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艙里養鳥|在太空艙里養鳥會怎么樣
1. 在太空艙里養鳥會怎么樣
1、果蠅
果蠅是一種昆蟲,是最早被送上太空的動物之一。果蠅上太空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47年。科學家們用V-2火箭把果蠅送到太空,以探索太空的輻射環境對有機體的影響。因為果蠅14天就可繁殖一代,只有4對染色體,部分基因跟人類的基因驚人地相似,便于研究,所以它們至今依然是進入太空的常客。
2、實驗鼠
經常被用于各種科學實驗的實驗鼠也是太空“旅行”的常客。在實驗鼠的幫助下,科學家們發現,較為深入的太空探索很可能對肝臟有輕微損傷。另外,通過把雙胞胎實驗鼠中的一只送入太空,另一只留在地球上進行對比,科學家們還發現,為期一年的太空之旅使太空實驗鼠的基因發生了較為明顯的改變。
3、狗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經常被送上太空的動物當中還有狗。然而狗的待遇是最差的,它們往往被用來測試各種設備的安全性,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太空狗萊卡的太空死亡事件。
萊卡于1957年11月3日被蘇聯的史普尼克2號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然而萊卡注定一去不復返,因為那時的蘇聯還沒發展出回收太空艙的技術,加上那次的實驗目的是為了探明活體乘客能否承受火箭發射時的超重和進入太空時的失重環境,以及探明生物體在太空中的反應。
當時蘇聯宣稱萊卡是安樂死的,直到2002年,相關機構才透露萊卡其實在進入太空不久后就因中暑而死亡了。
1960年,蘇聯人造衛星5號將兩只名叫貝爾卡和斯特雷卡的狗送上空間軌道,它們活著回到了地面。
4、猴子和黑猩猩
1949年,第一只被人類送上太空的猴子是一只恒河猴。在接受了麻醉劑注射后,這只猴子坐在太空艙中被火箭送上了太空,不過,由于機器故障,恒河猴缺氧窒息而亡。后來又有幾只猴子被送上太空,但都未能回到地面。
1959年,美國把兩只獼猴送進了太空,幸運的是,它們沒有像前幾任那樣有去無回,而是安全返回地球,只不過公猴在摘除電極時,因為麻醉不當而去世了;另一只母猴則一直活到1984年。
1961年,美國一只三歲的黑猩猩哈姆被送上了太空,它在太空中一共飛行了15分鐘,并體驗了6分30秒的失重。哈姆安全地返回地球之后,先后被送往2個不同的動物園安置,后來在1983年1月離開了世界。
5、貓
第一只太空貓的名字叫做費力賽特。法國科學家在1963年10月把費力賽特送上了太空,他們不僅在費力賽特的頭骨上植入了電極以收集數據,還在它的腳底施加電脈沖以刺激它進行反應。這只貓雖然安全回到了地球,不過在兩個月之后被安樂死,然后被科學家解剖,以研究它的大腦。
6、烏龜
烏龜首次被送入外太空是在1968年,與它同行的還有黃粉蟲幼蟲(這種幼蟲在歐洲常被用于喂食寵物鳥)。1968年,烏龜和黃粉蟲幼蟲乘坐蘇聯的探測器5號飛船來到月球附近,并在月球上空環行了一圈之后,安全地回到地球。不過它們的體重減輕了一些,這或許是因為在太空中進食不充足。
7、蜘蛛
蜘蛛能在太空中正常結網嗎?答案是:能。最先進入太空的蜘蛛有兩只,名字分別是安妮塔和阿拉貝拉,它們于1973年被送到太空中。在剛進入太空的那幾天,它們還不太習慣失重的環境,到處飄來飄去。在習慣了失重的環境之后,它們開始結網。雖然它們結網速度有點慢,但結的網在外觀上差別不大,只是太空網還比地球網更加堅韌。
可惜的是,安妮塔和阿拉貝拉因為食物質量問題,脫水而死,沒能活著回到地球。
8、蟑螂
蟑螂被稱為“地表最強生物”,它們獲選成為太空動物乘客一點都不讓人意外。歐洲宇航局于2007年把54只蟑螂送進太空,它們所乘坐的飛船配備了獨立的蟑螂太空生命系統室。進入太空的蟑螂不僅存活了下來,還成功受孕并生出33只蟑螂寶寶(失重條件下的動物本應無法射精,從而無法受孕)。隨后科學家們還發現,這33只蟑螂寶寶不僅長得更快、跑得更快,還更加強壯。
9、壁虎
2014年,5只壁虎被俄羅斯的科學家們用生物衛星(專門裝載小動物的小型“宇宙飛船”)送到了太空,以研究無重力環境對交配的影響。這5只壁虎在太空待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不過它們最后沒能安然回到地球。科學家們錄到了壁虎在衛星中經常與漂浮物體“玩耍”的影像,這種與物體“玩耍”的行為在地球上可是很少見的,但這些太空中的壁虎卻經常做出這種行為。
10、水母
20世紀90年代,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把6萬只水母送上了太空。被送入太空的水母跟人類一樣,能夠適應太空中失重的環境,隨時調整自己的身體。但是它們回到地球后,反而不太適應地球的重力環境,在水中無法像以前那樣正常游動。
2. 鳥能在太空飛嗎
按照不同的而類別,會飛的動物有如下:
1、昆蟲類,有膜翅包括鞘翅目、半翅目、捻翅目的后翅、雙翅目前翅、螳螂目、直翅目后翅;有鞘翅包括甲蟲前翅;有半鞘翅包括半翅目前翅、覆翅包括直翅目、螳螂類、蜚蠊目、一些竹節蟲前翅;有鱗翅包括蛾子、蝴蝶;有革翅包括革翅目、蠼螋前翅;有毛翅包括石蛾、翅脈接近理想翅脈;
