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藍鵲簡介,|臺灣藍鵲注意事項
1 臺灣藍鵲產地
臺灣藍鵲全球僅中國臺灣島內山地有該物種分布。已從臺灣西部的過伐低地上消失,但在海拔300-200米有林山地并不罕見。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1200m的的低山闊葉林和次生林中,也棲息于山腳平原、河谷和村鎮附近的森林內,或竹林、果園、農地及人工栽植的杉林、油桐等次生林中,在非繁殖期會遷至海拔1800m的山林中活動。
繁殖期在3-5月。繁殖時,有時會有幫手協助筑巢和育雛。巢筑在樹林及灌木雜草交接地帶或村落的高樹上,較為粗糙。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參與筑巢的工作。巢離地4-10m高,巢淺盤狀,巢高10cm,直徑15cm,深6cm。每窩產卵3-8枚,卵橄欖綠色,被有暗褐色斑點,其大小(n=2)平均為25×34mm,重量9.4g。
在繁殖初期,如第一窩卵被破壞,會很快在更高的枝椏上筑第二巢繼續繁殖。如第二窩再被破壞,會再筑第三巢。孵卵由雌島獨自承擔,雄鳥和幫手會帶食物來喂孵卵的雌鳥。雌鳥孵卵太久,有時會躍上樹枝嗚叫,此時雄鳥和幫手如無反應,便獨自飛出覓食。雄鳥和幫手有時會將食物儲存在巢的附近樹上,讓雌鳥可盡快得到食物,以便早一點回到巢里。然而在此群體內,幫手與一對繁殖鳥的關系如何,目前尚不清楚。
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出殼初期,雌鳥還有孵雛的任務,所以雄鳥和幫手還會帶食物來喂雌鳥,隨著雛鳥的長大,帶回來食物的次數就減少。喂養時親鳥會將雛鳥的糞便叼出巢外丟棄。通常親鳥外出覓食時,會留1只在巢附近警戒,保護雛鳥的安全。喂養約20天,雛鳥身上羽毛豐滿,30天離巢,但仍依賴成鳥喂食。如不受干擾,通常第二年會回到原來筑巢的地區繁殖。
2 臺灣藍鵲飼養方法
臺灣藍鵲雜食性。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和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動物性食物常見種類有叩頭蟲、金龜甲、蝗蟲、蚱蜢、蒼蠅、螽斯、蟋蟀、甲蟲、鱗翅目幼蟲和其他昆蟲,也吃蜘蛛、蝸牛、蠕蟲、螢火蟲、蛙、蜥蜴、雛鳥、鳥卵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植物性食物主要為堅果、木瓜、漿果、香蕉等植物果實和種子。
臺灣藍鵲在可辨認的71種食物中,植物的果實占33.8%,兩棲爬行類動物占32.4%,昆蟲占22.5%,小鳥占7%,其他如饅頭剩菜占4.3%。臺灣藍鵲會像伯勞一樣停立在低枝上,等待地面及植物下層獵物如蜥蜴、蛇、蛙等的出現,然后迅速撲向地上而攫取之,并用口叼到高枝上食用,如捕到大毛蟲,會先在枝上摔打再吞食。剛孵出的雛鳥如死亡,親鳥會將其啄食,但不會將其叼去喂仍活著的雛鳥。臺灣藍鵲還會把剩余食物短期暫存在大樹的枝椏上,但通常會在幾小時后或第二天就回去把儲存的食物吃掉。在孵卵和育雛期,雌鳥會向雄鳥乞食,雄鳥也會喂了食物,卻不曾見雄鳥向雌鳥乞食。
鳴叫聲粗大而聒噪,常發出"嘎…鏘、嘎…鏘"或"嘎嘎…穗"之聲。
3 臺灣藍鵲價格
臺灣藍鵲是很珍貴的一種鳥類,而且也是臺灣特產的,市面上還是比較少見,所以價格并不是很明確。
臺灣藍鵲雌雄相似,額、頭頂、頭側、枕、后頸、頸側、頦、喉至上胸全為黑色,其余上下體羽包括兩側表面為藍色。下體腹以下稍淡。飛羽黑褐色,外翈藍色,先端白色。尾羽特長、藍色,中央一對尾羽最長,住兩側逐次縮短,尾呈凸狀。中央一對尾羽端部白色,其余尾羽端部白色,中部黑色,僅基部藍色,尾下覆羽這次具白色端斑。兩翅黑褐色,初級飛羽外翈基部紫藍色,末端白色,次級飛羽內外翈均具白色端斑,外翈羽緣紫藍色。虹膜黃白色,嘴和腳鮮紅色。
大小量度:體長530-640mm;嘴峰39-40mm;翅180-210mm;尾380-433mm。
4 臺灣藍鵲簡介
臺灣藍鵲(學名:Urocissa caerulea ):體長64至65厘米,翼展18至21厘米,尾長約40厘米,尾羽長占了總體長的三分之二。頭、臉、頸、喉、胸都是黑色,黃色的眼珠包圍黑色的瞳孔,鮮紅色的鳥喙、雙腳,身體上半部可目視處及下半部的腹部呈鮮藍色,有十二根尾羽,最長二羽為藍根白尾,其于為黑根白尾,左右對稱。下腹和尾下覆羽灰白色。
為臺灣地區特有品種。性喧鬧,鳴叫聲粗大而聒噪。飛行時總以直線前進,非常優雅高貴。成對或以家族群活動;在樹間滑翔,兩翼平展開,顯露出醒目的黑白色圖紋。常被捕捉作觀賞鳥。
性兇悍,喜群聚。常成小群活動。飛行行排成一排,常見自山谷的樹上,一只跟一只有序地飛往山谷另一邊的樹上,甚為壯觀。結群的臺灣藍鵲全年都在一起,群內的每一個個體都能和平相處,即使在繁殖期也不分開,但群體內的個體可能有地位等級差異。領地性強,會驅趕入侵的其他種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