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養鳥的說法是什么|古人養鳥詩句
1. 古人養鳥詩句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鳥》
杜甫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鳥》 杜牧
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未全貧.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花】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煥溪沙)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 古人寫鳥的詩句
鳥多有關詩句,例如:“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出自:顧炎武《精衛·萬事有不平》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譯文:世間萬事沒有絕對的公平,你何必自尋無來由的煩惱?若只憑你這寸長的身軀,銜著木頭填海要填到何時。我愿意填平這東海,即便身體沉入海中心也絕不后悔。只要大海沒有被填平,我填海之心將永不泯滅。嗚呼!你看不到,西山之上的飛禽雖銜木者眾多,但都在自己忙著筑自己的巢歇息!
3. 養鳥須知詩歌鑒賞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出自古詩《魯侯養鳥》,其古詩全文翻譯如下: 【原文】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翻譯】 從前,有一只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王讓人駕車迎接它,并且在宗廟里對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準備牛、羊、豬WwW.SLkj.orG的肉作為它的食物。于是海鳥(眼睛)昏花看不清楚,憂愁悲傷,一塊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后就死了。 這是用別人供養自己的方式來養鳥,不是用養鳥的方法來養鳥啊!
4. 古人養鳥詩句大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興起籠養鳥類供休閑玩賞的國家大概不會有爭議。養鳥先興起于民間,后成為達官貴人的娛樂消遣活動。在中國的唐朝和宋朝,飼養鳥類觀賞已經很普遍。所以大詩人李白在黃山游覽時看到當地一胡姓人家養有白鷴,詠詩一首提出“愿以雙白璧,換君雙白鷴”。宋代文人歐陽修在詠畫眉的詩中也寫出“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的詩句,規勸人們不要在籠子里養鳥。
5. 古人養的鳥
俗話說好馬配英雄,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許多曠世英雄,而他們的坐騎往往都是絕世寶馬。這些寶馬與它們的主人一起縱橫馳騁,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赤兔馬應當是所有名馬當中最著名的存在,它不是名馬的代名詞,因為它就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名馬可以在名氣上與它比較。一本《三國演義》將赤兔馬捧上馬中皇者的高度,它的兩任主人呂布和關羽都是名滿天下的豪杰。不過歷史上的赤兔,并不是關羽的坐騎,《三國志》中記載,赤兔馬的主人只有呂布,在呂布死后,赤兔馬就消失不見了。想想也是,赤兔馬這樣剛烈高傲的寶馬,又怎會隨意更換主人?
許多人對赤兔馬名字的由來,一直存在誤解,它之所以叫做赤兔,其實不是因為它像兔子一樣跑的飛快,拿兔子來體現一匹馬中皇者的速度顯然是對它的侮辱。伯樂的《相馬經》載:“欲得兔之頭與其肩,欲得狐之周草與其耳.....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鰭與脊”。所以,赤兔馬的“赤”可能是在說它的毛發,而“兔”則是在說它的馬頭形狀很好,符合寶馬的特性。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的梟雄,自然少不了寶馬。曹操有兩匹著名的寶馬,一匹為絕影,一匹為爪黃飛電。絕影,顧名思義,它的速度極快,連影子都追不上。《魏書》中提到過絕影:“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并中公右臂。”
在征討張繡時,曹操不僅失去了一位兒子和一員愛將,還損失了愛駒絕影。絕影連中三箭依舊帶著曹操撤退,直到眼睛中箭才終于倒地。在失去絕影以后,爪黃飛電成為曹操的愛駒。據說爪黃飛電體態高大,威嚴肅穆,通體白色,但馬蹄卻是黃色的,曹操稱贊它有帝王氣。
與曹操煮酒論英雄的劉備,當然也不會沒有寶馬。劉備的寶馬叫做“的盧”,辛棄疾“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說的就是此馬。的盧與絕影一樣,也曾救過劉備的性命,它是劉備最喜愛的坐騎。
烏騅亦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寶馬,它通體烏黑,四蹄雪白,因而又得名“踢雪烏騅”。烏騅馬是項羽的坐騎,它陪著項羽南征北戰,一直到烏江前。項羽不舍愛馬死去,便將它托付給老船夫。不過傳說在項羽自刎以后,烏騅馬也跟著主人跳江而死。一代寶馬與英雄,最終以這樣的結局收場,實在令人悲嘆。
除赤兔馬、烏騅馬以外,中國古代還有許多名馬以及優秀的馬種,比如李世民的颯露紫與特勒驃,戰神秦瓊的黃驃馬,常山趙子龍的照夜玉獅子等等,都是絕世良馬。
在古代,好馬大多都是戰馬,它們以血肉之軀,在布滿刀槍劍戟的戰場上無畏前行,留下一段段傳說。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馬已經逐漸成為展覽品和寵物,軍隊當中的騎兵也越來越少。現在,我們只能透過歷史,領略曾經的金戈鐵馬。
6. 古人養鳥詩句有哪些
《畫眉鳥》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杜甫《鳥》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把獵鳥者打殺母鳥后,巢中幼鳥嗷嗷待哺的凄慘情景用擬人的手法寫成詩句,以教育人們愛護鳥類.)
