:這滿滿一箱畫稿,沒一張是完整的,上面全是一個小水珠、一朵浪花或一層水波!這時,吳道子才知道自己錯了。從此,他每天早起晚歸學畫水珠浪花,風天雨天,也打著傘到海邊觀望水波浪濤的變化。
光陰似箭,一晃三年過去了。吳道子畫水很有長進,得到師父的贊賞。萬沒料到,回寺的第二天,老和尚竟病倒在床了。吳道子跪在床前真誠地說:“師父,我愿替您畫那幅《江海奔騰圖》。”老和尚見十五六歲的吳道子竟說出這樣有志氣的話,心中大喜,病也好了一半,當下就答應了。于是,吳道子便走進后殿畫起《江海奔騰圖》來。整整九個月,他不出殿堂,吃喝睡全在里邊,精心構思壁畫。
深秋的一天,吳道子高興地跑出后殿,跪在老和尚面前激動地說:“師父,我已經把《江海奔騰圖》畫出來了,請您去觀看。”
老和尚聽后,病竟然全好了。他沐浴更衣,領著全寺院的和尚一同去后殿觀賞。吳道子把后殿大門輕輕打開,只見波濤洶涌,海水似乎迎面撲來。一位和尚大聲驚呼道:“不好啦,天河開口了!”
眾和尚嚇得你擠我撞,爭著逃命。老和尚心里有底,站在殿門口,看著撲面而來的浪花仰天大笑,沖著吳道子說:“孩子,你畫的這幅《江海奔騰圖》成功啦!”
從那以后,來柏林寺觀賞臨摹《江海奔騰圖》的文人畫師絡繹不絕。但吳道子并不驕傲,他更加刻苦地學畫,終于成為中國盛唐時的畫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