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野外養鳥圖片|德國野生動物
1. 德國野生動物
塔佐蠕蟲
塔佐蠕蟲是一種神秘生物,出現于阿爾卑斯山。塔佐蠕蟲普遍的描述是:2至6英尺長,長得像蛇,渾身覆蓋鱗片,兩條腿靠前,眼睛明亮,貓耳,普遍被說成是披著魚鱗的貓。
塔佐蠕蟲另外一種特征就是,它能散發出有毒的臭氣,其毒性能置人死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塔佐蠕蟲
外文名
tatzelwurm
拼音
tǎ zuǒ rú chóng
歷史背景
這種動物存在于阿爾卑斯山的記錄,多在一些關于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歷史和狩獵的書籍中出現。
瑞士博物學家弗里德里希·馮·特斯卡隆迪在1861年寫道:“在伯爾尼高原和汝拉山生活的人們普遍相信,這里人跡罕至的山谷里存在著一些‘山洞蠕蟲’,這是一種2至6英尺長,有兩個短腿的奇怪生物,它們常在結束長期干旱的暴風雨后出現。
“1828年,索洛圖恩州的一個農民在干涸的沼澤發現了一具塔佐蠕蟲的骸骨,將它交給了當地一名叫于吉的教授。這副骸骨不夠完整,尸體已經被烏鴉吃了一半。骨架被帶到索羅圖恩鎮,但他們不能斷定這是什么,只好把它寄往德國的海德堡大學,可惜在郵寄途中骨骸丟失了。”
在1930年,學者杰哈德·格里·布芬茨默爾和漢斯·富爾徹收集了60個證人的目擊記錄。這些人均稱塔佐蠕蟲是一種30至60厘米(1到2英尺)長,身體呈圓柱形,尾巴末尾突然變尖的生物。它有一個外形較鈍的大頭,這種動物的眼睛很大,看起來和身體的比例不太協調,讓人印象深刻。它能發出像蛇一樣噓噓的聲音。
民間傳說
關于塔佐蠕蟲,有兩個不同版本的民間傳說。
有一個是這樣的:在瑞士的某個農場里面,一個年輕的女孩正在用竹竿戳地來松土,突然像是驚動了塔佐蠕蟲的洞穴而受到其攻擊,女孩看到這塔佐蠕蟲有著灰色的肥胖軀體,大小和家貓差不多,只是沒有長毛,只有兩個前肢。
塔佐蠕蟲
第二個版本講的是一對父子上山采集藥草,突然聽到兒子一聲慘叫,父親循聲望過去的時候,兒子似乎渾身癱瘓了,只是眼睛還盯著不遠處的一個巖石。父親連忙跑到兒子身邊,正好看到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他迅速拿起手邊尖銳的木棍,猛地刺穿了塔佐蠕蟲的身體,意想不到的是它噴濺出來的血竟然嚴重灼傷了父親的腿,這使得他們回家的路變得漫長和艱辛。
不論是哪個版本的故事,塔佐蠕蟲與毒蜥蜴都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例如他們的毒液,還有都生活在地下洞穴里,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塔佐蠕蟲會有兩個前肢。唯一的差別就是塔佐蠕蟲有著貓一樣的腦袋和鮮紅的眼睛。
外形特征
塔佐蠕蟲
關于塔佐蠕蟲,有一種很普遍的描述是這樣的:2至6英尺長,長得像蛇一樣,但渾身覆蓋著魚鱗,兩條腿長在身體靠前的位置,眼睛很明亮,耳朵長得像貓,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說塔佐蠕蟲很像是披著魚鱗的貓。雖然相關的報道不是很常見,但作為當地傳說中神秘動物的塔佐蠕蟲被人們賦予了很多其他的別名,例如盜賊蠕蟲、神秘蠕蟲、埃爾斯蠕蟲、春之蠕蟲等等。塔佐蠕蟲另外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它能散發出有毒的臭氣,其毒性厲害到能置人于死地。
分布范圍
據傳塔佐蠕蟲出沒于阿爾卑斯山脈附近。包括部分德國的巴伐利亞、瑞士和奧地利,它們常在結束長期干旱的暴風雨后出現。
2. 德國野生動物基金會
國際瀕危動物與自然救助基金會(IANF)成立于1982年,總部設在美國的猶他州。IANF前身是附屬于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下的3個組織中最大的一個基金會。創建人中包括被譽為“紐約市之父”的Andrew H. Gree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Henry Fairfield Osborn,后擔任美國第26屆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德國野外保護生物學家、作家喬治·夏勒以及其他一些美國著名人士。
自1982年成立以來,IANF配合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南美洲及北美洲的64個國家發起或完成了約7000多個保護救助項目。
3. 德國野生動物園
如今動物園在全球各地都遍布著,動物園的存在不僅能夠間接性的保護野生動物和瀕危動物,其次還能夠讓人們親密自然和動物,世界上十大最佳動物園分別是:
1. 奧馬哈動物園 地址:美國
奧馬哈動物園位于美國,這里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貓建筑群,室內沼澤和室內雨林,在動物保護和研究都處于領先地位!
