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屬于什么類動物(鳥類動物有哪些特點)
鳥類和魚類、哺乳類一樣,是脊椎動物中的一個大家族,種類繁多,形態各異。鳥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自然界中各種復雜的環境條件,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生態類群。
根據鳥類的生態習性和形態特點,可將其大致分為鳴禽、攀禽、猛禽、陸禽、涉禽和游禽六大生態類群。各個類群的鳥類在外形構造、生理功能等方面也發生了一些特殊的適應性變化。
1鳴禽類
鳴禽類一般體形較小,體態輕捷,活潑靈巧,善于鳴叫和歌唱,且巧于筑巢。如百靈鳥、黃鸝、大山雀、喜鵲、柳鶯等。鳴禽類的喉部下方有鳴管,由鳴腔和鳴膜組成,鳴叫器官(鳴管和鳴肌)非常發達。鳴禽類是六大類群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約占世界鳥類數的3/5。家里籠養的鷯哥、八哥也屬于鳴禽,它們經過訓練甚至可以模仿人們簡單的語言。
2攀禽類
攀禽類善于在巖壁、石壁、土壁、樹上等處攀緣,如啄木鳥、大杜鵑、戴勝、鸚鵡等。攀禽類的喙、腳和尾的構造較特殊:喙尖利如鑿,善于啄鑿;腳強健有力,足(腳)趾發生多種變化,如啄木鳥的四個腳趾,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于攀樹固定身體;尾羽軸堅韌,尾羽起支撐體重的作用。
3陸禽類
陸禽類大多數是在地面活動、覓食,一般雌雄羽色有明顯的差別,雄鳥羽色更為華麗,如中國特有的褐馬雞、環頸雉、紅腹錦雞、鵪鶉等。陸禽類體格結實,喙堅硬且多為弓型,適于啄食;翅短圓退化,不能長距離飛行;后肢強而有力,適于地面行走和刨土。
4猛禽類
猛禽類視覺器官發達,翅膀和足強而有力,能夠在天空翱翔或滑翔,捕食空中、水面或地下活動的獵物,如金雕、獵隼、貓頭鷹等。猛禽類通常具有向下彎曲如鉤的銳利的喙和爪,有利于撕裂捕獲物;羽色多暗淡,以灰色、褐色、黑色和棕色為主,飛行無聲,不易被捕食對象發現。
5涉禽類
涉禽類適于涉水行進,不善于游泳,善于飛行,且姿態優美。如夜鷺、丹頂鶴、蓑羽鶴、東方白鸛等。涉禽類的外形具有“三長”特征,即喙(嘴)長、頸長、后肢(腿和腳)長,適于涉水捕食生活。因為喙、頸長且靈活,因此可將長嘴探入水下或在地面取食,而腿長則可以在較深水域中捕食、活動,腳的長度與能夠涉水的深度有密切關系。
6游禽類
游禽類大多生活在水上,在水中獲取食物,善于游泳、潛水,不善于在陸地上行走,如黑天鵝、鴛鴦、綠頭鴨、家鵝等。游禽類一般具有扁平寬闊或尖的嘴,適于在水中濾食或啄魚;羽毛大多厚而致密,羽絨發達,構成有效的保暖層;尾脂腺發達,能分泌大量油脂并用嘴涂抹于全身羽毛,以保護羽毛不被水浸濕;腳趾間有蹼,游泳時雙腳向后伸直,用力劃水,猶如船槳,正如駱賓王在《詠鵝》一詩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形象描述。
兩種特殊的鳥類
除了上述六大生態類群的鳥類外,還有兩種特殊生態類群的鳥類,它們不存在于我國現存的自然分布的鳥類中。即“只會奔跑不會飛翔”的走禽類(如鴕鳥、鴯鹋等)和“只會游泳不會飛翔”的海洋性鳥類(如企鵝)。它們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進化,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方面也產生了諸多變化,以便于能更好地適應各自獨特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