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諾卡氏菌病的癥狀表現
流行特點
本病僅在某些地區呈散在發生,主要發生在野外訓練的警犬和獵犬,尤其在銳刺植物較多的地方,病菌從被刺傷犬的皮膚而進入感染,家養犬只則較少發生。各種年齡、品種、性別的犬都可發病,但是,寵物之間或寵物與人之間不能直接傳染。
臨床癥狀
本病可分為皮膚型、胸型和全身型。
(1)皮膚型
多為慢性型,病變多在四肢和頸部皮下。外傷部位發生蜂窩組織炎、膿腫、化膿性肉芽腫、結節性潰瘍和形成多個瘺管,并波及局部淋巴結。
(2)胸型
呼吸困難,體溫升高,壓迫胸部時痛感明顯。
(3)全身型
體溫升高,厭食,消瘦,咳嗽,呼吸困難,頭、頸、四肢抽搐。
病理變化
體表淋巴結腫大,肝臟、脾臟腫大,腹膜炎,腹水,肺組織結節性病變,肺門淋巴結腫大,胸腔積液。
鑒別診斷
(1)犬諾卡氏菌病與犬瘟熱
二者均有體溫升高,厭食,咳嗽,當有神經癥狀時,頭、頸、四肢抽搐等臨床癥狀。
區別:犬瘟熱經消化道、呼吸道感染而非皮膚感染,體熱呈雙相熱。取病料染色鏡檢,細胞核為淺藍色,細胞質為玫紅色,包涵體為紅色。犬諾卡氏菌病病料鏡檢,可見串珠狀菌體,呈革蘭氏陽性,并有部分菌體呈分枝狀和細絲狀,在抗酸染色標本中,有部分菌體呈紅色。
(2)犬諾卡氏菌病與犬放線菌病
二者均發生于皮下和黏膜,引起局部組織膿腫、化膿性肉芽腫、蜂窩組織炎和壞死灶,形成瘺管并排出膿汁。
區別:犬諾卡氏菌為革蘭氏陽性,不能運動,有菌絲(串珠狀菌絲,部分呈分枝狀和細絲狀),抗酸性需氧繁殖,對磺胺類藥物敏感,抗酸染色部分菌絲呈紅色或淺紅色。放線菌為多形桿菌或分枝的菌絲,無抗酸性,厭氧繁殖。
(3)犬諾卡氏菌病與犬藻菌病
二者均經外傷感染,侵害皮膚引起皮下組織發生結節性肉芽腫、膿腫,甚至形成瘺管并排出膿汁。
區別:取病變部的膿汁、滲出物用氫氧化鉀處理后,直接鏡檢或用派克氏墨水加等量40%氫氧化鉀溶液染色,標本中的藻菌絲迅速著色,鏡檢可見多核沒有分隔的粗糙寬菌絲,即可確診。
提示
根據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在實驗室進行分泌物或活組織涂片染色檢查或人工培養檢查。
防治措施
(1)預防
犬在野外作業時,發現外傷應立即做消毒處理。對病犬應抓緊治療,如與犬瘟熱并發,則預后不良。
(2)治療
治療原則為外科手術刮除,胸腔引流,以及長期使用抗生素和磺胺藥物。
①復方新諾明,犬按30毫克/千克體重,口服,每天2次,連用6個月。
②青霉素,犬按初次劑量按10-20萬單位/千克體重,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用6個月。
③氨芐西林,犬按20-30毫克/千克體重,口服,每天2-3次,連用6個月。