2. 惠靈頓動物園 地址:新西蘭
惠靈頓動物園位于新西蘭,在這里的動物幾乎都是新西蘭本土的瀕危物種,這家動物園秉承教育人們愛護自然的理念,將動物園建成一個可持續高質量,和動物親密接觸的場所!
3.多倫多動物園 地址:加拿大
多倫多動物園的地址在加拿大,多倫多動物園里面有非常多的瀕危動物和本土動物,其中還有特色的兒童動物園!
4.澳大利亞動物園 地址:昆士蘭
澳大利亞動物園位于昆士蘭,這家動物園位于陽光海岸地帶!據說這家動物園是世界上研究,追蹤,保護鱷魚的前沿終中心!
5.圣地亞哥動物園 地址:加州
這家動物園位于加州,這家動物園以沒有籠子聞名,同時這家動物園在保護,繁殖和釋放瀕危動物方面做得十分好,同時他也成為了散步,休閑的好地帶!
6.橫濱動物園 位置:日本
這家動物園處在日本,由熱帶草原,雨林,森林等7個生態區構成!
7.坎戈野生動物園 地址:南非
這家動物園位于非洲,這家動物園十分野生,在動物園管理員的指點下,游客不僅可以近距離看到動物,還能接觸動物,和動物做親密動作!
8.切斯特動物園 地址:英國
這家動物園位于英國,有頂級動物園的稱號!在110英畝的土地上共有11000多只動物生存著!在這里游客們可以看到上百種稀缺,瀕危的野生動物!
9.新加波動物園 地址:新加坡
這家動物園是名副其實的頂尖動物園,不僅給野生動物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生存環境,同時這家動物園向游客們提供了一個十分寬敞的觀光環境,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近距離接觸!
10.柏林動物園 位置:德國
隨后一家十佳動物園就是來自德國的柏林動物園了,這家動物園由皇室創辦,歷史十分悠久,很多動物都在這里能夠發現!
4. 德國野生動物保護
白鸛。白鸛是德國的國鳥。白鸛(學名:Ciconiaciconia)是大型涉禽。其羽毛以白色為主,翅膀具黑羽,成鳥具細長的紅腿和細長的紅喙。僅有兩個亞種,大小略有不同。嘴長而粗壯,在高樹或巖石上筑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白鸛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鳥,常常在屋頂或煙囪上筑巢。為食肉動物,其食性廣,包括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小鳥。覓食地大部分為具低矮植被的淺水區。一夫一妻制,但非終生。雌鳥通常每年產4枚卵,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分布于歐洲,非洲西北部,亞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其為長途遷徙性鳥類,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區或印度次大陸等熱帶地區越冬。在歐洲,白鸛有“送子鳥”之稱,被認為是吉祥鳥。
5. 德國野生動物園監控系統
我來給你說說吧,我曾經就是上海動物園靈長隊的飼養員;靈長動物很多類型都有這種情況,叫做反芻;這情況我曾經問過一個來自德國的動物專家,他說他們也沒搞明白是咋情況,目前有兩種可能,一是太無聊了,二是它們根本就喜歡吃這玩意(別噴飯!)