杜牧《鳥》
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未全貧.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當時金河一帶的回紇人拉弓射鳥,嚇得高空的大雁驚惶失措、哀鳴不已.詩人杜牧望著驚弓南飛的大雁,憐惜地寫下了這首詩篇:鳥.從詩的后兩句看到:門前雖有兒童玩耍,但在他的教育下,人人自覺愛鳥,故鳥兒經常在階前覓食,猶如經過馴養的一樣.)
7. 養花養鳥的詩
退休在家、養魚種花打油詩
辭別同事歸故里,霜染兩鬢已花甲。
此時難得清閑逸,在家養魚又種花。
清晨結伴云山去,鍛煉筋骨說笑話。
買來文房四大寶,學著揮毫來涂鴉。
常翻詩書看詞曲,試試扮酷附風雅。
夜來獨步荷塘畔,看看星月聽鳴蛙。
遠山黃鸝聲聲喚,吾亦高歌回應她。
可憐老喉音不亮,帶點滄桑有點沙。
甭管歲月空流逝,喜好隨心聊天下。
8. 養鳥的古詩
黃鸝鳥的飼料:主要是玉米面、豆餅面、熟雞蛋、瘦豬肉或牛肉,以及面粉蟲、水果和維生素。由于新捉來的鳥很難適應人工飼料,需要先填食,再誘食,最后達到鳥兒能自食。
1、填食的方法:是用左手握住鳥體,右手食指和母指拿肉條逗引鳥張嘴,待嘴張開時,隨即將肉條填入,使其吞咽下去。若鳥不張嘴,可用右手拇指將嘴撥開填入肉條即可。每天填食4次,填寫食后讓鳥喝水。
2、誘食的方法:是將玉米面100克、豆餅面50克、搓碎的熱雞蛋一個,制成稀粥狀,倒入食缸中,粥表面放幾條粉蟲。與此同時取去籠里的水缸,并減少填喂食品的次數。待鳥饑餓或干渴時,可能自己去啄食。若發現鳥能自己去吃食,并且也能吃飽,這時便可停止填食。
3、在飼養初期:為了預防鳥兒撞籠損傷羽毛,可使25×20×15厘米大小的板籠。要求籠正面用能透光的竹柵,其他四面用木板亮底。這種籠能使鳥保持安靜,身體又可活動,但不能飛撞。待鳥適應環境“認食”后,可再自制中型方籠或用八哥的鐵絲籠飼養。
4、日常要注意清潔衛生,每天應更換一次食,水,每周洗刷籠底和托糞板1~2次,以防污染鳥的羽毛和足趾,夏季里防止飼料發霉變質,特別是水果等決不能留在籠中過夜。換羽期要增加蛋白質飼料和維生素。冬季在北方飼養需在室內過冬室溫應在10℃以上為宜。
9. 古人為什么喜歡養鳥
飼鳥
鳥在古代指的是:在古代一個代表短尾巴的鳥的意思,一個代表長尾巴的鳥的意思。
鳥: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義為長尾飛禽,后引申為能飛的昆蟲、地名等。隹:短尾鳥的總稱,與“鳥”同源。“隹”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隹”的字與禽類有關。在古代,帶隹字的鳥類多是短尾巴,帶鳥字的鳥類多是長尾巴,如:雀是小的短尾鳥,喜鵲是長尾鳥,但在漫長的漢字發展歷程中,隹和鳥也產生了混用。
隹既然代表短尾巴鳥,除了鳥這個含義,還有一個含義就是“短小”,所以“雛”字就代表幼小的動物意思,雛鳥是小鳥,雛菊指比菊花形小的一種菊,雛形是初步的規模和形式;還有一個字“雛”也表示幼小只不過多指人,“蓬頭稚子學垂綸”,稚子就是小孩子,幼稚、稚嫩、稚氣都是形容孩子氣的一些詞語。
有一種特殊的鳥“雅”:這個雅,是楚地一種鳥的名字,楚鳥對周燕,因為它的叫聲很像“雅”的發音,所以居住在秦地的人用秦地方言就稱這種鳥為“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