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候養鳥的音頻|《魯侯養鳥》
1. 《魯侯養鳥》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我覺得不管是魯侯養鳥,還是我們養其他的寵物,如果養了,就要負責任,就要好好養,不能遺棄他們。
2. 魯侯養鳥讀后感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3. 魯侯養鳥中的魯侯是一個什么人
從前,有只海鳥落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為這是只神鳥,令人把它捉住,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里,畢恭畢敬地設宴迎接,并將它供養起來,每天都演奏古時的音樂《九韶》給它聽,安排牛羊豬三牲具備的“太牢”給它吃。
魯侯的這種招待把海鳥搞得頭暈目眩,惶恐不安,一點兒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死了。
魯侯是用他自己享樂的方式來養鳥的,而不是按照鳥的生活方式來養鳥啊。
這只鳥是被他嚇死的
4. 魯侯養鳥魯侯犯了什么錯誤
這個故事揭示了道德實踐中的一個困境,即當一個人以他所認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對方時,這種方式對對方而言可能是壞的、糟糕的。
它提醒我們,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尤其在文化背景差異比較大的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需要去充分地了解對方、容忍對方,以此尋求到正確的對待方式。
這種了解、同情、容忍,以及打破自身狹窄立場的待人方式,對一般人的設身處世而言,是一種成熟而有睿智的表現。
5. 魯侯養鳥文言文
這個故事揭示了道德實踐中的一個困境,即當一個人以他所認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對方時,這種方式對對方而言可能是壞的、糟糕的。
它提醒我們,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尤其在文化背景差異比較大的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需要去充分地了解對方、容忍對方,以此尋求到正確的對待方式。
這種了解、同情、容忍,以及打破自身狹窄立場的待人方式,對一般人的設身處世而言,是一種成熟而有睿智的表現。
對我們的官員和領導干部來說,它的價值和意義更大
6. 魯侯養鳥文言文翻譯
講述的是一只海鳥受到了魯國魯侯的迎接,并且在廟中給它敬酒,為了讓它高興還準備了牛等作為食物。但海鳥卻雙目昏花,心情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最后因為饑餓而死亡。
向人們揭示了這樣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須符合事實,如果只有主觀愿望而違背客觀實際,好事便會變成壞事。
7. 魯侯養鳥的故事
魯王養鳥 魯國的郊外飛來一只奇異的海鳥。老百姓從來沒有見過這種鳥,扶老攜幼前去觀看。消息傳進宮內,魯王以為是神鳥下凡,命令把鳥捉進宮中供養在廟堂上面。他讓宮廷樂隊為海鳥演奏莊嚴肅穆的宮廷樂曲,讓御膳房為海鳥擺下最豐盛 的酒席。海鳥被這種場面嚇得頭暈目眩,驚慌失措。它不吃不喝,三天以后就死掉了。 [提示] 魯王把自己樂于享用的一切,看作是世上所有的人,甚至鳥類也一定樂于享用的。于是,他對海鳥的種種優待就變成了殘酷的虐待,僅僅三天,一只活潑的海鳥就被他弄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人的主觀愿望再好,如果不符合客觀規律,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原文]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①。魯侯御而觴之于廟②,奏《九韶》以為樂③,具太牢以為膳④。鳥乃眩視憂悲⑤,不敢食一臠⑥,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⑦,非以鳥養養鳥也⑧。
8. 魯侯養鳥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這則寓言,反映了一段歷史故事。主題是通過諷刺那些不用正確養鳥的方法養鳥,而是采取別人供養自己(國君)的方法養鳥。揭示了一個道理:好的愿望必須符合事物規律,只有主觀愿望而違背客觀實際,好事便會變成壞事。
9. 魯侯養鳥翻譯
對于自然擬人化的問題,先賢圣哲們曾有精彩評說。譬如,孔子有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萬物是無言,無德,無知,無心,無善,無為的,但它以自己自然的方式獲得自由。《莊子·至樂》更是把被擬人化的大自然比喻為昔日之止于魯郊的海鳥,當被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時,海鳥乃不食不飲,并且在魯侯的善意關懷、熱心照料之下,憂悲而死。莊子為此感嘆魯侯是“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因為“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鰍鰷,隨行列而止,逶迤而處”。從而對無視大自然的現象進行了有力地抨擊和批判。
自然之中蘊含著平和、自然、不必言說的美麗,樸實、真實而充滿著神奇,春夏秋冬,輪回之美;風花雪月,造化之美;流水行云,秀麗之美;滄海桑田,神鬼之美;高大威武,陽剛之美;小巧玲瓏,陰柔之美;天籟之音,夢幻之美……
在自然界,人不過是整個自然網絡的一個位點,整個生態系統的一個成員,整個生物鏈的一個環節。縱觀天下,人只是具有自然參與、贊天地之化育之功。因此,對于整個宇宙界而言,我們既不可盲目地信奉“天”、“地”主宰,也不可隨心所欲地由“我”說了算數,還是“以自然為本”為宜。“自然”為“道”,自然而然也。
10. 魯侯養鳥哲學原理
魯侯養鳥是則寓言,反映了一段歷史故事。寓言諷刺了那些不以正確的養鳥的方法養鳥,而用供養自己的方法養鳥的國君。向人們揭示了這樣的道理:好的愿望必須符合事實,如果只有主觀愿望而違背客觀實際,好事便會變成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