6. 德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德國波恩辦事處官員4日宣布,聯合國決定將2007年命名為“國際海豚年”,以加強對海豚的保護。 聯合國《養護野生動物移棲物種公約》負責人赫普沃斯當天表示,聯合國將在全世界掀起一場保護海豚運動,希望人們更多地關注海豚這一稀有物種。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全球現存40種海豚,主要面臨捕獵和污水的威脅。這些威脅包括噪音、有毒化學品和大量垃圾等,可能會導致海豚滅絕。
7. 德國野生動物有哪些
白鸛。白鸛是德國的國鳥。白鸛(學名:Ciconia ciconia)是大型涉禽。其羽毛以白色為主,翅膀具黑羽,成鳥具細長的紅腿和細長的紅喙。僅有兩個亞種,大小略有不同。嘴長而粗壯,在高樹或巖石上筑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白鸛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鳥,常常在屋頂或煙囪上筑巢。為食肉動物,其食性廣,包括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小鳥。覓食地大部分為具低矮植被的淺水區。一夫一妻制,但非終生。雌鳥通常每年產4枚卵,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分布于歐洲,非洲西北部,亞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其為長途遷徙性鳥類,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區或印度次大陸等熱帶地區越冬。在歐洲,白鸛有“送子鳥”之稱,被認為是吉祥鳥。
8. 德國野生動物代表
中國:大熊貓
大熊貓反映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是深受喜愛的文化象征。兩千多年來,熊貓一直備受關注是“中國國寶”,它們被視為“活化石”與中國豐富歷史相關聯。
大熊貓在2015年之前一直處于瀕危狀態,當時野生大熊貓僅存約2000只,但政府為大熊貓的主要食物來源竹子進行繁殖和重新造林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功,它們的地位現在已經升級為易危物種。
加拿大:美洲河貍
美洲河貍是加拿大的國獸。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皮帽風靡一時,河貍皮是主要的面料。毛皮貿易開始之前,加拿大有600萬只河貍,但每年運往歐洲的毛皮有10萬只,到19世紀中期,河貍幾乎滅絕了。幸運的是,中國的絲綢19世紀流入歐洲市場,美洲河貍的趨勢發生了改變,河貍的數量得以繁衍。
如今,它們在全國各地都活得很好。由于它們對加拿大的歷史、經濟和發展的影響,它們是這個國家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
印度:孟加拉虎
盡管孟加拉虎直到1972年才成為印度的國獸,但自公元前2500年以來,它已經成為印度文化認同的一部分。
孟加拉虎被列為國家野生動物后,印度就制定了《野生動物保護法》,以確保對該物種的保護。如今,印度有近50個老虎保護區。
肯尼亞:獅子
在狩獵旅行中看到這種雄偉的國家動物是游客涌向肯尼亞的主要原因之一。該國約有2萬頭獅子生活在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盡管采取了保護措施,但由于人類的侵蝕,它們仍在消失,在肯尼亞獅子象征著勇敢和保護。
馬達加斯加:環尾狐猴
環尾狐猴生活在馬達加斯加,而且只生活在該國南部。盡管它們被尊為馬達加斯加的國家象征,但由于棲息地的破壞,它們已瀕臨滅絕。
世界各地的保護組織已經開始著手建立繁殖計劃,以保持數量的增長。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取得了成功,環尾狐猴在圈養環境中正在有規律地繁殖。
新西蘭:奇異鳥