2、鳥類:現存約有40種不會飛的鳥類,其他都可以飛行。
3、蝙蝠: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3. 為什么鳥不能飛到太空
鳥應該是不可以飛的,因為鳥飛靠的是翅膀扇動空氣的反作用力前進的,太空倉里沒有空氣,也就是說它扇翅膀應該也飛不了,只能跟太空員一樣隨意地漂浮著。
4. 太空可以養動物嗎
:中國第一批動物航天員,是8只白鼠(4只小白鼠,4只大白鼠)。在1964年7月19日,搭乘中國第一枚生物探空火箭“T-7A/S1”在安徽廣德發射升空。其實除了這8只白鼠外,火箭上還載有12支生物試管,里面裝著果蠅等生物。送這第一批動物宇航員送入太空,主要是為了研究超重失重、高空彈射、宇宙輻射對生物的影響,為以后載人航天提供重要依據。
中國第二批動物宇航員是兩只可愛的小狗:“小豹”和“珊珊”,1966年7月搭乘探空火箭“T-7A/S2”升空。小豹和珊珊都是雌性小狗,前者當時只有兩歲。這次實驗被認為是最有意義的一次太空生物實驗,小豹和珊珊的貢獻拍制成紀錄片《向宇宙進軍:中國航天夢想之小狗飛天》。還得說一句,小豹和珊珊最終安全返回地面了。
最近幾年中國有名的動物宇航員,肯定是搭乘“神州十一號”上天的蠶寶寶們。“太空養蠶”這個科學設想是由香港一群中學生提出來的,為了試驗順利進行,科學家用尖端科技保證蠶寶寶在太空的“衣食住行”。這些蠶寶寶們回到地球后,已經化蛹為蛾,順利“結婚生子”,產下蠶卵。
5. 養鳥需要放出來飛嗎
如果從小手養的…也放外面飛過…那把另一只掛到外面叫…沒飛太遠就會回來…如果不是手養鳥…那飛了就不會再回來了
6. 鳥可以飛到太空嗎
載人航天是一項非常危險的項目,整個工程耗時耗力又耗錢,既然如此,為什么各個國家還要飛向太空呢?地球上的資源那么多,在地球呆著不好嗎?我們為什么要上太空呢?
地球上的資源其實并不是無窮無盡的,比如咱們使用的煤炭石油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就使用完了,反觀宇宙中的其他天體,有著大量的能源,比如月球上就有著大量的high-3,而地球上卻寥寥無幾。如果開采其他星球小行星的話,可以大大緩解地球資源的消耗。
其實,除了資源以外,載人航天還能給人類帶來很多別的好處,由于身處太空中受到的重力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宇航員們可以在太空做大量的在地面做不到的實驗。當人類向太空發展的時候,就會面臨許多和地球不一樣的自然規律,還會得到很多前所未見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用來提高農業發展科技創新等等,所以載人航天雖然前期投入大犧牲大,但是對于未來的發展簡直是一本萬利的存在。
除此之外,載人航天也意味著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大,雖然上天空好處很多,但這一路上可謂艱難險阻,困難重重。
火箭在升天和返回的時候,宇航員會感到超重現象,也就是說身體要承受超出自身好幾倍的重力,如果不經過大量訓練可能會暈過去。同樣火箭在上升返回的時候,飛船中產生巨大的噪音,也會誘導宇航員發生生理上的疾病。大家都知道任何物體在太空中都是失重狀態的,這種狀態看起來很好玩,但是會對人體造成不小的影響,如果在太空時間呆長了,就會出現肌肉萎縮,血液倒流,內分泌紊亂等疾病,光給宇航員送上天是不行的,還要保證他們的安全。
由于太空幾乎都是真空的,沒有空氣以及其他物質,所以人直接暴露在太空中的話,分分鐘就能暴斃而死。太空中幾乎不含任何物質,所以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將冰冷刺骨在陽光照射到的地方,將酷熱如如。太空中有著大量的高能粒子所形成的輻射,這些輻射有的來自太陽,有的來自太陽系之外,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可以不受輻射的影響,是因為地球磁場和大氣層的存在,他們可以屏蔽大量輻射。
近些年,人類大力向太空發展發射了不少火箭飛船和衛星,當他們被撞擊成碎片或者被遺棄之后就會成為太空垃圾,這些垃圾時時刻刻威脅著航天器的安全。除此之外太空中還有很多巖石顆粒是大塊巖石分解出來的,被稱為微流星體和太空垃圾一樣。他們對航天器也有著不小的威脅,所以在這種真空寒冷和輻射的環境下又想保護好宇航員,航天器的制造就要面臨巨大的考驗。
關于作息問題,由于航天器每隔90分鐘就圍繞地球飛行一圈,24個小時就要經歷16個日夜,這會導致晝夜節律失調,引起生理功能紊亂的問題。而航天員在上天之前還要經歷慘絕人寰的訓練,鍛煉出強大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從而更好的為人類冒險,目前全世界僅有三個國家實現了載人航天,分別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在上個世紀,美國也代表全人類登上了月球,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足跡可以踏遍太陽系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