奇異鳥又叫幾維鳥,盡管奇異鳥的毛發像羽毛一樣,但它不能飛行。幾維鳥與新西蘭人文有著強烈的象征聯系,毛利人把它稱為森林神-隱藏的鳥。
由于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如白鼬(來自黃鼠狼家族)和狗,幾維鳥是高度瀕危的。如今只剩下大約6.8萬,而在鼎盛時期,有超過1200萬。
巴拿馬:巴拿馬金蛙
對巴拿馬人來說,這只小青蛙代表著好運,但只在產品、標志或旅游推廣中看到過它們。由于人類的入侵和氣候變化,它們在野外已經滅絕,但是,它們在圈養環境中得以生活和繁殖。
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正在努力增加這種青蛙的數量,并希望將其安置在巴拿馬。
羅馬尼亞:山貓
這種長得像貓的歐亞猞猁是一種孤獨的動物,它躲在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視線之外,在羅馬尼亞茂密的森林里安家。真正與它們相遇的唯一方式是通過它們的腳印。
猞猁是羅馬尼亞和馬其頓驕傲的象征。由于它們處于瀕危狀態,這些國家決定共同努力給予它們受保護的地位。到目前為止,這個決定似乎穩定了他們的人口。
塞拉利昂:西部黑猩猩
塞拉利昂當局將黑猩猩列為國家保護動物,而這一物種的數量正在減少。在僅僅三代的時間里,由于人類的侵占和偷獵,它們已經失去了超過80%的種群。
黑猩猩與人類的DNA幾乎有99%的相似之處—這些高智商、群居的動物在野外群居生活,是僅有的一種能制造長矛狩獵的亞種。
西班牙:公牛
幾個世紀以來,很多人把公牛和西班牙聯系在一起,公牛一直是西班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奔牛節可以追溯到16世紀,是圣佛明節的一部分。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和公牛一起奔向埃斯塔菲塔大街,希望它們不會被公牛頂傷,但依然有許多人在此過程中受傷,有些人甚至死亡。
幾代人以來,斗牛一直是西班牙的一項全國性運動,但由于斗牛的殘忍,近年來一直有人呼吁廢除這一做法。
美國:美洲野牛
美國野牛已經卷土重來,自2016年以來,它一直是美國的國家哺乳動物。它和禿鷹一樣,是美國的標志性象征之一。在歐洲殖民者來到新大陸之前,有3000萬到6000萬頭野牛在這片大陸上游蕩,但到了19世紀末,野牛只剩下325頭了。
泰迪·羅斯福(Teddy Roosevelt)總統在訪問西方國家時,在它們周圍待了一段時間后,就成了保護它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創立了美國野牛協會,如今全國有50萬頭野牛。
蘇格蘭:獨角獸
有些國家的國家動物不存在,這并不是說它們瀕臨滅絕,而是它們從未存在過。蘇格蘭的情況就是如此。自16世紀以來,蘇格蘭就一直在盾徽上使用獨角獸。
神話迷們都知道獨角獸是一種驕傲的實體,無法被捕獲或征服,就像這個國家本身一樣。獨角獸的象征可以在蘇格蘭的建筑、歷史悠久的掛毯、珠寶和家具上找到。
丹麥:疣鼻天鵝
這種高貴、強大的疣鼻天鵝曾經在北歐的所有地方安家,但就像這份名單上的許多動物一樣,狩獵者幾乎把它消滅了。現在,作為丹麥的國家動物,它受到了保護,而且它的數量也在增加。
這些非常聰明的動物有著不同的顏色變化(黑色、灰色和橙色),但只有白疣鼻天鵝是丹麥的國家象征。
冰島:隼
隼是隼家族中最大的鳥,象征著自由和力量,這使它成為冰島的國家動物。這種宏偉的捕食者以小型哺乳動物和魚類為食,與人類和平共處,在平衡國家生態系統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冰島人還認為,這只鳥代表了該國未受破壞的美麗。
挪威:峽灣馬
峽灣馬是挪威強大的象征,也是最古老的品種之一。大約4000年前,它首次出現,考古學家發現,這匹馬是由維京人選擇性飼養了2000年。
這種迷人、溫順的動物一直健康、肥沃,適合騎馬和農活,在格洛彭和開齋節的盾形紋章上都可以看到。
秘魯:駱馬
駱馬是秘魯最受喜愛的動物,可以從它的盾形紋章上看到。它是兩種野生駱駝之一,生活在安第斯山脈的高處,以其羊毛而聞名,這幾乎使它在20世紀60年代滅絕。
今天,由于保護措施,它們的數量只有6000只。盡管如此,他們的羊毛依然被認為是奢侈品,偷獵也是一個問題。
厄立特里亞:阿拉伯駱駝
這些單駝峰駱駝經常作為運輸動物長途跋涉穿越沙漠,因為它們可以在駝峰中儲存脂肪和營養物質,并以此為生幾個月。幾個世紀以來,駱駝為非洲東北部的人們提供了大量的必需品,如牛奶、肉、羊毛、皮革和燃料,使他們能夠在極其惡劣的氣候下生活。
阿拉伯駱駝現在幾乎被馴養,生活在牧民的監管之下。
英國:斗牛犬
斗牛犬一直被認為是英國頑強的象征,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抗納粹時被稱為“英國斗牛犬”。但這個吉祥物有一段黑暗的過去,18世紀時這只狗曾被用來捉弄公牛,并有軍國主義、種族主義和全球主義的含義。
雖然獅子仍然是英國的國寶,但近年來它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英國斗牛犬已經成為英國特有的標志物了。
墨西哥:金鷹
墨西哥有好幾種國家動物,但金鷹是最古老的動物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是墨西哥政治和文化的象征。事實上,傳說阿茲特克人會在他們看到金鷹在湖邊吃蛇的地方建造城市。
金鷹是北美最大的鳥類之一,大到足以殺死家畜,但它卻以兔子、松鼠和草原土撥鼠為食。它也是阿爾巴尼亞、德國、奧地利和哈薩克斯坦的國獸。
阿富汗:雪豹
自2006年以來,作為阿富汗的國獸,雄偉的雪豹一直是阿富汗人民勇敢和美麗的象征。它生活在該國的偏遠地區,由于野生動物貿易而瀕臨滅絕。
為了防止物種滅絕,環保人士幫助在瓦罕建立了一個4200平方英里的國家公園。在寒冷的月份,人們無法到達公園,但該國希望在溫暖的月份鼓勵生態旅游。
阿爾及利亞:耳廓狐
這只可愛的狐貍不僅是阿爾及利亞的國獸,該國的足球隊也被稱為“Les Fennecs”。它是地球上最小的犬科動物,有超大的耳朵(用來散熱),傾斜的眼睛和尖尖的鼻子。
耳廓狐通常生活在阿爾及利亞的沙漠中,因為它在沙漠中筑巢,吃小動物和一些植物。盡管耳廓狐是受保護的物種,但它們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被人類出售給游客。
澳大利亞:紅袋鼠
幾個世紀以來,紅袋鼠一直被澳大利亞最早的民族為了它們的皮和肉而獵殺,它們在澳大利亞文化的夢想故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英國人在18世紀中期定居澳大利亞時,他們被這種不尋常的動物所吸引,因為它們看起來與他們之前見過的動物完全不同。
在歐洲聽到袋鼠的消息后,它們很快就成了澳大利亞大陸的同義詞,出現在澳大利亞的盾徽、硬幣、郵票,甚至是澳洲航空公司的飛機上。
博茨瓦納:平原斑馬
平原斑馬是最常見和最豐富的斑馬物種。通常無害的動物漫游在草原和林地,在水源附近群居。
自1966年起,斑馬就出現在博茨瓦納的盾形紋章上,甚至在該國國旗中央還有一條黑白相間的條紋。這種動物在博茨瓦納的文化中根深蒂固,是該國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伯利茲:貝爾德貘
任何人在野外遇到貝爾德貘的機會可能很小,因為它們是夜行動物,害羞地避開人和其他動物。1853年,斯賓塞·富勒頓·貝爾德(Spencer Fullerton Baird)在墨西哥發現了它們,并被親切地稱為“山牛”。
由于偷獵和人類入侵,它們已經從中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區消失,但伯利茲仍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貘種群。
柬埔寨:柬埔寨野牛
柬埔寨野牛是柬埔寨的國獸,但自從1988年以來就再也沒見過,可能已經滅絕了。這種野牛一開始的數量很可能很低,后來由于狩獵而大量滅絕。
盡管最近一次公開發表的關于柬埔寨野牛的記錄是在1964年由一位動物學家記錄的,但經常會有頭骨出現出售,這讓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希望它們還活著,但如果它們活著,科學家們相信,這些年來它們為了躲避人類而變成了夜行動物。
剛果民主共和國:霍加狓Okapi
中文譯名:“霍加狓”,雖然人們認為Okapi和獨角獸一樣是一種神秘的動物,但它確實存在,看起來像驢和斑馬的雜交品種,有長頸鹿那么高。(事實上,它們是長頸鹿家族的一員。)
這種長相奇特的動物生活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伊圖里熱帶雨林的高海拔地區,雖然受到政府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驕傲象征的充分保護,但由于濫伐森林和為獲取叢林肉而偷獵,它是一個瀕危物種。
岡比亞:斑鬣狗
斑可以輕而易舉地殺死比自己大得多的動物,它的力量和智慧是岡比亞的國獸之一。鬣狗看起來像狗,但與果子貍基因和其他貓科動物更接近。
也被稱為“斑點鬣狗”,這個強大的獵人是最大的鬣狗物種。
印度尼西亞:科莫多巨蜥
科莫多巨蜥從1910年開始為西方所知,但它們已經在印度尼西亞弗洛雷斯地區漫游了至少90萬年。今天,它們仍然在那里,吸引著游客,并以鹿、豬、鳥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為食。
該國將科莫多列為國家動物,以進一步保護科莫多免受其威脅。盡管如此,由于棲息地的破壞和偷獵,它們仍然是一個脆弱的物種,目前僅存約6000只。
意大利:意大利狼
根據羅馬傳說,羅穆盧斯和雷穆斯兄弟是由一只母狼撫養長大的,母狼是他們的母親,所以意大利狼自古以來就成為意大利的非官方象征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它就一直是受保護的物種,如今,有近2000只狼生活在阿爾卑斯山和亞平寧山脈。盡管有一些非法狩獵,它們的數量仍呈上升趨勢。
馬耳他:法老王獵犬
該法老王獵犬傳統上用于在馬耳他捉兔子。雖然獵犬與古埃及沒有真正的聯系,但傳說它是古埃及獵犬的后代,約2000年前,腓尼基人將古埃及獵犬帶到馬耳他。
但是,據科學家稱,這種犬種可能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通過意大利來到馬耳他的。
巴西:美洲豹
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稱,美洲虎曾經在美國西南部到阿根廷北部的大片土地上漫步,但在幾個世紀以來,由于人類的入侵,它們已經失去了大部分土地。
然而,巴西仍然擁有大約85000只這種大型貓科動物,約占全球估計數量的一半。他們的名字“美洲虎”來源于“yaguar”一詞,“yaguar”在當地語中的意思是“一躍殺人者”。
卡塔爾:阿拉伯大羚羊
阿拉伯大羚羊是一種原產于阿拉伯半島的羚羊,它在惡劣的沙漠氣候中茁壯成長。有水的時候它會喝水,但沒有水的時候它也能堅持幾周,并通過吃植物來保持水分。
目前,大約有6000只半圈養的大羚羊,它們通常是安全的,但那些在保護區之外的羚羊面臨著偷獵的危險。作為卡塔爾的國獸,它出現在卡塔爾航空公司的標志上,是2006年亞運會的官方吉祥物。
坦桑尼亞:馬賽長頸鹿
幾個世紀以來,全世界都對長頸鹿著迷,而坦桑尼亞是世界上馬賽人數量最多的家園。但在它們的祖國,棲息地的喪失、偷獵和干旱是它們最大的威脅,它們也不安全。
雖然整個非洲還剩下大約3.5萬頭,但這比50年前減少了50%。政府已經做出了重大的保護努力,以防止它們滅絕,并經常鼓勵公民不要參與叢林肉貿易。
韓國:西伯利亞虎
西伯利亞虎在韓國文化和民間傳說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經常出現在韓國藝術中,甚至是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吉祥物。不幸的是,它在20世紀40年代幾乎滅絕,從那以后,這個國家再也沒有見到過老虎。
如今,在與朝鮮接壤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東北地區,它們的數量僅為500只。由于它極其偏遠的地理位置,它可能是這些貓卷土重來的最佳地點。
哥倫比亞:安第斯禿鷹
在安第斯神話中,禿鷹被認為與統治天空的太陽神有關。這種鳥被認為是權力和健康的象征,出現在哥倫比亞的盾形紋章上,但它很脆弱,正面臨著棲息地喪失和中毒的威脅。
9. 德國野生動物分布
19世紀60年代末,瑞士科學家米歇爾在傷口膿液的白血球細胞核中離析出核蛋白,取名為“核素”。不過這種物質在落到德國生物化學家科塞爾里手里以前,一直是一種不很明確的東西。科塞爾在對核酸研究時,發現了核蛋白的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蛋白質結構理論,開創了一門新的學科——細胞化學,他也因此成為細胞化學的奠基人。
科塞爾于1853年出生在瓦爾諾夫河畔,父親是商人。小時候,除了樣子以外,科賽爾幾乎找不到自己和父親的相似之處,父親也曾為他沉默寡言的性格而擔心不能繼承自己的事業。不過喜歡安靜的科塞爾對觀察和研究周圍的事物,尤其是對植物的生長特別感興趣。一到假日,他便背上自己制作的標本箱到野外采集標本。據說在上小學的時候,幾乎收盡瓦爾諾夫河畔的各種植物,科賽爾還得到了一個“植物迷”的美稱。
科塞爾得到“植物迷”的美稱,仿佛得到了至高的榮譽,但他在父親眼里,這是沒出息的表現。1872年,沒有擰過父親的科塞爾進入斯恃拉斯堡帝國大學攻讀醫學。在這里,生物化學的前驅霍佩塞勒格對沉默寡言的科塞爾甚是器重,并勸他好好學習醫學,為將來能成為一名合恪的生理化學家做好準備。1878年,科塞爾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后開始給霍佩賽勒當助手,從此,一個生物化學家就一步一步成長起來了。
在科塞爾涉足核酸以前,霍佩賽勒也親自研究過,但沒有得出理想的結果。1879年科塞爾轉也入核素的領域,開始了對此物質的研究。
核蛋白(“核酸”)和別的蛋白質非常相似,但它們的天然物卻不同。當核酸分解時,科賽爾發現三種不同的嘧啶:胸腺嘧啶(這是他第一個離析出來的)、胞嘧啶和尿嘧啶。接著科塞爾在繼續研究精子細胞中的蛋白質時,發現其中含有豐富的組氨酸(一種氨基酸)。這時他突然意識到核蛋白原來比普通蛋白質簡單得多。時隔不久,一種十分精細的普通蛋白質的結構理論產生了。這一理論看似普通,但在研究細胞的化學特性及化學組成方面是奠基之作,也是細胞化學建立的開端。
科塞爾沒有意識到核酸研究的全部重要意義,但科學界對他的理論特別重視。1895年他被委任為馬爾堡大學生理學教授。六年后,科塞爾在海德堡大學接替屈內任生理學教授。1910年,因對蛋白質和核酸的研究贏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榮譽。
20世紀初,由于科塞爾取得的成就,使得德國的生理學和醫學飛速發展,從而居于世界領先水平。他的作品《醫學化學課程教科書》、《生物化學之難題》、《化學和生理學之關系》等被翻譯成多國文字,流傳世界各地。
這位細胞化學的奠基人在榮譽而前沒有放慢腳步,甚至退休之后,他仍兢兢業業地工作,直至1927年7月5日逝世。在他去世后,細胞化學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并在醫學和生物學上逐漸顯示出了巨大的作用。
10. 德國的動物
德國曾經是老虎,后來脊梁被抽了,頭上的王變成了三,就成了貓
也有人說德國在軍事領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就是坦克。不管是二戰時的虎式坦克還是現在的豹二坦克,虎豹都是貓科。而豹二系列坦克也被軍迷成為貓式坦克,然后把這些卡通化之后基本就成了漢斯喵
11. 德國野生動物種類
淡水鮭魚和矢車菊。
矢車菊屬菊科矢車菊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矢車菊的故鄉在歐洲。它原是一種野生花卉,經過人們多年的培育,它的“野”性少了,花變大了,顏色變多了,有紫、藍、淺紅、白色等品種,其中紫、藍色最為名貴。在德國的山坡、田野、水畔、路邊、房前屋后到處都有它。它被德國奉為國花。
淡水鮭魚其實也就是三文魚,說起三文魚相信大家也都十分熟悉了,這是一道十分營養美味的美食。根據研究,三文魚在一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了,因此屬于十分古老的魚類。三文魚和灰熊在以前的德國十分常見,但是這些年來環境遭到了破壞和污染,野生灰熊和三文魚數量不斷減少,現在已經變得十分珍稀,加大保護已經刻不容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